《辉煌中国》:新时代的影像史记

    王福来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夕,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6集电视纪录片《辉煌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央视新闻移动网等融媒体同步播出。该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主题脉络,全面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全景描绘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生动展示了中国人民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和自豪感。从某种程度而言,称得上是一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像史记,充满着时代高度、历史厚度、理论深度、审美广度和人文温度,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有观众评论说,《辉煌中国》简直是好大的一碗鸡汤,但愿意把这碗鸡汤喝下去,而且甘之如饴;有的观众说,看完这部纪录片,内心中的自豪自不必提,甚至还有些膨胀;还有的说,真的是看到了祖国的变化,觉得自己生活在这么强大的一个国家里感觉特别地自豪和骄傲。

    一、 紧贴新时代的主题选定

    以真实为底线的纪录片往往被认为是客观反映现实的“镜子”,或者进而成为影响现实的“锤子”。既要做到“镜子”的客观可信,又要达到“锤子”的叩问心灵,纪录片必须在“选题的遮蔽与敞开中选择和展示,定义和解释,夯筑起一定的意义体系”。[1] 《辉煌中国》的创作初衷,是对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进行全景式、权威性梳理总结,在客观展示新时代中国的辉煌发展成就的基础上,实现提升中华儿女幸福感、认同感和自豪感,因此其中五集直接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主题关键词,分别命名为《创新活力》《协调发展》《绿色家园》《共享小康》《开放中国》,而最能直观体现国家建设成就的第一集则以《圆梦工程》冠名。

    《辉煌中国》围绕五大发展理念展开叙述,将抽象的理论演化为具体可感的人民福祉一一呈现。《圆梦工程》透过港珠澳大桥、胡麻岭隧道、郑万铁路、复兴号、上海洋山港自动化码头、中国移动互联网等一个个超级工程,让人充分领略五年来中国基础建设的大网如何编织起人民走向幸福、美好的希望版图,托举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新活力》选取了过去五年的创新热点,从移动支付到共享单车,从“中国制造2025”到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从空天科技、海洋工程,到芯片等尖端领域,再到参与大科学计划,中国的创新动力源源不竭,中国的创新人才不断涌现。这些创新故事,讲述了中国科技创新如何让百姓生活更为便捷,让企业发展更具活力,让国家实力更加强大。《协调发展》走遍东西南北,记录下天梯上孩子们的笑容、记录下扶贫干部的汗与泪、记录下姑苏小镇实现城乡统筹的奇迹,记录下“闽宁模式”东西部牵手的成功跨越,记录下一个个特色小镇、中心城市、城市群的兴起。从长江经济带到京津冀一体化,再到萦绕着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雄安新区。《绿色家园》讲述的绿色发展故事,是五年来真真切切发生在中国百姓身边的巨大改变。登上海拔6000米的高原,潜到南海300米以下的海底,穿过大兴安岭的密林,飞翔在华北大地的上空,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共享小康》把目光投向了绿色的田野、大山深处的课堂、守护百姓安全的“天网”、世博会的文化舞台,还有长寿之乡的养老小院、小岛医院的点赞墙……镜头前的人们以亲身经历,倾诉着5年来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自豪感。最后一集《开放中国》则选取了北京APEC,杭州G20,达沃斯论坛,厦门金砖会议,展现出中国道路、中国理念、中国方案正在得到世界的广泛认同,中国毫无疑问地已经成为全球治理更重要的力量。

    二、 交叉融合的叙事策略

    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叙事手法一直在不断提升、丰富。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相继在央视热播的《大国崛起》《复兴之路》《百年潮·中国梦》《航拍中国》等主旋律电视纪录片,在遵循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时间、真实的地点发生真实的事件的原则基础上,很好地告别了以往“主题先行,解说为王”的单一叙事模式,充分融合吸收“直接电影”创作理念以及“画面加解说”等创作手法,使作品具有了可信、有趣、耐人寻味的美学品格。纪录片《辉煌中国》则在这些方面都很好地实现了相关效果的最大化。

    (一)阐释型解说

    要在既定的主题和有限的篇幅内迅速传播主题意涵,最高效的手段就是有说服力的阐释。比尔·尼可尔斯在討论纪录片的类型时,对“阐释模式(Expository)”作过一个定义:“阐释型表达模式将现实世界的片段结合起来,组织成一个更具修辞性或论辩性的结构,而不是突出其中的美学或诗意色彩。”[2]作为一部具有献礼性质的主旋律纪录片,《辉煌中国》的表达在主体结构上采用了“阐释模式”。从创作诉求来说,《辉煌中国》要总结过去5年的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要让更多普通百姓认识到中国辉煌及其背后的原因。要在总长度300分钟的纪录片中充分诠释6个主题,制作团队首先要尽可能多的采集第一手素材。据统计,8个摄制组历时3个月,走遍了全国31个省区市,拍摄了近3200个小时的高清纪实素材、300多个小时的航拍素材,采访了108位人物,记录下众多珍贵的历史瞬间①。要将如此丰富庞杂的内容整合起来,只能首先借助清晰有力、逻辑严密的主题解说。

    《辉煌中国》保持了主旋律纪录片一贯的高水准解说,但是更具有借助于客观事实和有效数据力量的特点。全片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记者见面会上“我们一定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的同期声话音刚落,解说词只一句:“5年过去,13多亿中国人民收到了这样一份答卷。”顺势过渡到了习近平在2017年的总结讲话,之后,一段解说开宗明义:“这是砥砺奋进的5年,这是真抓实干的5年,这也是取得历史性巨大成就的5年……同心同德、同向同行,这是你我共筑的辉煌中国。”全片解说词惜墨如金,在对65个典型的成就故事和250个成就点位进行缀玉联珠的同时,注重介绍客观数据的呈现,如“每根吊带长120米,直径40厘米,由14万根高强度纤维丝组成。”“2.2万公里的中国高铁,总里程超过第2至第10位国家的总和,其中近六成都是这五年建成的。”“2016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接近9万台,位居世界第一。2017年一季度,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产量又同比猛增55.1%。”“可燃冰安全开采持续了整整60天,产气总量超过30万立方米。产气时长、产气总量,双双打破世界纪录。”等等,不一而足,随处显现的精确数据使广大观众对中国这五年建设成就有了更为直观和更为真切的理性认知。

    (二)多视角叙事

    阐释型解说作为一种全知视角的叙事手段,能够使主创者以无所不知的代言身份进行全方位解说,甚至转述人物的思想活动和心理认知。这种第三人称视角叙事的缺点也显而易见,因为大量的影像展示、言说品评在追求有效诠释和传播的同时,也可能会导致观看心理的倦怠甚至质疑。单万里先生认为:“并非所有电影都能既作用于观众的表面又作用于观众的内心,只有优秀的电影才能做到这一点,而且只有作用于观众的内心才能影响观众的行为,才能发挥电影的宣传作用。”[3]要作用于观众的内心,显然不能仅仅依靠第三人称视角叙事。《辉煌中国》呈现的一个个故事中,很多主人公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着自己亲历的辉煌时刻。《圆梦工程》里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自信地说:“全世界没有人把一个6000多吨的东西去这么转一下,没有一个人敢在我们之前去转过。”胡麻岭隧道工程师难掩自豪地说:“夏荔,干过胡麻岭,就是这一辈子都是一个荣誉。”《创新活力》里,澳洲小伙子戴维真情告白:“我特别爱中国的生活,我觉得中国的生活特别厉害。”《协调发展》里,扎西岗村第一书记倾诉委屈之后自我安慰:“想到他们将来可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就想到这儿的时候,我想他们将来肯定会能懂我那种心情。”《绿色家园》里的黄杜村茶农动情地比喻:“这不仅是一片绿叶子,在我们心目当中,它就是一片金叶子,你看这里全都是金叶子。”《共享小康》里贫困山村学子们在畅谈梦想,《开放中国》里北京大学留学生则如此侃侃而谈:“我期待我的创业项目能做得越来越好,因为习近平主席说,年轻人应该有中国梦,我的中国梦就是希望能够在中国长期发展。”叙述者与经历者身份的同一,能够剥开表象之下的种种隐匿,呈现直抵心灵深处的真情实感,引发观众透过事实真实感受意义真实,进而建立对辉煌中国的情感认同。

    一般认为,中国的主旋律纪录片比较缺乏“直接电影”方式的拍摄,但《辉煌中国》不是这样。该片在讲述65个典型案例时,经常使用第一时间拍摄的现场画面。《圆梦工程》中港珠澳大桥最终接头安装、胡麻岭隧道艰难掘进,《创新活力》中 C919首飞测试,许多珍贵的历史瞬间让观众也成了中国超级工程的“见证者”。《协调发展》里扎西岗村村民与书记的半路问候、洛措为了扶贫拆迁努力奔波,《绿色家园》里湿地保护员旺杰和巴姆为了保护野生动物甘守寂寞不辞劳苦,普兰林业局的丹加为了守护藏羚羊苦口婆心地规劝游客,安吉余村新房落成时举办抛梁仪式……这些生活气息浓厚、非常接地气的场景能够迅速拉近创作者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开放共享》中埃塞俄比亚工厂车间主管组织当地员工齐唱中国歌曲《团结就是力量》,加拿大多伦多街头华人联唱《歌唱祖国》,这些既陌生又熟悉的现场镜头在开阔观众视野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了民族自豪感。

    三、 多元互动的创作理念

    与以往的政论纪录片相比,《辉煌中国》在创作过程中更为开放,突破性地采用了“内容众筹”的制作方式。制作方打破了传统纪录片由专业团队封闭创作的单一模式,利用互联网时代的融媒体传播特点,充分調动观众的参与热情,使他们从节目的接受者转变为节目内容的创作者,共同参与到纪录片的线索提供、案例征集和素材拍摄等创作环节。项目启动之初,制作方联合十二大征集平台向全国观众发出邀请:“在中国的飞速发展中,发现那些让人热泪盈眶的瞬间,那些让人顿生荣誉感的故事,那些让人忍不住感慨‘厉害了我的国的时刻!观众可以通过自己的手机、相机、摄像机,讲述身边的变化和自己眼中的中国故事,把对祖国的情感转变为具体的影像。每一个参与者拍摄的内容都可以通过各征集平台进行上传。纪录片创作团队将对征集到的内容进行筛选,用于纪录片创作或在央视财经频道各栏目以及多家视频网站播出。”“内容众筹”动员令发出后,制作方收到众筹案例线索、照片、短视频等逾万条,形成了全民参与、全民互动、全民拍摄、全民接力的“讲辉煌”“赞辉煌”的互动传播。

    在《协调发展》中,建筑设计师宋小楠过去5年坚持用影像记录着天津的巨变。面对镜头,他不禁感慨自己“拍片的速度,可能赶不上城市更新的速度”。雄安新区设立后,宋小楠,准备开始一个新的影像计划,用10年时间记录新雄安。在《共享小康》中,呈现出了更多的“普通人讲平凡事”。绿色的田野中,大山深处的课堂里,守护百姓安全的“天网”下,长寿之乡的养老小院,小岛医院的点赞墙……普通百姓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倾诉着五年来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自豪感。

    “内容众筹”的创作理念之所以能够顺利实施,一方面归功于制作团队对互联网融媒体的合理借力,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党作为纪录片生产管理部门对国家过去五年各方面建设成效的高度自信。在执政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地各个领域一定有着数不胜数的典型案例可以被吸纳为《辉煌中国》的注脚。正是通过这种“内容众筹”的群策群力,《辉煌中国》实现了传统制作播出机构与新媒体的密切配合,打破了不同平台之间的壁垒,强化了作品的口碑传播效应,也使得作品呈现的辉煌成就及其背后的价值体系得到了广泛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结道:“站立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吮吸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辉煌中国》紧扣中国社会发展新时代命题,既高屋建瓴又脚踏实地,通过真实的故事、鲜活的人物、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讲述,对中国过去五年建设成就作了以点带面的总结,既是中国实力和中国自信的最新展示,无愧是一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影像史记。

    参考文献:

    [1]邵雯艳.国家形塑的柔性策略与艺术表达[J].电影评介,2016(3):10.

    [2](美)比尔·尼克尔斯.纪录片导论[M].陈犀禾,等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121.

    [3]单万里.纪录片也要讲故事[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公司北京公司,2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