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广播新闻“讲好中国故事”

    武俊叶

    【摘要】广播新闻“讲好中国故事”是一种体裁创新,是选取具有新闻价值和故事情节的题材,以故事化的表达方式、语言及特别的录音、音响进行的一种报道形式。这种报道要求选材具有冲突性、戏剧性、奇特性、曲折性;表达方式用现场式、悬念式、回合式、铺张式;语言上需要口语化、形象化、动作化;结构上多为“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关键词 】广播新闻 讲述 中国故事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讲好中国故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要求,更是增强新闻舆论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有效手段。肩负主流媒体重任的广播“讲好中国故事”,是广播新闻体裁创新、业态创新的重要途径,是用新闻事实打动人、说服人、鼓舞人的生动表达。

    大凡“故事”,一般具有现场、人物、情节、冲突、高潮、结局等要素,正是这些要素吸引了受众,让故事引人入胜。新闻故事既有新闻的本质特征,又区别于常规的新闻报道;既有故事的一般特性,又在本质上区别于文学故事。

    新闻故事选取有新闻价值和故事情节的题材,以故事化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进行报道。使听众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了解和接受新闻事实及其蕴含的价值导向。

    新闻故事既有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又有故事的吸引力和趣味性,是新闻报道和故事的有机结合。

    用广播新闻“讲好中国故事”,要求充分利用广播的优势和特点,做足做优新闻故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精神成风化人,影响受众,引导舆论。

    一、好故事应是具有冲突性、戏剧性、奇特性、曲折性的题材

    矛盾和冲突是新闻故事情节展开和推进的基本法则。新闻素材若没有矛盾和冲突,则难以形成新闻故事題材。不论是创业创新、实验发明,还是扶贫攻坚、正风肃纪,无不充斥着矛盾和对立。记者要善于挖掘人物和事件的对立面,用矛盾冲突讲新闻故事。如:公安、纪检办案时面临的“明枪暗箭”、解救妇女儿童时经历的千难万险、利益、得失冲突时遇到的难割难舍。由此展开情节,新闻故事则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故事的戏剧性要求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让情节起伏扑朔迷离,大起大落,又合情合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14年1月24日《直播中国》栏目,播出笔者采制的《带着瘫痪婆婆改嫁的刘凤丽》。主人公刘凤丽婚后第十个年头,丈夫遭车祸而亡。在生活压力下刘凤丽打算改嫁,而改嫁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瘫痪在床的婆婆无处安置。刘凤丽冲破旧习俗,决定带着瘫痪婆婆改嫁。几年下来,好心人介绍了多位对象,但一听说要带个瘫痪婆婆,均退避三舍。后来婆婆提出决不连累儿媳。而刘凤丽坚持带婆婆改嫁,最终找到一位志同道合的丈夫。这篇报道自始至终在矛盾冲突中展开新闻故事,曲曲折折,凸显故事主人公的美丽心灵。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07年4月16日《残疾人之友》栏目播出新闻专题《无腿腾起的富豪》,讲述河南浚县残疾青年余振国致富的故事。他出身贫困农村,1岁多时患小儿麻痹症双腿致残。父母为他治病到6岁,因没好转而放弃。余振国从14岁时开始自食其力,爬着上山去采石头,用残腿跪在地上抡铁锤,还学会了开拖拉机,满街拉着石头卖钱。他有过开烟酒店的失败,经过学习无线电维修的兴衰,最终在养殖加工业上取得成功。从一个被人视为社会包袱的残疾儿童成为了一位社会成功人士。

    奇特性,指题材的稀缺和独特,且包含满满正能量,并非简单猎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15年4月25日《难忘中国人》栏目播出的《无指女孩成为钢琴达人》,报道右手无指的浚县女孩郑桂桂10年苦练钢琴,走上“春晚”,荣膺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一等奖。人们很难想象,一位右手没有一根指头的人能够弹奏出行云流水般的琴声,而郑桂桂真真切切地创造出了这一奇迹。故事中闪烁着自尊、刚毅、拼搏的人性光辉。

    曲折性,指题材的一波三折和复杂多变,听众在跌宕诡谲的情节中受到洗涤和震撼。一条道上风景少,一蹴而就乏味。选取三起三落、几经回合的题材,可以让新闻故事曲中见奇。

    有了冲突性、戏剧性、奇特性、曲折性的题材,就有了讲好新闻故事的“米面”。但仅有“米面”远远不够,还需要配有故事化的表达方式,如同将米下锅之后,还应当辅以适当的火候和配料、调料一样。

    二、新闻故事的表达方式

    好的故事表达方式,笔者认为主要有这样几种:现场式、悬念式、回合式和铺张式。

    现场式是集中表现故事发生的一个现场,写出环境、人物、事件、过程、结局。适用于现场短新闻、人物特写、突发事件,具有内容集中、情节紧凑、短小精悍的特点。如抗洪抢险、井下救人、杂技表演、体育竞赛等。现场式并非实录和白描,可插叙和补叙故事背景、人物全貌。2012年度河南省新闻奖一等奖 《总理给咱颁大奖》,仅用400多字就集中描写了玉米专家程相文在人民大会堂接受颁奖的现场:他与总书记合影时的激动表情、接受颁奖时与总理握手和致谢、走出人民大会堂时与助手的回想和感慨等。以特殊现场烘托人物的典型事迹,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入其境。

    悬念式是通过攫取精彩而有疑窦的新闻,设置一个或多个悬念,把听众吸引到故事当中。悬念式以反常、离奇、悖逆之象撩起人们一探究竟的好奇。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节目几乎每期开头均以悬念引入案情。文中前面列举的《无腿腾起的富豪》,标题中就寓有“悬念”之意,使人产生“无腿”怎能“腾起”的疑惑。故事开头写到:“一个失去双腿不能行走的农村青年,而他凭借什么能够奔走万里,资产百万呢?”并且在故事中间设置了三处悬念,展开一系列情节。

    回合式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盛到衰,阶段性、渐进式的表现方法。《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水浒传》中的《宋江三打朱家庄》、《红楼梦》中的《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均为经典回合式章法。新闻故事的回合式要依据新闻事实本身而裁定,切忌移花接木、添油加醋。创业、科研、攻坚等领域,不可能一举成功,往往经过多次失败和挫折,用回合式讲新闻故事能更好地反映人物细节和事物多变。

    铺张式是前铺后张,前结后开,第一个问题解决了,第二个问题又出现了。同相声中的解包袱一样,包袱设了解、解了设;设中待解,解中又设,直至抖出主题。新闻故事铺张式手法,常以时间顺序、自然顺序或逻辑顺序,抓住若干主要矛盾,找到矛盾间的相互联系,环环相扣地展开故事情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07年8月16日《中国农村报道》栏目播出的人物专题《广阔天地正是春》,讲述河南淇县大学生村官介同彬创办100多个养殖场的故事。笔者挖掘他在办场过程中遇到的资金、技术、规模、加工、销路五大难题中的主要矛盾,分析矛盾之间的特性和关联,用铺张法逐个破解和推进。新闻故事浑然一体,故事情节如楼梯层层攀升。

    新闻故事的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其语言和结构也别于其他新闻。

    三、新闻故事语言要突出特色

    新闻故事中的用词多用动词、形容词、具象名词和语气词、象声词,句式简短,语句活泼,语调多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14年2月15日《难忘中国人》栏目播出的《救人英雄韩海江》开头:“中国好人”韩海江34年救出16位落水者。谈起救人技巧,他那56岁的额头上跳起兴奋的皱纹。(录音):“救人要胆子大、身体壮、游技高。看见有人落水,先大喊一声‘不要慌,我救你!”

    语言既有新闻的简洁明快,又有故事的生动流畅。

    新闻故事的结构常打破“导语—背景—主题—结尾”的倒金字塔模式,多用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框架。用插叙、补叙、追叙,穿插新闻背景、新闻链接及相关内容。以人物描写替代人物介绍,以环境描写替代背景说明,以故事发展替代事件叙述。

    用广播“讲好中国故事”,务必发挥广播的优势和特长。广播的最大优势和特长就是广播录音和音响。用录音和音响巧配播音,使故事精彩无限。

    人物录音是新闻故事的主干。没有录音就没有广播新闻故事。其技巧有三:

    一是录音内容具备故事情节。用录音表现故事的发生、发展和推进,使录音的每一句话都有情节或细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07年11月20日《中国农村报道》栏目播出的《司法所长刘红玉》中,作者选用了这段录音:“一天傍晚,我接到一个有村民械斗的电话。我饭碗一推,撒腿就往外跑。我站到两家中间,抓住主要人员,说:‘走、走、走,把他们拉到所里调解。”这里的每句话,都是一个细节。

    二是用录音塑造人物性格。故事离不开人物,是人物必有性格,性格铸造精神。讲中国故事就是讲中国精神。主人公或相关人的录音要彰显人物性格及精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13年8月22日《新闻和报纸摘要》栏目播出的《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一段录音:“一到玉米地里,什么苦、什么累,全都忘了。眼睛里就剩下玉米啦。只要我活着,我一天也离不开玉米。”一位老农业科学家对玉米的赤诚之心,流淌在每一句话里。

    三是用录音定位故事节点。在新闻故事紧要处、高潮处或千钧一发处使用录音,将人物和事件交融一起,扩充故事的表达张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15年3月30日《难忘中国人》栏目播出的《全国“十佳最美快递员”马朝立夫妇》,主人公是一对80后残障夫妻,创业几度失败。选择快递后,一没资金,二没场地,父母阻拦,朋友嘲笑,但这些仍没浇灭夫妻俩创业的信心。(录音):“我在网上看到一条信息,说一个瘸子,还干快递,不自量力。唉呀!他们既然看不起我,我坚决要做下去。总有成功的一天!”最后一根稻草,并没有把他压垮,终于冲出黎明前的黑暗。这段录音放在主人公创业失败与成功的节点上,起到峰回路转、衔接过渡的作用。

    自然音、动物音、植物音、工具音、乐器音等音响,是广播媒体的闪亮之处。倘若广播新闻故事少了音响,如同树木干枯叶落,大煞风景。

    人物和事件离不开环境和气氛。用音响代替语言,不仅真实自然,而且能把听众引入故事现场。故事中的典型人物会有些个性的动作,波及到周围物体和空间,产生特有音响。插入故事情節后,起到推波助澜、画龙点睛之效。

    新闻题材、录音音响与故事章法的有机结合,是用广播新闻“讲好中国故事”的一种体裁创新。但并非每条新闻都适合这一模式,只有事实本身具有故事性的新闻价值时,方能适事而用。

    总之,用广播新闻“讲好中国故事”,既是广播在新老媒体激烈竞争中的巧辟蹊径,也是广播记者在众声喧哗中的引吭高歌。有志于创新奋进的同仁们携起手来,躬身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殷切希望:新闻舆论要善于表达,深刻道理要通过讲故事来打动人、吸引人。

    (作者单位:河南省鹤壁市广播电视台)

    (本文编辑:刘浩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