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 开创“中国之治”新境界

    黄玥 刘潇

    [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全面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历史性成就,首次系统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十三方面的显著优势,开辟了新时代“中国之治”新境界。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首先要把握好坚持和发展的辩证关系,在明确始终坚持什么的前提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总的来看要做到“三个始终坚持”,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加强理论创新、增加人民福祉、强化党的自身建设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并将制度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制度效能。

    [关键词]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党的领导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0)01-0034-03

    “如何治理国家”以及“如何治理好国家”是我们党在执政过程中始终不停思考、坚持研究的重大历史性课题。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夺取小康社会胜利建成的攻坚期,中国共产党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胜利实现“两个十五年”的战略安排,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是要确保两阶段目标实现,就必须深入研究如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时代课题。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面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成就,首次系统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既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顶层设计,又有重点分阶段地结合党的十九大总体部署明确了到党成立一百年时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坚持和完善国家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1]。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用创新理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

    鸦片战争后,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各种思潮都先后在我国流行过,但最终都成为历史的匆匆过客。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深深扎根,引领中华民族走上了光明之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

    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创新,其理论的强大生命力也是创新,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形成与创立,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都是与时俱进的创新过程;纵观改革开放四十年和新中国成立七十年,都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成果与理论创新成果时空高度一致的体现。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制度之间进行全面的较量和博弈[2],国家竞争越来越体现为制度竞争。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能够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3],进而不断地把处于低潮期的社会主义推向高潮。

    中国共产党善于理论创新,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因而我们从建党之初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路走来,将党的初心和使命融于伟大的精神谱系之中。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更是我们党成功经验的总结。全会首次集中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十三大显著优势,把“社会主义制度好在哪里、优越性体现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走得通、走得好”这些重大问题讲得很清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理论上的自信、清醒、成熟。对于如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我们必须不断用新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实践中的创新性做法,并用创新性理论指导实践,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讲好中国故事”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中国化,首先,要针对不同社会阶层,使用日常生活话语体系进行宣传和引导。充分发挥话语体系功能,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用群众同意的道理,用群众够得着的理论去向群众做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一定要和社会的精神发育状况同步,才会具有说服力、感染力与吸引力,否则很容易走向假大空,而失去指导实践的功效。其次,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国际建构。解释好十三大显著优势,树立“四個自信”,既有利于打破西方话语霸权,打破盲从于西方学术理论,套用西方流行的话语以期加快与世界接轨的现象,纠正学术界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误解或曲解,有效的解决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的问题,更能促进多元文化共存发展。

    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满意作为制度建设和治理效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共产党一诞生,就肩负起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两大历史任务。党选择了人民,初心是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奋斗目标,并为此做出了巨大的奉献和牺牲。党的七大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用党的根本大法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人民立场,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其他政党相比最显著的标志。人民立场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过程中始终不断强化且发扬光大,我们始终秉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走群众路线。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新中国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实践历程,中国共产党始终扎根人民、服务人民、依靠人民、带领人民,是人民给了我们勇于迎接挑战的勇气、是人民给了我们战胜困难的智慧、是人民给了我们拼搏奋斗的动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人民”这个在历次大会报告当中出现的高频词汇,一次又一次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使命和始终如一的为民情怀。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最终评判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人民群众的需求在变、期待在变,但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变,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不变。我们要时刻紧盯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希望,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尊重并依法保护人民的基本权利,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确保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的治理效能更具有幸福感和获得感。

    党和群众的关系是历史的、动态的、实践的、发展的变化,需要不断地去解决问题、调整方向、寻找共识。新时代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最重要的是解决好社会的主要矛盾,促進公平正义。人民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还有民主、法制、公平、正义、绿色的、环保的需要,这些需要都是要在党的领导下来实现。民众参与公共决策、参与执行和监督的意识增强,要求党做群众路线工作的方式及方法随之改变,需要畅通民主渠道,发掘更多的民主形式,而这种改变需要制度层面的落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是体现社会主义主权在民的价值追求,为人民群众在政治上当家作主提供了一个最大的可能和有效的制度空间。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是一蹴而就的,只有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的优越性才不断显现。通过不断的创新、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本质要求和制度本色才能在实践中不断体现出来。

    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制度优势

    加强党的建设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也是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特色、最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深入把握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使自己的领导始终遵循客观规律、反映人民意愿、推动实践发展。新中国成立七十年的历史和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力担当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任[4],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根本之所在。

    首先,国家治理体系建设要解决方向问题,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帜的邪路,党的领导起到引航定向的作用。《决定》提出,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面对当前日益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更需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不动摇,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统揽“伟大工程”,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水平,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发挥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5]。

    其次,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一是思想建党,思想建设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基础和中心环节。在复杂形势下,把握正确前进方向,才能让我们党在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大政方针,才能凝聚全党共识,统一全党力量,确保全党看齐中央、紧跟核心,确保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二是以制度建设作为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只有通过制度保障才能有效解决现实中党的建设宽松软的状况,才能有效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以制度确保党的全面领导,以制度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制度完善治理[6],实施监督,更好的贯彻党中央的打针方针政策。三是树立制度法规意识,完善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任何规章制度都是要通过执行才能生效,因而要加强干部队伍政治、法规及专业能力建设,做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坚定维护者,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实现“中国之治”就是要始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效整合不同的社会力量和要素,使其各司其职,共同承担自己的功能,实现有效治理,已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9-11-06(4).

    [2]刘晨光.全球视野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N].光明日报,2017-11-02(5).

    [3]李德顺.从哲学高度关注全面深化改革[J].哲学动态,2014,(1).

    [4]吴德刚.牢牢把握“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N].2019-04-03.

    [5]邹谨,郑中华.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目标[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9,(2).

    [6]程红.把握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逻辑[N].人民日报,2018-12-24(7).

    责任编辑:王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