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绦虫病和片形寄生虫病的防治

    摘要:介绍了羊绦虫病和片形寄生虫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和防治措施。

    关键词:羊;绦虫病;片形寄生虫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7-0028-01

    收稿日期:2014-06-18

    作者简介:赖秀荣(1978-),女,内蒙古兴安盟人,助理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疫病防治工作。

    绦虫病、羊片形寄生虫病是羊常见寄生虫,是常发的流行性地方病,对人畜的危害都比较大,羊患了寄生虫病,往往发育不良,养不肥,皮毛干燥,并因瘦弱而抵抗力下降,容易并发其它疾病造成死亡,给养羊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因此防治该病是非常重要。

    1 绦虫病

    绦虫病是莫尼茨绦虫、曲子宫绦虫及无卵黄腺绦虫寄生于绵羊、山羊和牛的小肠所引起的。其中莫尼茨绦虫危害最为严重,特别当羔羊感染时,不仅影响其生长发育,重者可引起其死亡。3种绦虫既可单独感染,也可混合感染。

    1.1 病原

    常见绦虫有贝氏莫尼茨绦虫、扩展莫尼茨绦虫、曲子宫绦虫及无卵黄腺绦虫。莫尼茨绦虫、曲子宫绦虫及无卵黄腺绦虫的中间宿主均为地螨。

    1.2 症状

    症状的轻重通常与感染强度及患羊的体质、年龄等密切相关。病羊一般表现为食欲减退,贫血与水肿。羔羊腹泻时,粪中混有虫体节片,有时可见虫体的一段吊在肛门处。患羊被毛粗乱无光,喜卧,起立困难,体重迅速减轻。虫体阻塞肠管时,羊则出现肠臌胀和腹痛表现,甚至因肠破裂而死亡。有时病羊出现转圈、肌肉痉挛或头后仰等神经症状。后期患畜仰头倒地,作咀嚼运动,口周流有泡沫,对外界的反应几乎丧失,直至全身衰竭而死。

    1.3 诊断

    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虫卵。因绦虫未成熟而无节片排出的,可进行诊断性驱虫,如服药后发现虫体排出或患羊症状明显好转,即可作出诊断。

    1.4 治疗

    ①丙硫咪唑:按5~20 mg/kg体重口服或制成1%悬液灌服。② 氯硝柳胺(灭绦灵):按70~80 mg/kg体重口服。③硫双二氯酚:按75~100 mg/kg体重,包在菜叶里口服,亦可灌服。

    1.5 预防

    在虫体成熟前,即羊放牧后30 d内进行第一次驱虫,再经10~15 d进行第二次驱虫,不仅可驱除寄生的绦虫,还可防止牧场或外界环境遭受污染。有条件的可实行轮牧。避免在雨后、清晨和黄昏放牧,以减少羊吃入地螨的机会。结合牧场改良,进行深耕,种植优良牧草或农牧轮作。

    2 羊片形寄生虫病

    片形吸虫病是羊最主要的寄生虫病之一。它是由寄生于山羊、绵羊各种反刍动物的肝脏胆管中的肝片形吸虫和大片形吸虫所引起。该病能引起急性或慢性的肝炎和胆管炎,并继发全身性的中毒和营养障碍,常引起绵羊的大批死亡。

    2.1 病原

    肝片吸虫成虫在胆管内产生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并随粪便排到体外。虫卵在适宜的条件下经10~25 d孵化出毛蚴,它遇到中间宿主椎实螺,则侵入其体内,经过几个发育阶段最后形成尾蚴。

    2.2 症状

    急性型病羊,初期发热、衰弱、离群落伍,叩诊肝区半浊音界限扩大,压痛明显,贫血,黏膜苍白,严重者在几天内死亡。慢性型病羊主要表现消瘦,贫血,黏膜苍白,食欲不振,异嗜,被毛乱无光泽,眼睑、颌下、胸前、腹下出现水肿,便秘与下痢交替发生。

    2.3 诊断

    主要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资料、虫卵检查及病理剖检结果作综合判断。①虫卵检查以水洗沉淀法较好。②羊的急性片形吸虫病的诊断则主要以病理剖检为主,把羊的肝脏撕碎后可以在水中查找片形吸虫的幼虫。③免疫学检查。目前较常用的是一血三检技术即斑点酶标三联诊断及间接血凝诊断技术。 2.4 治疗

    治疗片型吸虫病的原则是驱虫与对症治疗同时进行,尤其对体弱的患畜更应注意。常用的治疗药物有硫双二氯酚,牛按每千克体重40~60 mg,羊每千克体重75~100 mg,患畜投服后有一定拉稀,一般经过1~4 d后会自行恢复。

    2.5 预防

    只有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①定期驱虫。驱虫是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驱虫的次数和时间必须与当地的实际情况及条件相结合。通常情况下,每年如进行一次驱虫,可在秋末冬初进行,如进行2次驱虫,另一次驱虫可在来年的春季进行。②粪便处理。牛羊粪便需经发酵处理杀死虫卵后才能应用,特别是驱虫后的粪便更需严格处理。③放牧场地的选择。放牧应尽量选择地势高而干燥的牧场,条件许可时轮牧也是很有必要的措施。④注意不利用被囊蚴污染的水草。加强饲草和饮水的来源和卫生管理,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