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江地区不同播期与移栽密度对机插隆两优866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袁毅

    

    

    摘 要:以中籼杂交稻品种隆两优866为供试品种,设置5个播期处理(4月20日、4月30日、5月10日、5月20日、5月30日)和5个移栽密度处理(30cm×12cm、30cm×14cm、30cm×16cm、30cm×18cm、30cm×22cm),通过对不同处理产量及其构成指标等生育特征的考察,探索沿江地区隆两优866毯苗机插条件下的适宜播期和移栽密度。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延迟,隆两优866的产量先增加后降低,5月10日播种处理的单位面积有效穗和结实率最高,较其他播期处理增产5.3%以上;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隆两优866的产量先增加后降低,以30cm×14cm移栽密度处理产量高,产量提升主要通过单位面积有效穗和穗粒数的增加实现。综上,沿江地区隆两优866毯苗机插条件下的最佳播期为5月10日左右,最佳移栽密度为30cm×14cm。

    关键词:隆两优866;播期;密度;产量;生育特征

    中图分类号 S51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07-0049-02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安徽沿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该地区属亚热带季风季候,稻作类型以一季稻为主,中籼杂交稻生育期适中,茬口搭配灵活,在安徽沿江地区广泛种植。近年来,沿江地区水稻生产机械化,特别是水稻移栽机械化快速推进,但机械化栽培配套技术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当前,在中籼杂交稻肥料高效运筹、高产群体调控和平衡栽培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已有不少[1-4],但针对本区域气候类型中籼杂交稻适宜播期和移栽密度的研究仍较少。为此,笔者以籼型两系杂交稻品种隆两优866为供试材料,设置5个播期处理的试验,通过对不同处理产量及其构成指标等生育特征的考察,旨在探索沿江地区隆两优866毯苗机插条件下适宜的播期和移栽密度。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供试田块位于庐江县汤池镇双墩村骆此勇水稻种植家庭农场,前茬作物为小麦,排灌便利,肥力均匀。土壤为沙泥土,耕层土壤为壤黏土,中等肥力,土壤理化性质如下:有机质、全氮含量分别为33.2、1.8g/kg,速效磷、速效钾、缓效钾含量分别为11.2、77.3、86.3mg/kg,pH值约5.6。

    1.2 试验设计 供试籼型两系杂交稻品种为隆两优866,试验设置5个播期和5个移栽密度处理,除播期和密度变量外,其他管理措施均一致。

    1.2.1 播期處理 试验设置5个播期处理,分别为4月20日(T1)、4月30日(T2)、5月10日(T3)、5月20日(T4)、5月30(T5),秧龄均为25d。不同播期处理移栽行株距均为30cm×14cm,移栽密度23.8万穴/hm2。

    1.2.2 移栽密度处理 行距固定为30cm,设置5个株距梯度,分别为12cm(D1)、14cm(D2)、16cm(D3)、18cm(D4)和22cm(D5),移栽密度分别为27.8万、23.8万、20.8万、18.5万和15.2万穴/hm2。不同移栽密度处理取秧量均保持一致(2~3苗/穴)。参试处理于5月20日播种,6月14日毯苗机插,秧龄25d。

    1.3 田间管理 参试处理均采用洋马2ZGQ-80D高速插秧机毯苗机插,病虫草害防控和肥水运筹处理间均保持一致,生育期施肥量为纯N 175.4kg/hm2、P2O578.8kg/hm2、K2O 177.8kg/hm2。

    1.4 测定项目及数据处理 每处理定点10株测定茎蘖动态;成熟期每处理选取45穴数测定有效穗数,取5穴测定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每小区单打单收测定产量,取样晾干测定千粒重;试验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进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期对机插隆两优866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不同播期处理下,毯苗机插隆两优866产量及其构成指标存在一定差异(见表1)。随着播期延迟,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表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5月10日播期处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达到最大,为276.8万/hm2;5月30日播种的处理有效穗数仅为226.5万/hm2。4月30日播期处理每穗粒数最高,为192.1粒;结实率和千粒重最高处理均为5月10日播期处理,分别达到86.7%、25.9g。

    不同播期处理理论产量的变化趋势也是先增加后降低,其中理论产量最高的播期处理为5月10日,为11766.2kg/hm2,实际产量的变化趋势与理论产量一致;5月10日播期处理,实际产量达到9984.3kg/hm2,较4月30日播种的处理增加5.3%,差异不显著;较4月20日播种的处理增加25.9%,差异极显著;较5月20日、5月30日播期处理分别增产29.0%和61.3%,均达到了极显著差异水平。

    2.2 不同移栽密度对机插隆两优866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不同移栽密度处理下,毯苗机插隆两优866产量及其构成指标存在一定差异(见表2)。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机插隆两优866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30cm×14cm移栽密度处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最多,达到281.4万/hm2;每穗总粒数的变化趋势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保持一致,最大值出现在栽插密度为30cm×14cm移栽密度处理下,为184.4粒;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结实率、千粒重呈逐渐降低趋势,30cm×12cm移栽密度处理下的结实率和千粒重分别为87.3%、25.5g。

    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理论产量表现为先增加再降低趋势,理论产量最高的为30cm×14cm移栽密度处理;实测产量与理论产量变化趋势一致,30cm×14cm移栽密度处理产量最高,达到9955.8kg/hm2,分别较30cm×16cm移栽密度处理增产9.0%,达到了显著性差异水平,比30×18cm移栽密度处理增产26.1%,差异极显著,比30cm×12cm和30cm×22cm移栽密度处理分别增产38.0%、39.8%,均达到了极显著差异水平。

    3 讨论

    3.1 播期 沿江地区气象要素全年呈现不均匀分布,不同播期条件下水稻生育期光温资源存在一定差异,环境因素的差异导致水稻生育特征的变化,选择适宜播期是保障水稻生产安全和高产高效的关键因素[4-5]。本研究结果显示,隆两优866机插条件下,随着播期的推迟,隆两优866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等均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5月10日播期处理实际产量最高,达到9984.3kg/hm2,其次是4月30日播种的处理,为9486.1kg/hm2,2个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均极显著高于其他播期处理。通过对产量构成的剖析发现,增产效应主要通过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千粒重的增加,以及产量构成的均衡性实现。

    3.2 移栽密度 适宜的移栽密度有利于构建优质群体起点,同时不同水稻品种类型和肥料运筹方式等条件下,适宜的移栽密度均存在一定的差异。研究表明[6-7],移栽密度直接影响水稻茎蘖动态消长,移栽密度过大和过小不利于培育健壮植株个体和优质高产群体,最终导致稻米品质和产量降低。本试验选取强分蘖中籼杂稻品种隆两优866,研究结果显示,30cm×14cm移栽密度处理产量最高,达到9955.8kg/hm2。通过分析产量构成发现,机插隆兩优866在30cm×14cm移栽密度处理下,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最高,同时保持了较为均衡的穗粒结构。

    4 结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沿江地区隆两优866毯苗机插,在行株距为30cm×14cm条件下,最佳播期为5月10日;在5月20日播种的条件下,最佳行株距为30cm×14cm(栽插密度为23.8万穴/hm2);但最佳播期及移栽密度组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吴文革,杨剑波,张健美,等.穴基本苗对机插杂交中籼稻群体构建及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4,41(03):401-405.

    [2]胡言青,严小静,汪大林,等.气象条件对水稻生产影响研究——以安徽南陵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6,32(24):168-173.

    [3]孙建军,张洪程,尹海庆,等.不同生态区播期对机插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5,31(06):113-121.

    [4]许轲,孙圳,霍中洋,等.播期、品种类型对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3,46(20):4222-4233.

    [5]季红娟,张小祥,赵步洪,等.不同播期和密度对直播粳稻扬粳3012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20,41(1):85-90.

    [6]吴培,陈天晔,袁嘉琦,等.施氮量和直播密度互作对水稻产量形成特征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19,33(3):269-281.

    [7]李启富.不同播期及移栽密度对水稻新品种晶两优华占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11):23,45.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