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现状调查研究

    贾永春 徐晶星

    [摘 ? 要]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是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架构中的重要一环。以本学段和跨学段的德育目标与内容、德育实施、德育效果为调查维度,对上海市闵行区28所学校(包括小学、初中、高中)的部分名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者进行问卷调查,综合了解了区域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现状、问题与需求,建议应基于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导向统整区域学生德育发展内容并构建相应的教育者培训课程。

    [关键词]德育一体化;德育实施;德育效果

    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是国家为提升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提出的路径要求。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是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架构中的重要一环。为了解区域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现状,研究制定有效的教育对策,落实相关教育要求,切实促进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格局形成,提升区域德育的实效性,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于2018年10月分别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者(以下简称管理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结合本学段、跨学段对比调查的方式,综合了解区域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现状、问题与需求。

    一、调查情况概述

    1.调查内容

    为使调查结果更真实有效,问卷编制遵循以下步骤:根据研究需要,查阅文献资料,研究并确定影响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重要因素;初步编制题目后,访谈部分班主任、德育主任、学生,斟酌设问人称、提问方式等内容,使问卷更具针对性;问卷初步成型后,选取小学、初中各一个班级的学生、教师各30名以及管理者22名进行试测,并根据结果进行微调,形成最终问卷(问卷中,内部一致性系数最低为0.67,最高为0.83)。问卷指标如表1所示。

    2.信息收集

    正式研究的调查对象来自上海市闵行区28所学校(小学11所、初中11所、高中6所)的学生、教师及管理者,共计4950人填写问卷,有效问卷4493份。其中,四、五年级学生共1742人,七、八年级学生共1152人,高一、高二学生共725人;小学教师305人、初中教师298人、高中教师85人,小学管理者94人、初中管理者75人、高中管理者17人。

    问卷调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调查对象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或者登录网址的方式进行作答。这种作答方式能够记录被调查者回答的用时情况,对于那些用时极短(基本可以断定不是认真作答)以及极长(基本可以断定是分几次作答)的样本,以及在测谎题目(问卷中有两道完全相同的题目)中作出不同回答的样本,均予以剔除,不计入统计数据。

    3.数据分析工具及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以百分比形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初步了解调查对象在各维度上的总体表现;以卡方检验进行年段、角色等因素的差异性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对所在学段德育的认识和评价

    (1)关于德育目标与内容

    一是学校德育目标与内容设计的针对性受到普遍认可。在“您认为目前贵校设计和实施的德育目标和内容如何”问题上,80%以上的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教师和管理者认为“很有针对性”或“比较有针对性”;认为“一般”或“没有针对性”的教师占比显著高于管理者占比(p<0.01,下同)。

    二是教师和管理者对所在学段德育重点内容的认识存在差异。为考察教师和管理者对本学段德育重点内容的认识是否存在差异,调研中设计了题目“您认为小学/初中/高中學生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中最棘手的是什么”。结果发现,对于区域学生成长五维度(价值取向、公民素养、人文底蕴、积极心理、成长规划)这一重点内容,同一学段的教师和管理者之间的认识存在显著的差异:小学教师认为公民素养、价值取向和积极心理是德育重点内容,三者几乎同等重要,而小学管理者认为公民素养(40.43%)、人文底蕴(20.21%)为德育重点内容;初中教师认为积极心理、价值取向和成长规划是德育重点内容,而初中管理者认为价值取向、成长规划和公民素养是德育重点内容;高中教师和管理者虽然都认为价值取向、成长规划和积极心理是德育重点内容,但对于三者重要性的认识存在显著差异。

    (2)关于德育实施

    一是学生评价结果反映学校德育实施尚有提升空间。此次调查从行规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几个方面考察了学生对学校德育实施的感知和评价情况。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比较认可学校德育各方面的实施情况,但对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形式、班会课以及衔接教育活动的开展等方面的评价非常值得关注。比如:在“你觉得现在学校对你们的行为习惯要求如何”问题上,学生普遍认为学校对他们的要求适切,小学、初中、高中学生认为“要求合适”的百分比分别为94.66%、95.31%和89.66%。在“你怎样评价现在学校开展的活动的形式”问题上,80%左右的学生认为“活动形式适合我们的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占比分别为84.21%、81.16%和78.62%。在“你对老师的教育方法感觉怎样”问题上,大部分学生回答“很喜欢”,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占比分别为76.35%、80.21%和68.83%。在“你喜欢现在学校开展的24字核心价值观教育吗”问题上,一半左右的学生认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我很喜欢”,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占比分别为59.87%、57.29%和49.66%;三个学段中认为“有点枯燥,但很重要,必须接受”的学生占比分别为33.87%、37.15%和43.45%。在“你班的班会课通常会做些什么”问题上,70%左右的学生回答“召开主题班会”,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占比分别为69.8%、68.4%和72.28%。值得注意的是,有9.55%的初中生回答“考试学科老师上课”,还有11.71%的小学生和8.94%的初中生回答“上自习课做作业”。在“学校是否开展了有助于你们了解初中/高中/大学生活的教育活动”问题上,回答“有”的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占比分别为45.06%、51.22%和58.07%,回答“没有”的学生占比分别为26.81%、25.35%和20.55%。

    二是管理者对学校德育实施的评价高于教师的评价。在“您认为贵校教师(对管理者)/您(对教师)根据自己所教课程结合学校德育内容实施授课的频率如何”问题上,教师自评和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管理者高估了教师结合学校德育内容实施授课的自觉度;学段间的差异也非常显著,学段越高,认为教师“经常”结合学校德育内容实施授课的教育者(教师和管理者)比例越低,认为“有时”的教育者比例越高;教师自评也存在非常显著的学段差异,自评“经常”结合学校德育内容实施授课的教师比例随着年段升高而不断下降,而自评“有时”的教师比例在升高。在“你对老师的教育方法感觉怎样”(对学生)、“您认为学生对您的教育方法感觉如何”(对教师)和“您认为学生对贵校教师的教育方法感觉如何”(对管理者)问题上,管理者的看法与教师和学生的看法存在显著的差异,更高比例的管理者认为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方法“很喜欢”;学生和教师的看法均存在显著的学段差异,对教师教育方法“很喜欢”的学生占比由高到低分别是初中(80.21%)、小学(76.35%)和高中(68.83%);认为学生“很喜欢”教师教育方法的教师占比由高到低分别是小学(82.62%)、初中(71.48%)和高中(65.88%)。这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反映出小学教师“高估”了学生对自身教育方法的喜爱程度,初中教师“低估”了学生对自身教育方法的喜爱程度,而高中教师则略“高估”了学生对自身教育方法的不喜爱程度。在“您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是什么”问题上,初中教师回答“说理教育”、小学教师回答“榜样示范”、高中教师回答“创设活动”的占比均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学段。在“您认为贵校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是什么”问题上,管理者认为教师最常用的方法是“创设活动”,而教师更多认为是进行“榜样示范”。可见,对这类问题的作答,存在显著的角色差异。

    (3)关于德育效果

    调查显示,教育者对学校德育效果的评价高于学生的评价。在“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主题班会、行规教育、社会实践等,对你的影响如何”(对学生)和“您认为贵校德育对学生的实际影响如何”(对教师、管理者)问题上,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中认为“比较大”和“非常大”的学生占比均不足60%,教师占比超过70%,管理者占比超过85%。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之间的评价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表现为教育者对学校德育效果的自信程度显著高于学生。

    2.對前一学段和本学段学校德育的认识和评价

    (1)教育者对新升入本学段的学生德育表现的评价不同

    调查显示,教育者对新升入本学段的学生德育表现的评价存在显著的角色差异和学段差异。其中,认为“没有期待中好”的教师占比显著高于管理者占比;无论是单从教师、管理者,还是从教育者整体(教师、管理者)来看,高中阶段对新入学的学生德育表现评价更高。

    (2)不同群体对前一学段德育重点内容的认识不同

    为考察不同群体对前一学段德育重点内容的认识是否相同,问卷中对学生的设问为“如果可以重来,你最希望你的小学/初中对你们加强以下哪方面的教育”,对教师、管理者的设问为“结合刚进入初中/高中的新生情况来看,您觉得小学/初中应重点加强以下哪方面的教育”。结果发现,对于小学的德育重点内容,初中学生、教师、管理者之间的认识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具体而言,初中教师认为小学的德育重点内容是积极心理、公民素养、价值取向,且三者比重相当;初中管理者和学生均认为公民素养和积极心理教育在小学最重要(管理者对两者的选择比例分别为46.67%、22.67%,初中生的比例分别为38.72%、19.01%)。结果还发现,对于初中的德育重点内容,高中学生、教师、管理者之间的认识也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具体而言,高中学生认为成长规划在初中最重要,高中教师认为积极心理和价值取向最重要,高中管理者则认为公民素养、价值取向和积极心理最重要。

    (3)更多教育者认为“成长规划”是后一学段的德育重点内容

    为考察教师和管理者对后一学段德育重点内容的认识,问卷中对教师和管理者的设问为“结合贵校学生的情况来看,您会建议初中/高中/大学重点在以下哪个方面加强教育”。结果发现,三个学段的教师和管理者的选择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具体而言,小学教师认为初中、初中教师认为高中应重点加强成长规划和积极心理教育,高中教师则认为大学应重点加强成长规划和价值取向教育;小学管理者认为初中应重点加强公民素养和价值取向教育,初中管理者认为高中应加强成长规划、价值取向和公民素养教育,高中管理者则认为大学应重点加强价值取向和成长规划教育。

    (4)更多管理者认为本校德育工作效果会得到后一学段学校的好评

    在“您觉得初中/高中/大学学校和教师,会认为贵校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德育工作如何”问题上,认为后一学段学校会觉得本校德育“很有成效”的管理者占比显著高于教师占比,而认为“效果一般”的教师占比显著高于管理者占比;初中教师和管理者选择“很有成效”的占比均显著高于小学、高中的教师占比和管理者占比。

    3.教育者的相关培训需求

    (1)教育者对其他学段如何开展德育工作缺乏了解

    调查显示,教师整体和管理者整体对其他学段如何开展德育工作均缺乏了解。教师和管理者两个群体的作答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三个学段中自认为“了解一点”的教师占比均超过70%,自认为“比较了解”的教师占比最高为小学阶段(20%);三个学段中自认为“比较了解”的管理者占比均超过20%,其中高中管理者占比为41.18%。

    (2)教育者希望参加区域组织的跨学段德育交流活动

    考察教育者参加区域组织的跨学段德育交流活动的情况发现,超过半数的教师和管理者表示“没参加过”区域组织的跨学段德育交流活动;绝大多数教师和管理者表示“没参加过,希望参加”或“参加过且有收获,以后想多参加”。

    (3)教育者最希望提升教育路径与过程设计能力

    针对最想优化“教育方法的选择、教育路径与过程设计、德育理论与政策法规、教育目标与内容确定”中的哪个方面,调查显示,教师和管理者的选择存在显著的差异。具体而言,约50%的教师最希望提升教育路径与过程设计能力,30%左右的教师希望优化教育方法的选择能力;而超过60%的管理者(高中为82.35%)最希望优化教育路径与过程设计能力。

    (4)不同学段的管理者对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瓶颈问题的认识不同

    考察学校管理者对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瓶颈问题的认识发现,小学和高中的管理者认为瓶颈问题相对集中于“未形成家校社教育合力”和“各学段的德育目标基本相同或不清晰”,而初中管理者倾向于认为是“未形成家校社教育合力”和“各学段未采用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三、结论与建议

    1.基本结论

    对于所在学段:教师和管理者基本肯定本学段的德育目标与内容,但对德育重点内容的认识不统一;对于德育实施过程和效果,学生和教师较管理者的评价更低。对于前一学段和本学段:教育者对新升入本学段的学生德育表现的评价不同;不同群体对前一学段德育重点内容的认识不同;更多管理者认为本校德育工作效果会得到后一学段学校的好评;更多教育者认为后一学段的德育重点内容是成长规划。此外,教师和管理者对其他学段德育工作的了解程度均不高,但相关学习意愿较强,均最希望提升德育路径与过程设计能力。

    2.建议

    (1)以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导向统整区域学生德育发展内容

    儿童青少年的發展具有先后次序不变的阶段性,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是前面阶段的延伸。因此,虽然每个学段的德育可以作为独立运作的具备完善组织的系统,但每个子系统却无法完全分离开,每个子系统都要依靠前一系统为其铺垫。德育一体化应成为一个有层次的整体,实现学段与学段之间独立性、连续性及整体性的辩证统一,即基于学生的成长规律提供不同又连续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德育目标、内容、路径、管理、队伍是相互关联的各个要素。

    纵观调查结果,发现各学段的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之间对本学段、跨学段德育重点内容的认识存在很大差异,而这势必会影响到不同学段学校德育的实施及效果。因此,除了需要系统梳理区域中小学德育内容(除道德与法治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外)为五个维度(心理健康、价值取向、人文底蕴、公民素养、生涯意识)外,后续还需要对五个维度自身的目标、内容、途径以及五个维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纵向(学段内、学段间)衔接、横向(维度间、与其他系统间)贯通、纵横交织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以使区域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对德育系统性的要求内容上体现为五个维度上互相支撑、协同、促进的德育子系统,从而助力区域学校提升德育实效性。

    (2)关注差异,构建基于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教育者培训课程

    值得关注的是,调查反映了教育者与学生、教师与管理者之间对问题认识的差异。例如,在“学校德育对学生的影响程度有多大”“学生如何评价教师教育方法”等问题上,不难看出教育者(管理者和教师)对学校德育影响学生的程度估计高于学生切身的感受和评价;管理者也倾向于“高估”学生对教师教育方法的喜爱程度;不同学段的教师群体也存在“高估”或“低估”学生对自身教育方法喜爱程度的情况。

    又如,在“教师最常用哪种教育方法”“新入学学生德育表现如何”以及“对本学段、前一学段、后一学段的德育重点内容的认识”等方面,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之间的认识存在显著差异。结合超过半数的教师和管理者“没参加过”区域组织的跨学段德育交流活动的情况,研究者认为,要建设中小学德育一体化体系,构建基于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教育者培训课程是关键。区域应通过基于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教育者培训课程,让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站在学生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角度,协同合作,整体认识、设计和实施学校德育,以提升中小学德育的衔接性、开放性与有效性。

    (责任编辑 ?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