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对农报道新契机

    张良法

    【摘 ?要】随着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对农新闻的报道面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愈发广阔。本文以苏州广电总台新闻综合频率为例,探讨地方广播对农报道的传播思路,认为传统广播不仅要在城乡一体化中展现全新的报道内容,更应该对报道思路与报道模式进行相应调整,使对农新闻广播成为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的助推器。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 广播 ? 对农报道 ? 新契机

    【中图分类号】G212 ? ? ? ?【文献标识码】A

    今年3月底,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将苏州市列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按照预定目标,到2015年,苏州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将取得重大进展,实现城镇化率超过75%。站在传媒的角度,这是否意味着今后对农报道的面将越来越窄,甚至无戏可唱呢?事实恰恰相反!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给农业、农村、农民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报道面愈发广阔不说,报道的内容也更加实在,紧贴时代脉搏。

    一、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扩大对农报道的理由

    1.城市化进程越快,生态功能的保护尤其需要传媒鼓与呼

    “农业对于苏州来讲,不仅具有生产生活的功能,还有生态蓄水的功能。”然而,在2013年苏州所辖各市(县、区)农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极小,以昆山、太仓、吴江为例,三地当年比例分别仅为0.6%、3.6%和2.6%。与此同时,当前苏南地区普遍面临着城市空间快速膨胀、人口高度密集、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面对如此严竣的形势,今年年初的苏州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一项旨在保护“四个百万亩”的决定,以立法方式,打响了鱼米之乡“保卫战”:力争用2~3年时间,确保农业总面积不低于410.56万亩,优质水稻110.56万亩,特色水产100万亩,高效园艺100万亩,生态林地100万亩,并配套制订了生态补偿办法。

    然而,在落地上图①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优化耕地布局,强化长效管理,发挥生态功能,提升发展水平,将是一项长期而具战略意义的工作。这中间极其需要媒体根据工程推进力度的快慢、好坏,从宣传报道和舆论监督层面不失时机地给予鼓与呼。

    2.土地大流转,规模经营尤其需要传媒提供舆论支持与引导

    目前,苏州土地流转率已达到90%以上。那么多土地流转出来之后,用来干什么?这是搞土地合作的又一个难点。如果经营粮食油料作物,每亩只有几百元的收入。因此,在发展土地合作的同时,还要选择好的农业产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水产业、加工农业等这些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

    近年来,苏州顺势而为,截至目前,已累计建成各级各类农业园区88万亩,其中万亩以上园区26个、千亩以上80个;拥有5个国家级农业园区,8个省级农业园区,是江苏省现代农业园区最聚集的地区。然而,如何发挥好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周边农民从发展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这既是对农业园区本身发展建设的一大考量,也对媒体做好涉农报道提出了新的课题。

    3.农产品产销对接,信息平台的搭建尤其需要传媒唱响主旋律

    近年来,苏州各地在提升“菜篮子”产能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产销对接力度,逐步实现了农产品从良种选培、种苗培育、田间生产、初加工、物流配送、市场营销的完整产业链。迄今为止,各农产品生产基地在苏州城区已开设了“菜篮子”直供门店、社区直供站、农贸市场直供点等301家。据统计,仅2013年一年通过产销对接累计直供直销地产蔬菜达2万吨,地产猪肉、禽蛋近5000吨,既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又成为市民选购优质农产品的新场所。

    然而,从国家层面上,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调控措施正在不断完善,但“菜篮子”产品市场调控手段相对缺乏。从苏州当地情况来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绝大部分都是私营性质,普遍存在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现象。此外,产销两端信息还不对称,农产品价格周期性大幅波动,买难卖难现象依然存在。作为新闻媒体,理所当然成为搭建农副产品信息交流平台的中坚力量!

    4.职业农民将成种田“主力军”,教育培养尤其需要传媒提供正能量

    尽管苏州农业现代化的整体水平高、进程快,但同时也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其中,最大的困境便是农业人才的短缺与断层。目前,苏州农业劳动力以50岁以上的老人居多,除人员老龄化严重外,像太仓、昆山这些现代农业发展快的地区还面临专业人员比例不高、经营人才不够的问题。

    围绕“谁来种地”的问题,今年起,苏州不断加快发展以本地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家庭农场,重点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上下功夫、求突破。力争每年培养本地户籍农业院校毕业生500名以上,培训现有农民从业人员2000名以上。同时,这也吹响了新闻媒体协同做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伟大号角。

    二、传统广播在对农报道中大有可为

    诸多事实证明,随着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对农报道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作为传统广播尤其要自觉担负起应有的责任,不仅要展现全新报道内容,而且报道思路与报道模式都要进行相应调整,使对农报道成为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的助推器。

    1.将对农报道纳入到整个广播体系建设的重要位置。受农村生产环境和农民生活习惯的影响,目前广播仍然是农村舆论宣传最有效的载体,所以,做好对农宣传报道,有利于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进程。可事实上,全国各地广播电台几乎普遍存在的一个通病,就是随着近年来对广播节目的不断改版和调整,不光对农报道篇幅和条数大为缩水,就连开办多年甚至有着一定品牌影响的对农广播节目也纷纷被砍去。打开收音机,说的都是城里的事,说的是股票汽车房地产、时尚休闲美食等,很少与农村农民能扯上边,这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实际需要极不相称。因此,在广播市场愈加细分的今天,不但要加大对农新闻报道的力度,增设专门的对农节目,甚至应该开办专门的对农广播电台。这既是满足广大农民兄弟的迫切需要,也是广播服务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一环,更是广播开辟新的受众市场的有效途径。

    2.建立一支能适应对农广播宣传要求的记者编辑队伍。要办好对农广播,服务好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首先要有一支较为专业的能够适应对农广播宣传要求的采编播人员队伍。他们不仅仅是党的政策的宣传者、解读者,又是农业技术信息的传播者,是“三农”问题的报道者,同时还应该是农民权益的保护者。

    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中国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在许多环节上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这要求我们的记者、主持人,在拥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必须走出电台,多深入到田间地头和农民交朋友,和农民建立平等交流、倾心交谈的和谐关系,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写出鲜活的、能够充分反映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进程中的人和事,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最佳宣传效果。

    3.用新视角新思路不断拓展对农报道的边界。就苏州地区而言,作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全面推进农村户籍制度、土地使用制度、股份合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等五大改革,基本形成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保就业“五个一体化”。至2013年底,苏州城乡居民收入由上年的1.94∶1缩小至1.9∶1,远优于全国3.03∶1,全省2.39∶1的平均水平。农村发生的这种巨大变化,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摘下有色眼镜,俯下身子去重新认识我们的农村、农民和农业,更加关注农民,更加关注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农村的特殊变化,实现城里人与农村人之间的相互认识、相互理解,在思想上缩小城乡差距。同时,也应该跳出“三农”看“三农”,站在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的新高度,充分注意到城乡之间的互动。

    4.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农民积极投身城乡一体化建设。一方面通过开办贴近性、服务性、实用性强的对农广播节目,为“三农”提供最全面、最丰富的信息服务,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另一方面,要不失时机地邀请农业部门的有关专家,以及农业院校的学者等做客直播间,通过热线为农民朋友答疑解惑,帮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百闻不如一见。在做好涉农宣传报道的同时,还要发挥主流媒体的独特优势,联合农业、科技、环保等部门组织专家,定期开展科技下乡活动,面对面解决当地农民遇到的种养殖等问题,同时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组织宣传农业科技攻关和示范推广项目;也可以适时组织一部分镇村、农产品生产(养殖)基地、加工企业开展农产品进城活动,让大家在活动中认识农村、关注农业、了解农民,从而加快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广电总台新闻综合频率)

    (本文编辑:刘浩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