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师研修转型助推区域教育现代化

    郭金明

    教师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教师研修则是教师成长的主要途径。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以下簡称进修学院)是重庆市最早与电大、电教、教仪等部门整合而成的具有“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特征的区级教师研修机构之一,也是一所全国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近年来,进修学院一直致力于以教师研修转型助推区域教育现代化,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转型之需:教学转型促进研修转型

    2012年7月,重庆市教委发布了《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卓越课堂”是这一行动计划的核心,如何理解“卓越课堂”也是实施这一行动计划的关键所在。如果将“卓越课堂”简单地理解为“好上加好的课堂”,那么“五年行动计划”很可能就会演变成一项锦上添花的面子工程。正视现实,过去十余年的新课改并未从根本上打破“教本课堂”一统天下的局面,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并未在大范围内得以开展。为什么十余年的新课改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学方式变革的问题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研修机构在职能发挥过程中存在两个“不到位”。

    一是研究不到位。以合作学习为例。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中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新课改开始实施的一两年里,小组合作学习在中小学课堂中比较常见,但由于在实施过程中形式化倾向较严重,一些学科专家纷纷呼吁课堂教学应“返璞归真”。于是,很多学校对小组合作学习浅尝辄止,课堂又返回了原地。然而关于小组合作学习为什么会出现形式化倾向,怎样才能从“形式”走向“实质”,却没有得到深入研究。

    二是指导不到位。由于研修机构自身没有研究透,所以无法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切中肯綮的指导。新课程的“新瓶”中仍然装着“旧酒”,使新课程理念沦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导致一线教师越来越疑惑。于是,想进行课改的教师无所适从,不愿冒险的教师因循守旧,使中小学课堂依然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因此,大力推进区域中小学教学转型真实发生,进而不断推进教师研修转型,已成为研修机构的必然选择。

    二、转型之要:重构研修文化引领学本研修

    1.弘扬“进德修业、革故鼎新”的研修精神

    研修转型并非易事,要改变往往需要经历脱胎换骨之痛。进修学院在原16字校训“尊师重道、进德修业、和睦有序、庄谨雅洁”的基础上,取其精华“进德修业”4个字,同时新增了体现改革意志的“革故鼎新”,重新组合成“ 进德修业,革故鼎新”的8字新院训,以此重构研修人员对角色意识的体会和认知,激发他们改革创新的积极性。

    2.确立“以学为本,三学为纲”的研修重点

    在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进修学院响应国际教学改革共识,借鉴国内成功教改经验,提出了“学本式卓越课堂”的概念,明确了推进区域课改的“学本”立场,并确定了以“自学—互学—展学”(以下简称“三学”)为主线的基本课堂教学范式,体现了清晰的区域课改行动愿景。自此,区域教师研修的侧重点开始由教转向了以“三学”为核心的学。

    3.创新“示范引领,重心下沉”的研修制度

    实现研修行为深度转型的过程中存在着重重阻力。以基于课堂观察的研修为例,率先尝试从教室后方听课走到课堂中央观课的教师,往往因显得另类而以退缩告终;传统的管理制度规定听课笔记需要手写,且越详细越好,导致其他记录课堂教学信息的形式因不合规定而得不到推广。凡此种种,需要运用刚性的制度建立新的规范,直到多数人习以为常。为促进研修转型,进修学院将原有制度进行了梳理完善。

    一是继续坚持实行学科研修员“3+2”周工作制(即每周3天时间到中小学调研指导,2天在进修学院工作),同时对如何增强集体视导的针对性,如何围绕“学本式卓越课堂”进行自学、互学、展学,确定实验点校,联合开展主题研修活动,如何及时总结、提炼、推广研究成果等,都做了新的明确规定。

    二是继续坚持日常观课制度,同时为每位研修员配备一台数字摄像机,鼓励他们运用摄像等媒体技术,以视频案例为载体进行“微格分析”,为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提供更直观、更鲜活、更专业的引领。

    三是继续坚持研修员上课、评课的“两课”制度,同时将过去“自娱自乐式”的研修形式改为每学期举行一次的“学本研修开放周”。即以学科为单位,由研修员亲自上课或担任首席评课专家,组建课堂观察与研究小组,围绕自学、互学、展学,开展多视角的观课活动;采用《自主学习效度观测量表》《合作学习效度观测量表》等测量工具,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并面向全区中小学干部教师公开展示。截至目前,进修学院已举行了9期“学本研修开放周”,组织区内所有中小学校长和任课教师进行了多次观摩,国内其他省市也派出了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前来观摩学习。

    上述制度以学年为单位逐步完善,同时将刚性的制度条文逐渐转化为柔性的文化,引导区域教师研修的实践范式进行深度转型。

    三、转型之路:以研修创新推进教育创新

    1.以区域课题群研究探路

    在启动“中小学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不久,沙坪坝区便开始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区域构建学本式卓越课堂实践研究”为抓手带动区域课改。与此同时,全区还陆续设立了100多个区级规划课题和近2000个区级教师成长课题,基于不同学段、学科、师资和生源,从多视角寻找自学、互学、展学的有效对策,吸引了全区大部分教师参与其中。此外,进修学院还组织开展了基于学本立场的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等课题研究,提高了广大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

    进修学院着力重构区域“研修行”一体化的研修文化,引领中小学聚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主题,统整校本教研、科研和培训工作,推动研修目的从外控向自觉发展、研修内容从研教向研学转变、研修方式从单研向群究过渡、研修方法从经验向实证转型、研修手段从传统向现代发展、研修机制从规范向创新发展、研修成效从求知向笃行延伸、研修领域从教学向课程拓展的整体转型。

    2.以区域教学展评铺路

    教师参与任何一次孤立的研修活动所获得的发展,远没有亲身参与一次教育教学改革有效。从2013年至2018年,沙坪坝区以学本教学“卓越杯”优质课大赛和“公开课展评”活动为平台,在每年9至12月开展覆盖全区所有中小学的教师课堂教学“大练兵”活动。沙坪坝区2013年举办了首届学本教学“卓越杯”优质课大赛,全区校级赛课2215节,校际共同体赛课743节,区级赛课354节;2014年举行了首届学本教学“公开课展评”,全区共有1317名教师接受了本次学本课堂展评考核,其中随机抽取了35% 的教师参加了36个科次的区级现场展评。6年来,仅参加区级竞赛课和展评课的教师就达2252人次。在参加历次学本教学竞赛课和展评课的教师中,教龄最长的教师即将退休,教龄最短的教师刚刚走上讲台,全区没有一名教师置身事外。这正切合了对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教师和每一个学生负责的宗旨,体现了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的价值追求。

    3.以研修共同体建设拓路

    沙坪坝区自启动“中小学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之初,便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建了8个小学校际共同体和4个中学校际共同体。近7年来,沙坪壩区虽然结合集团化办学理念,在校际共同体组建上有所调整,但各共同体作为联合研修组织的主要性质和职能始终没有改变。以中学学区共同体为例,按照区级顶层设计,各学区共同体校际互助合作内容包括干部互培、师资互动、教研互助、资源互享和文化互融五大领域,而教师研修乃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区教委每年都会委托进修学院协调组织第三方对各共同体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各学区共同体。除了对五大领域进行全面评估外,还会针对各学区共同体在上一学年工作中所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反馈,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例如,中学第二学区共同体针对上一个学年评估组所指出的“非毕业年级参与研修活动机会不多、教学以外工作跟进融合不深”问题,在2017-2018学年度进行了大力整改。再如,领军学校重庆南开中学依托高中政治、体育、化学三个市级课程创新基地和三个市级名师工作室(坊)等平台,在学区共同体设立发展中心,通过组织一系列主题明确、实效性强、针对性高的活动,将中高考学科内的教研交流扩大到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等更广泛的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修成果,使6所成员校均受益良多,在新学年度的评估中也受到了好评。无论是精品校本课程在学区共同体内的资源共享,还是在学区共同体内开展学科联合教研活动,亦或以学区共同体为单位组建名师工作室开展“传帮带”活动,实质上都为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帮扶、影响搭建了平台,创造了机会,使蕴藏于学校的精神财富在校际共同体内流动和增值,实现了校间“共同富裕”。

    如今,全区研修转型与课程改革良性互动的局面已经形成,中小学教育生态也得到了全面优化,学生在国际国内体育、艺术、科技等各类大赛中捷报频传。学本教学不仅在重庆市内得到了广泛推广,在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地也出现了以区、旗为单位全域推广的优秀案例。目前,坚持学本教育立场,以课程改革为主题、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研修转型为主线的教育改革思路,已写进了《沙坪坝区教育现代化2035发展规划》。

    (责任编辑 ? 姚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