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视角下科技社团精准服务基层科技工作者的路径研究

    林昆仑 周晓光

    

    [摘?要]科技社团是科技工作者之家,为科技工作者服务是科技社团的基本职责和根本使命。该文以中国林学会为例,分析了学会服务基层科技工作者的主要现状,通过实地调研总结出人才队伍素质提升、资源整合协同创新、完善科技成果奖励机制、畅通信息交流渠道、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充实基层组织力量等基层科技工作者的六大需求,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科技社团?精准服务?基层科技工作者?路径

    [中图分类号]G322.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596(2020)09-0034-07

    科技社团是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科学共同体,为科技工作者服务是科技社团的基本职责和根本使命。科协组织“四服务”的职责定位中,首要就是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基层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最前线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阵地,基层科技工作者作为基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主体,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推动者[1]。但是,为基层科技工作者服务,仍然是科技社团服务科技工作者的薄弱环节,服务需求、服务渠道、服务内容、服务形式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中国林学会是一个拥有百余年历史的科技社团。学会自成立起,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致力于推动林业科技繁荣发展,促进林业科技人才的成长,提升学会服务科技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为系统总结服务经验,认真查找服务不足,详细摸清服务需求,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服务改进对策,中国林学会从基层科技工作者需求出发,组织专家开展了专题调研,旨在探索基于需求视角的科技社团精准服务基层科技工作的路径和机制。

    一、学会服务基层科技工作者现状

    (一)学术交流品牌化

    多年来,中国林学会积极举办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为基层林业科技工作者提供综合性、专题性的学术交流平台,成为基层林业科技工作者交流思想、展示成果、启迪思维的重要途径。中国林业学术大会是我国林业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参与专家学者人数最多的学术交流大会。截至2020年5月底,累计召开的七届学术大会,参加人数达到1.5万余人,交流论文9200余篇,成为承载我国林业科技创新重任的重要平台。此外,中國林学会依托各分会、专业委员会每年召开专题学术会议,许多学科或专业领域已形成品牌,如全国桉树研讨会、中国竹业学术大会等。据统计,学会及各分会每年召开各类学术研讨会80余个,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奖励举荐规范化

    中国林学会自20世纪70年代末就设立了科技奖项。1995年,学会与林业部人事司联合开展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评选,为基层林业青年科技人员科技成果展示与评价提供了平台。2004年,在国家取消行业部门奖励的形势下,学会抢抓机遇,面向全国林业科技工作者开展“梁希奖”评选,并设立了“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梁希青年论文奖”“梁希科普奖”“梁希优秀学子奖”4个子项目。2019年,经批准,学会修改了奖励办法,将“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细分为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国际合作奖4个类别。同时,国家林草局进一步加大对“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的奖励力度,将一等奖奖金提升到20万元(见表1)。

    此外,中国林学会作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推荐(提名)单位、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的实施单位,以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创先争优奖等中国科协各类表彰奖励的推荐单位,在人才奖励与举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基层林业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业热情。

    (三)建言献策专业化

    2015年12月,中国林学会发起成立并建设运营中国林业智库,充分发挥林业科技工作者在为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建言献策作用,在政策理论研究和决策咨询、专业型技术服务、生态文化传播等重点活动中取得明显成效,为林业全面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1.精心选题,增强科技工作者建言献策的针对性。紧紧围绕林业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调研,提出专家意见和建议。先后围绕“大兴安岭开展森林生物灾害情况调研”“林改后集体林经营现状及政策需求调研”“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刻不容缓”“桉树发展与木材安全问题调研”等关系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提供了决策咨询服务。

    2.打造平台,畅通科技工作者建言献策渠道。2014年,创办《林业专家建议》,重点反映专家对政府关心、社会关注的林业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为科技人员建言献策、发表意见提供了重要渠道。

    3.创新模式,提高科技工作者建言献策效率。启用“中国林学会资讯”订阅号,完善“中国林学会”“中国林下经济”服务号等微信平台管理,运用信息化手段、新媒体方式创新服务模式,确保基层林业科技工作者的需求、观点、建议等推送的及时性。

    (四)服务发展精准化

    多年来,中国林学会依托林业科技工作者尤其是基层科技工作者,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搭建科技工作者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协同创新平台,积极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1.积极打造地方服务站。打造地方服务站旨在为地方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量身定制专业服务团队、培养本地专业人才,帮助地方解决重大战略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建立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推广应用。学会首个地方服务站——宁波服务站,作为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近年来,学会又先后在吉林、大兴安岭、山西、四川、湖南建立了服务站,在湖南怀化、山西吕梁、四川江油等地建立了工作站,每年依托地方服务站组织基层林业科技工作者开展学术论坛、科技沙龙等学术交流活动,邀请院士等知名专家授课,提升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更好地为林业生产一线服务,解决实际难题。

    2.积极实施林业乡土专家行动计划。重点面向基层特别是贫困地区开展人才培育,着力破解农村基层林业技术人员短缺难题。2018年12月,中国林学会评选出首批213名林业乡土专家;2019年4月,100名林业乡土专家成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乡土专家;2019年10月,又评选出129名乡土专家。依托乡土专家行动计划总结出的“院所专家作课程、乡土专家作讲师、实践基地设课堂、应用服务全过程”乡土人才培育理念,以此为基础针对产业农民的实际需求设计培训课程,课程内容重实效、接地气,按季节设置培训计划以适应实际生产需求。采用“课堂+田间”的教学模式,增强其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本领。培训结束后,更注重培训班后的长期跟踪辅导,利用网络平台组建学习小组群,扩大培训成效。

    (五)期刊建设精品化

    中国林学会主办的期刊《林业科学》以提高期刊质量为准则,从吸引优秀稿源、加强自身建设、强化服务功能入手,抓稿件质量、抓期刊影响力、抓为读者和作者服务,为林业科技工作者展示最新成果、交流前沿观点、启迪创新思维打造了优质平台。《林业科学》自2017年起被EI数据库收录,连续17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综合影响因子多年在国家各类科技期刊中排名前10位,在林业学术界内具有较高的认可度与美誉度。同时,学会还与其他单位共同主办了《森林与人类》《森林与环境学报》等刊物,为推动林业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促进林业学科发展与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14年起,学会每年编辑出版《中国林业优秀学术报告》,引领林业科技发展。

    二、基层林业科技工作者的服务需求分析

    尽管中国林学会服务基层科技工作者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与深化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相比,与林业科技工作者日益变化的服务需求相比,仍存在一些问题与制约因素。例如服务手段与方式、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服务机制与模式、载体有待进一步创新,服务队伍与平台、渠道还有待进一步建设等,导致基层林业科技工作者的多样化需求还不能有效、快速得到满足。基于此,中国林学会成立了专题调研组,先后在浙江、安徽、福建、江西、黑龙江、四川等地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举办培训会、开展个别访谈等多种形式,走到基层、走近科技工作者,收集基层林业科技工作者技术和生产需求的一线资料。期间,发放调查问卷共计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30份,召开座谈会、培训会共计16场次,对地方林业局局长、基层林业推广站站长、乡镇负责技术推广的技术人员以及林业乡土专家等关键人物进行个别访谈,并对实地调研收集来的基层科技人员的需求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概述如下。

    (一)人才队伍素质提升需求

    人才队伍建设是基层林业科技工作者关心的首要问题,也是制约基层林业科技发展的核心问题。

    1.加大林业乡土人才培养。乡土人才是林业科技专家联系林农的纽带,能够将林业技术翻译成林农较容易接受的语言,也可将林农的技术需求反映给林业科技专家。

    2.加大对基层林业科技工作者的培训。目前,45周岁以上的基层林业科技工作者占70%,综合素质总体偏低。此外,对基层林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不够,技术断层现象严重。

    3.加大对基层青年林业科技工作者的支持。基层编内林业科技队伍待遇较差,几乎所有受访单位都反映高级职称职数比例受到严格限制,年轻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晋升受到阻碍,队伍极不稳定。

    (二)资源整合协同创新需求

    协同创新是科技创新的根本要求,也是基层林业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心愿。

    1.搭建桥梁纽带。基层科技工作人员申报省部级以上的高层次项目存在很大困难,72%的受访对象希望全国学会利用平台优势,围绕基层需求,整合力量、开拓渠道,组织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定期与基层科技工作者进行交流对接,联合申報项目。

    2.整合项目申报目录。基层林业科技工作者的主要精力在于科技推广,对于行业领域的科技创新信息动态掌握不及时、不准确,74%的受访对象希望建立全国性的行业项目、成果数据库,整合项目立项资源,供基层林业科技人员查询申报。

    3.促进产业链的协同创新。90%的受访对象希望从林业生产的产业全过程,拉长创新链,布局资金链,推进产前、产中、产后协同创新。

    (三)完善科技成果奖励机制的需求

    科技成果奖励涉及职称晋升,事关基层科技工作者切身利益。

    1.设立技术推广奖。科技奖励对科技人员的职称评定有积极影响,对队伍稳定与壮大有很大作用,但是目前“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的要求太高,96%的受访对象希望能够参照农业领域的奖项设置,按照技术创新、技术推广两类,在现有“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的基础上,针对技术推广设置奖项类型。

    2.奖励向基层适当倾斜。科技奖励对于基层林业科技工作者的职称评定助力很大,但是申报比较困难,几乎所有受访对象都建议“梁希奖”二等奖对基层人员予以鼓励、三等奖予以优先,同时增加获奖成果的参与人数,以及增加获奖的单位证书。

    (四)畅通基层信息交流渠道的需求

    精准服务是以需求为导向的高效服务模式,依赖于便捷的服务渠道和完善合理的服务机制。

    1.创新服务渠道。基层林业科技工作者因长期扎根生产一线,对信息交流的方式和渠道的便易性、及时性、准确性要求较高,比较常见的信息获取渠道包括网站、微信公众号、各类手机App等。近年来,学会与政府共建地方服务工作站成效显著,广受欢迎,但服务站建设仍需不断丰富和完善。

    2.构建官方信息发布平台。63%的受访对象希望通过建立官方信息发布平台,把全国涉林的高校、科研院所组织起来,定期发布新技术、新品种等信息,同时将林农的需求信息及时汇总反馈,对基层科技工作掌握林业科技动态尤为必要。

    (五)搭建学术交流展示平台的需求

    学术交流与成果展示是基层林业科技工作者与行业专家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

    1.创造更多学术交流的机会。大部分基层林业科技工作者参加大型学术会议都是听众,年轻科技工作者的交流展示机会不多,需要改变会议报告的形式,多开学术沙龙和小型报告会,增强学术会议的效果。同时,对基层林业科技工作者参加学术会议的注册费等适当减免。

    2.创办面向基层的应用型刊物。《林业科学》杂志办刊规格高,基层林业科技工作者发表论文十分困难,68%的受访对象建议创办一本面向基层、偏应用的林业科技学术刊物,为基层林业科技工作者发表论文提供平台。

    (六)充实基层组织机构力量的需求

    组织机构建设是实施精准服务的基本保障,也是落实精准服务内容的主体力量。

    1.实体化的秘书处。当前,各省均设有省级林学会,但市、县的林学会机构大部分偏虚拟,几乎所有受访对象都希望能够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健全国家、省级、市(县、区)的三级机构体系。

    2.专职化的工作人员。市、县(市、区)林学会的管理人员以兼职为主,无法满足基层林业科技人员的服务需求,几乎所有受访对象都希望在市、县(市、区)林学会安排专职工作人员,并对林学会的理事长、秘书长开展定向培训,提高其为基层林业科技工作者服务的能力。

    3.专项工作经费支持。市、县(市、区)林学会硬件、软件建设相对滞后,难以体现技术管理与服务的功能,主要原因在于经费得不到保障,几乎所有受访对象都希望能获得专项工作经费。

    三、中国林学会精准服务基层林业科技工作者的建议

    精准服务是新常态下对科协系统工作能力、工作作风提出的高要求,也是科技组织适应高质量发展和转变工作方式的必然选择。中国林学会精准服务基层林业科技工作者,出发点是“林业发展、林农增收”,关键点是“服务”,着力点是“精准”,即面对林业科技发展的新要求、新任务,在学术交流、成果评价、政策咨询、人才舉荐等传统服务的基础上,围绕基层林业发展的信息政策、科技评估、资源共享等个性化服务,构建以基层林业科技工作合力需求为导向的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学会服务科技工作者的能力。

    (一)积极打造类型丰富的人才服务队伍

    精准服务基层林业科技工作者,首要在于选准服务对象,打造林业乡土人才、林业青年创新人才、林业科技服务人才三支队伍。

    1.加大林业乡土人才培育。重点培养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建立科技人员与乡土人才结对制度,加大其培训力度,形成“省级百名、市级千名、县级万名”的林业乡土人才总体格局,带动辐射周围群众。

    2.实施林业青年英才计划。重点扶持具有较强创新能力、较大发展潜力的基层青年优秀科技人才,开辟项目资助“绿色通道”,建立学术能力培养导师制度,营造良好的青年英才成长环境。

    3.提高林业科技服务人才综合素质。开展林业服务队伍的继续教育,及时更新基层林业科技服务队伍的知识能力。在高校、科研院所培养、建立一支能到基层兼职的科技经纪人,推进成果有效转化。

    (二)构建创新协同的资源整合模式

    精准服务基层林业科技工作者,关键在于加强创新资源整合,推动形成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创新机制,提升基层林业科技创新能力。

    1.促进各类别、各层次学会的协同。充分发挥科协组织的作用,加强各学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推动相关专业的学会联合体建设,加强学会与科研院所、高校和大中型企业的合作,促进资源开放与共享,引导创新技术和信息向基层下沉。

    2.促进高校、院所与学会的协同。加强学会与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等协同,积极为各级林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基层林业站人员提供定期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其基础理论水平,促进其知识更新。

    3.促进学会与政府、企业的协同。积极探索“政府出题,企业出钱,学会出力”的协同合作模式。鼓励学会与政府共同创办现代林业科技园区、地方服务站等各种形式的协同平台,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引领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构建学会服务与企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市场需求与创新活动有效对接。

    (三)有序承接能力匹配的政府转移职能

    精准服务基层林业科技工作者,抓手在于积极承接与学会自身能力相匹配的政府转移职能,在科技评估、技术标准研制、国家科技奖励推荐等方面有所作为。

    1.大力开展科技成果评价。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评价模式,按行业推进科技成果分类评价,构建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建立成果评价专家库、细化评价流程、开发成果评价服务平台等途径,提高评价绩效,优化服务流程。

    2.完善梁希科技奖励体系。不断提高“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的权威性和影响力,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在职称评审上给予更高的认可。优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的奖项设置,在现有奖励体制下,将三等奖向基层倾斜,积极争取面向基层设置“梁希林业科学技术推广奖”或者“基层林业科技服务奖”。

    3.推进团体技术标准研制。围绕林业产业发展的新业态,组织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及时制订并公布林业产业新业态的生产、种植、栽培、加工等方面的标准,服务基层林业科技发展和林业生产建设。

    (四)不断提高参谋助手的建言献策能力

    精准服务基层林业科技工作者,优势在于充分利用学会的高端智库和人才资源开展建言献策和决策咨询活动,进一步畅通渠道、丰富媒介、创新平台。

    1.加快推进林业智库工程建设。不断充实林业智库咨询力量,积极构建智库建设的激励机制。支持学会通过开展智库服务、组织科技会展、项目攻关等模式,为学会自觉融入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创造条件。

    2.丰富决策咨询的媒介与载体。在做好《林业专家建议》等传统型咨询媒介载体的基础上,打造“互联网+决策咨询”的建言献策模式,提高决策咨询与基层服务的便捷性。同时,支持学会与地方共建服务工作站,开设培训班、专题报告,举办林业科技成果展,开展有效的现场咨询服务。

    3.建设林业科技服务网络信息平台。整合涉林的信息资源,建设全国性的林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为广大科技人员、林农、林业生产经营单位、涉林企业等查询所需的技术和信息提供便利,并将科技人员有效连接起来,实现线上互动,提高服务基层林业科技工作者的时效性。

    (五)完善面向基层的学术交流机制

    精准服务基层林业科技工作者,引擎在于组织学术交流,开展科学普及,有效连接知名院士专家与基层科技工作者。

    1.扩大学术交流的覆盖面。建立高质量、高水平、有特色的学术交流平台,创办面向基层的林业科技交流平台和学术期刊,为基层林业科技工作者的成果交流提供舞台。依托省级、市县级林学会,开展区域性的学术交流活动,强化科技服务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2.强化面向基层的公益性活动。定期组织院士专家团队到基层、企业开展科技指导,满足区域科技创新的需求。每年安排一定经费资助基层科技工作者,为他们提供参加高端学术会议的机会。组织开展公益性的基层学术沙龙,让基层科技工作者与科技专家有面对面交流发言、探讨问题的机会。

    (六)夯实提升能力的组织建设基础

    精准服务基层林业科技工作者,加强组织建设是重要保障。

    1.完善学会基层组织架构体系。依托基层学会组织,打造基层科技服务中心,强化基层组织的服务能力。按照农业、工业等大类将有关的学会进行整合,打造学会基层组织联合体,解决“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问题。与高校、科研院所等联合打造学会基层工作站,结合林业产业发展的需求,开展产学研合作。

    2.建设“互联网+”基层信息服务体系。把基层的组织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有效结合,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整合会员资源,提高组织凝聚力,利用直播平台、远程视频会议等建立专家与基层科技工作者的有效联系,实现基层科技工作者的云服务。

    3.落实基层组织服务保障。努力构建渠道畅通、人员到位、经费落实的基层组织服务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孔令英,郑涛,刘追.基层科技工作者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对新疆兵团598位基层科技工作者的调查[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1):149-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