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科技馆应急科普与常态科普的关系

    王紫色 叶菲菲 李志忠

    

    

    [摘?要]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科技馆展教团队的应急科普实践为例,通过对比应急科普与常态科普在背景、关注度、内容、形式、目标等方面的差异,探讨科技馆应急科普与常态科普内涵的异同,同时尝试理清科技馆应急科普与常态科普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今后科技馆开展应急科普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科技馆?应急科普?常态科普

    [中图分类号]G315;G269.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596(2020)08-0059-06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应急科普在澄清不实信息、传播科学防控知识、引导公众理性应对、舒缓大众情绪、增强抗疫信心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近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落实和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加强宣传引导,强化群众的自我防护和管理意识”“协助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密切关注社情民意,及时开展解疑释惑工作,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发出好声音、传播正能量”,为新冠肺炎应急科普指明了方向。

    一、应急科普与常态科普的概念

    (一)应急科普的概念与功能

    2003年的“非典”事件开启了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道路。自2006年国务院设置应急管理办公室以来,迄今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初步建成,应急科普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1]。

    关于应急科普的概念,国内学者探讨较多,刘彦君等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梳理,强调了发生时间或发生条件的特殊性[2];朱登科、石国进等认为,应急科普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中开展的科普工作[3\|4]。另一种观点强调应急科普的目的与意义,如中国科普研究所提出,应急科普能够引导公众了解应急相关科技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公众技能,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突发问题、参与公共危机事件决策的能力。北京市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院还从公众需求和政府两个角度进行了总结[5],认为从公众需求的角度,应急科普是针对危机事件,根据公众关注的问题而进行的科学普及活动;从政府角度,应急科普是政府为了提升公众应急水平而开展的科学普及宣传教育活动,以促进公众应急意识觉醒,掌握应急知识,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和应急心理素质,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生命和财产损失。张英指出,从政府层面,应急科普能引导老百姓支持、理解应急管理部门以及政府部门的工作决策,对于应急管理系统工作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6]。

    从学者们关于应急科普概念的探讨可以看出,应急科普的内涵体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发生背景特殊,针对某个突发事件或应急条件,有极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7];二是公众普遍关切,内容通常直接与公众健康或安全等基本生存需求相关;三是意义重要,能够很大程度影响公众对待突发事件的态度、应对方式,增强防范意识,降低社会损失。

    (二)常态科普的概念与功能

    与“应急科普”概念相对应,本文中“常态科普”是指正常状态下或非应急状态的科普工作,它具有社会性、群众性、稳定性、持续性、系统性、广泛性等特点。“常态科普”的另一层涵义即科普常态化,指科普需要各级政府机构、社会科普机构、教育机构等,从各个角度采用多种方式,推动科普与学校教育、生产生活、大众媒体等结合,通过循序渐进地开展日常性科普工作,提升公众的科学素质。科普的特点客观上要求科普必须运用社会化、群众化和经常化的方式开展工作,“常态化”本身就是科普工作的基本特点和工作方法。

    随着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出台,全国科普工作会议连续召开,《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颁布,公众对科普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得到不断深化,我国常态科普工作取得长足进步。我国科普工作格局已经形成,科普人员数量、资金投入、场馆建设、活动组织、图书音像发行等均有较大提升。

    二、科技馆应急科普与常态科普的关系

    (一)科技馆应急科普与常态科普的对比

    科技馆应急科普与常态科普在发生背景、公众关注度、内容、形式和目标上都有一些差异,表1进行了详细的对比。

    (二)科技馆的常态科普与应急科普的关联

    从科普内容建设上,科技馆常态科普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原则,就是关注公众需求、贴近大众生活。通常与衣、食、住、行等密切联系的事件或领域,受公众关注度高,但往往伴随着争论和谣言。因此,常态科普需要紧密围绕公众日常生活遇到的新情况或新问题推出内容。同时,热点事件也是常态科普的关注点。热点事件是指国内外发生的、产生社会效应的具体事件,包含具有积极意义的事件,例如春节、国庆等重要节日,世博会、奥运会等大型盛会等,同时也包含负面新闻[8]。社会热点事件一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来的产物,反映的是社会存在的矛盾性问题[9]。随着网络自媒体和新媒體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不断加快,热点事件一旦出现,就能迅速形成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每一个热点事件都是一个科普的好时机,科技馆必须在事件快速传播的关键期,借助大众的密切关注度,围绕事件提取科学元素,及时打造科普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突发事件的概念作了界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卢小春总结了突发事件的三个特点:事发突然、出人意料;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关注度;具有危害性[10]。社交媒体时代下,常态科普对于公众关切和热点事件的关注,使得其与应急科普存在密切的关系。

    (三)科技馆应急科普与常态科普的转化

    据统计,2019年热点新闻事件涉及文娱体育、社会民生、教育管理、灾害事故、企业舆情、时事政治、医疗卫生等方面[11]。社会热点事件构成突发事件和应急条件的可能性极高,尤其是社会民生、灾害事故、医疗卫生等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件,或者其他涉及公众利益、需要调动和整合公共资源、需要公权力介入等的事件,更容易转化、升级为突发事件。

    因此,科技馆常态科普与应急科普之间的转化主要依赖于科普内容,即热点事件的演变发展过程。热点事件和突发事件的发生,通常都会经历三个过程:发生前、发生中、发生后,公众的关注度也呈现从低到高、再回落的状态。常态科普工作一般紧密围绕常规热点事件展开,如果热点事件在进展过程中忽然转化升级,例如造成一定的危害,就演变成了突发事件,使得面向社会热点的常态科普转化为应急科普;而对于突发事件而言,其在发生前和发生后两个阶段的科普工作,也属于常态科普范畴。

    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科技馆展教应急科普的实践

    常态科普与应急科普的互相转化,使得常态科普成为应急科普的重要储备和工作基础。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科技馆展教团队根据疫情发展动向,及时整合已有储备的活动资源,推出了系列科普内容。

    (一)依托已有活动资源,根据应急科普需求及时调整内容和形式

    一直以来,实体馆是展教活动的主要阵地,受疫情影响,闭馆导致原有活动组织方式无法进行,展教团队对已有活动的受众、传播方式、组织形式深入分析,遴选出“小鬼科学家”“即时展览”等重点活动,适时调整主题内容或举办模式,适应应急科普的需求。

    由于“病毒”“防控”等成为时下社会关注话题,展教团队依托线下活动“小鬼科学家”品牌,面向儿童观众推出了“小鬼科学家·萌娃萌语病毒之问”的线上活动。活动向低龄儿童征集有关病毒的提问视频,并邀请专业领域的科学家解答,两者组成的对话视频在官方新媒体平台展示。萌娃们天真烂漫的“趣萌”提问常常让人忍俊不禁。“有好的病毒吗?”“病毒是什么颜色的,是圆圆的吗?”……来自中国疾控中心、安贞医院、协和医院等单位的医生和科学家们,对萌娃们的小疑惑进行了一一解答。

    “即时展览”作为线下品牌资源,一直以紧密结合时事热点,开展科学教育为特色,备受观众喜爱。为继续发挥品牌优势,展教团队设计了以病毒为第一人称视角,专门面向青少年群体的“我是病毒”科学防控主题即时展览。展览采用活泼、有趣的卡通漫画风格,以“病毒→入侵→检测→防护→免疫→阻断”的过程为线索,辅之以图文介绍、防疫物品实物和教具展示,展现对病毒感染与防护的完整认知逻辑和参观体验,受到了孩子们的普遍欢迎。

    同时,依托“馆校结合基地校”资源,组织了面向全国中小学生的以抗击疫情为专题的创意海报征集活动。活动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共收到1717份海报投稿,评选出了特等奖30份和优秀奖100份。获奖作品通过“云微展”形式在官方微信平台进行展示。

    (二)研究受众需求,打造多内容、多形式、多层次的应急科普内容

    为充分发挥一线科普资源的优势和作用,展教团队还推出了“众志成城?抗击疫情——中国科技馆科普讲师团专家学者在行动”“佳片识病毒,科学共战‘疫”“志愿为先,携手同行”“‘礼赞科学家精神,致敬我心目中的英雄第五届科学故事会”“来吧,组团灭毒!——战‘疫有我,用科学精神致敬最美逆行者”等应急科普活动。策划初期,团队就考虑到需对受众群体进行甄别和划分,详细思考和分析五个应急科普活动中,专家学者能够提供什么、传播什么,青少年可以做些什么、有哪些参与形式,不同范围的公众可以收获些什么等等,使不同受众都能在活动中实现有效投入、最大受益。

    针对不同的应急科普作品,不同的受众人群,团队设计了不同的参与方式和活动方式。知识性较强的传播作品选择公众喜闻乐见的快板、小视频等方式化繁为简,让公众喜欢看、愿意看,例如“众志成城?抗击疫情——中国科技馆科普讲师团专家学者在行动”系列中,专家学者就使用了快板、皮影等方式,阐释如何应对疫情、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畅谈看法及感悟;而趣味性较强的活动,如“来吧,组团灭毒!——战‘疫有我,用科学精神致敬最美逆行者”,则由先邀请科学家对活动内容的科学性进行把关,然后引导孩子们通过常见材料制作病毒模型并一举击碎,最后由身处抗疫一线的专家进行专业解读,活动完整性强,大家参与热情高。

    (三)掌握“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方法,广泛联动多方力量

    除了与馆内各部门通力协作,展教团队还广泛动员专家、教师、学生、志愿者等群体参与到科普工作中。一是专家学者从专业的角度,围绕新冠肺炎疫情进行科学解读,如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张思超等专家为观众提供了《抗病毒中草药的研究与应用》科普书籍,传播质量显著提升;二是教师从知识层面,围绕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对学生产生的学业影响、心理影响等进行疏导,解决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三是大学生从科普的角度,解读影视作品、科普视频中的疫情相关知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同学们作为佳片推荐人,为公众解读了《人体奥妙之细胞的暗战》等多部影片,传播渠道显著拓宽;四是小小志愿者从青少年的角度,通过一幅画、一封信、一段视频、一首诗等方式致敬防疫英雄,引導青少年向时代致敬、向英雄致敬。馆校合作方面,继续发挥中科馆“馆校合作基地校”的深度联系优势,组织优质科普资源,通过网络形式向北京地区、深圳地区学校推送,解决学校面临的停课不停学的教学资源压力。

    四、思考与建议

    结合实践,本文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以期推动科技馆应急科普工作的改进和提升。

    (一)整体布局上,依托中国现代科技馆体系开展常态化应急科普工作

    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以实体科技馆为龙头和依托,统筹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数字科技馆的建设和发展,辐射其他基层科普服务设施和社会机构科普工作,使科普服务覆盖各地区、各阶层人群[12]。在科技馆体系中开展应急科普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蔡文东等曾对此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在实体馆建设“应急科普”常设展览,为流动科技馆增加应急科普的内容和展品,以“互联网+应急科普”的思维推动建设应急科普数字科技馆,以及建设应急科普影视制作基地等对策建议[13]。应急科普搭载科技馆体系,本质就是对应急科普工作常态化的细致思考,通过超前谋划和顶层设计,推动应急科普前端与常态科普接洽,更好地促进科普工作的开展。

    (二)内容资源上,做好常态教育资源建设,为应急科普提供丰富的储备

    长久以来,科技馆常态科普在经过持续的发展和资源建设后都会沉淀出一些颇具影响力的科普资源品牌,积累出系列化的主题内容,同时拥有丰富的科普形式和表现方式,并建设了科普专家资源库,这些都将为应急科普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无论是科普品牌、内容、形式,还是专家库的建设,都便于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科普资源的迅速组合,推出符合应急条件的科普主题,满足公众对应急科普的需求;另一方面,应急科普内容的常态化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将灾害防治、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等主题纳入常态科普工作中,也将有效提高公众防范各种突发事件的安全意识。因此,重视常态科普的资源建设,尤其是关注常态科普中热点话题,可为应急科普的开展提供重要储备。

    (三)机制创新上,从科技馆科普工作者出发,带动各方力量形成合力

    2020年4月,科技部联合有关部委印发《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若干重点举措》,明确提出将科学普及作为基础研究项目考核的必要条件,这将为科研人员开展科普工作提供重要动力。中国科协领导下的科普工作需要依托全国学会的学术权威,紧密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开展。中国科技馆展教团队的应急科普实践证明,依靠科技馆科普工作者,广泛联系并带动管理部门、科学家、媒体、志愿者、大中院校学生,以及其他科普工作者一起参与应急科普工作,这种“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方法,正是机制创新的重要法宝。

    (四)长远发展上,积极参与相关科研课题,提升应急科普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十三五”期间,国家在公共安全领域设立了100多个重点研究项目,有力推动了我国公共安全领域的科技发展。2020年3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公共安全成果集成与科学普及关键技术研究”项目(2019YFC0810800)立项,拨经费1666万元,项目面向公共安全科技发展这一国家重大需求,以促进安全文化传播、提高国民安全意识为先导,集成和评价“十三五”公共安全科技成果并实现科普转化。中国科技馆作为其中“公共安全科普产品研发与示范应用”课题(2019YFC0810805)的牵头单位,带动黑龙江省科技馆、合肥市科技馆等地方馆,积极参加课题研究。课题将从科学教育的角度,开创性地实现公共安全科技成果的整合和科普输出;课题将有效加强公众对国家公共安全成果的认知和理解,深化公众的安全概念、提升安全意识、增强危险防范能力,促进我国全民安全素质的提升。这是科普工作与科研工作在国家项目层面的一次跨界融合,将极大地推动科技馆在公共安全科普和应急科普常态化工作方面的进展,为应急科普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明,郑念.建立国家应急科普机制势在必行[N].科普时报,2020-02-19(01).

    [2]刘彦君,赵芳,董晓晴,等.北京市突发事件应急科普机制研究[J].科普研究,2014,9(2):39-46.

    [3]朱登科.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媒体应急科普的作用分析——以人民网、新浪网对汶川地震、甲型H1N1流感相关报道为例[J].科技传播,2010(4):226-229.

    [4]石国进.应急条件下的科学传播机制探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2):93-97.

    [5]北京市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院官网.国内应急科普现状概况[EB/OL].(2019-09-27).http://www.basst.org.cn/newsshow.php?cid=32&id=2926.

    [6]张英.应急科普要细水长流[N].科普时报,2020-04-17(01).

    [7]新浪博客.抗震救灾中的应急科普——科普专家王渝生、苏青访谈[EB/OL].(2008-06-22).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0d5bf01009r7l.html.

    [8]刘琦.浅谈科技馆结合时事热点开展教育活动[J].科技传播,2019(5):188-189.

    [9]张德阳,韩益亮,李晓龙,等.基于用户相对影响权重的热点事件传播阈值模型[J].网络与信息安全学报,2017(9):28-34.

    [10]张光辉.重视社会热点问题搞好突发事件报道[J].新闻爱好者,2010(24):4-5.

    [11]识微科技官网.2019年最新重热点新闻事件整理汇总解读分析[EB/OL].(2019-09-09).https://www.civiw.com/report/20190909134516.

    [12]殷皓.中国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13]蔡文東,庞晓东,陈健,等.在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中开展应急科普工作的研究[J].科普研究,2016,11(4):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