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课堂教学环境营造策略探究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践行积极心理学,需要充分将其与教学环境的创设进行整合,从而让课堂中的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为铸造高效课堂奠定基础。具体可以通过借助实物、强化主导、凸显主题等方式,营造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课堂教学环境。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课堂教学环境;语文

    【中图分类号】G44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42-0044-02

    【作者简介】吴圣良,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郭村镇塘头小学(江苏扬州,225238)校长,高级教师。

    积极的课堂教学环境是保证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必备条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践行积极心理学,需要充分将其与教学环境的创设进行整合,从而让课堂中的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維状态,为铸造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一、借助实物,营造真切的课堂教学环境

    1.还原课文格局,让学生身临其境。

    语文课程包罗万象,在教授具体课文时,教师应该充分关注文本内容,从打造适切、匹配的教学环境入手,将课文中的内容还原到课堂,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

    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中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时,教师紧扣游记散文的文体特点,将“移步换景”作为教学重点。对于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水平的学生来说,仅通过语言文字进行梳理,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教室简单地改装成“金华双龙洞”景点,以身体移动的方式梳理作者的游玩路线,从文本的内容转向教室中的真实情境。学生在还原课文格局的过程中产生了身临其境之感,认知思维被充分激活。

    2.借助真实物件,让学生参与其中。

    积极心理学认为,学生思维的积极状态需要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认知状态。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实物营造真切的教学环境。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中的《爬山虎的脚》一文为例,作者着重描写爬山虎的叶片、脚以及怎样一步步向上爬,其中,描写爬山虎如何爬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为此,教师组建学习小组,并为每组学生带来爬山虎,先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语言的描述,找到爬山虎的脚;然后结合描写爬行的语段,借助实物,将爬山虎爬行的过程演示出来。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借助真切实物,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动力,更好地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发展。

    二、强化主导,营造浓郁的课堂教学环境

    1.以情激情,渲染中营造浓郁环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在于给学生带来多少知识,而在于将情感的体悟和激发作为教学的重要价值,为学生营造浓郁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动力。

    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中的《桥》一文时,教师从两个方面入手带动学生的情感:一是修饰自己的语言,用富有真情的语言感染学生,将学生的认知调整到与文本情感内容相符的状态;二是强化朗读示范性作用,以示范朗读中流淌出来的情感浸润学生的感知,从而为感受老支书的人物形象以及引出内在的认知话题奠定基础。

    2.借助媒体,浸润中营造浓郁环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技术手段给当下的语文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教师需要对教学技术和教学策略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营造鲜活、浓郁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如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中的《月光曲》一文,主要描述了音乐家贝多芬创作乐曲的过程。从文本解读来看,贝多芬之所以能够创作出《月光曲》,与他当时的独特经历是分不开的:盲姑娘对音乐的执着让贝多芬深受感动;月光下大海的美妙景色让贝多芬豁然开朗。如果教师仅仅读文字,会使学生的认知停留在内容层面,无法走进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鉴于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音乐等的渲染,调动学生的思维,形成情感认知上的共鸣,为铸造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三、凸显主题,营造实在的课堂教学环境

    1.信息传递,形成认知交互。

    语文教学一直倡导将教学的重点从内容层面转向表达层面,其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教师要先从知识信息入手,形成积极互动的状态,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中的《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时,教师要做的不是让学生急于猜测之后的故事情节,而是要让学生在信息交互中了解文本内容,把握猜测的依据。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三个故事的共同点,如三个故事讲的都是小动物,都是请求“老屋”帮忙,“老屋”都爽快地答应了……学生在交流中形成对文本的理解,为后续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形成互动,相互促发思考。

    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出,认知的思维状态是可以点燃、可以传递、可以传染的。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动态生成的资源,推动和激发其他学生的认知,从而更好地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发展。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中的《桂花雨》一文为例,作者为了让母亲答应“摇桂花”就“缠着”母亲。这个“缠”字看似简单,却蕴藏着丰富的内蕴,学生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现“缠”的画面感:有的学生选择语言,想象作者缠着母亲时会说些什么,让画面通过人物对话展现出来;有的学生选择动作,借助表演再现画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课文,不仅丰富了其他学生的认知,也打开了研读的路径,课堂环境在语言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中变得热烈而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