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视角:发现高中语文“好课”的秘密

    【摘要】双重视角,就是从教师视角和学生视角去打量一节课,发现不同视域下的“好课”标准。通过师生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对一节“好课”的不同定义,找到走向“好课”的路径,实现语文课堂向着“明亮那方”前进。

    【关键词】双重视角;好课;高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10-0109-02

    【本文著录格式】丁莹.双重视角:发现高中语文“好课”的秘密[J].课外语文,2021,20(10):109-110.

    随着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逐步深入,也随着学生学习样态的不断发展,师生对语文课堂的教学有着更为丰富、更为复杂、更为多元的评价。高中语文课堂“好课”的标准有哪些?“好课”认定的主體是什么?从相关的资料当中,难以得到准确的回答。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实施意见中不难发现: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对教学和评价的指导性。一节“好课”,必须能够接受师生的检验,是在不断完善当中走向低耗高效。

    一、教师视角:发展学生语言文字综合运用的能力

    全国统一使用的高中语文教材从两类课程、五个模块、不同系列渗透了育人功能、审美教育、探究能力、言语运用等学习资源。从教师视角去定义一节“好课”,教师往往最先评价的是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视角,就是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角度去定义一节“好课”。

    (一)教学目标:指向学生语文素养发展

    高中语文在教学中,要着眼于“三维目标”的达成。如在《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教学中,从知识和技能角度,首先是联系文本内容,分析黛玉的性格特征;其次是借助小说对人物刻画的不同角度,了解黛玉的人物特征;从过程与方法角度,通过关键词句,感受黛玉“眼力与智慧”;通过合作、探究等自主学习方式,解读文本中人物群像;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感受《红楼梦》的文学价值,通过黛玉视角,感受贾府的人情冷暖。

    学生语文素养发展需要围绕高中语文课程的“选修”和“必修”两个部分内容,从积累角度,丰富人文底蕴,从整合角度,构建知识体系,从感受角度,感知语文魅力,从鉴赏角度,欣赏语言之美,从思考角度,实现高阶思维发展,从领悟角度,形成价值内涵,从应用角度,学会生活运用,从拓展角度,实现跨领域学习。

    (二)教学内容:指向学生言语生活需要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指向人的生命成长,指向人的社会生活。高中语文教学同样需要找到书本内容与语文生活的契合点。如《谈中国诗》,从文章的浅层次教学角度,是了解“中国诗”的特点;从言语生活的层次看,是要发展学生比较归纳的意识;从文章的育人价值角度看,这篇文章的教学还要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热爱祖国诗词歌赋的意识;再从文章创作的艺术手法角度,我们还需要围绕文本中的比喻修辞手法,让学生获得把高深的道理说浅显、说明白的能力。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言语生活的需要,就是要发展学生见微知著,深入观察,辩证思考的哲理性。

    (三)教学实施:指向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学活动不是教师的自娱自乐,也不是教师的“一言堂”,需要打通教师和学生的通道,学生与学生的通道,学生与文本的通道,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学习能力的发展。如《动物游戏活动》一课遵循了归因分析的基本思路,文中列举了四种“假说”,这些假说有的具有相似之处,有的则相互矛盾。如“演习”与“学习”,“锻炼”与“自娱”,动物行为的界限必定是不清晰的,为了让学生对于文本学习内容更加深入了解,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动物行为资料,丰富学生的认知,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在注重争鸣的过程中,学会提出观点,表达观点。

    (四)教学评价:指向学习效果达成

    学生是教学对象,要对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表现、课后复习进行评价,考查学生课外阅读、社会实践、学科比赛情况,量化评估教学效果。一节“好课”,一定“一语”和“三文”,“语”是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文”是指文学、文章、文化,也就是说学生通过学习,实现语言能力的唤醒,积淀丰富的文化知识,获得言意共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审美,过上一段完整的语文学习生活。

    二、学生视角:获得轻松愉悦的学习方法与过程

    (一)兴致:从内容里出发

    兴趣,是引领人们探求未知,走向知识深入的关键。学生进入高中学习阶段,具备了理性思考能力,但是活泼有趣的教学内容依然是影响学生学习保持专注与持久的关键所在。首先,教师要善于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组织课堂教学。充满情趣的语言能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书本之中生硬的知识变得温暖起来。其次,学习内容中要找到学生兴致所在。课堂上,学生往往对与自己生活、生命、生长相关的内容感兴趣,教师就要找到文本知识当中的兴趣点。最后是发现文本的“理趣”。进入高中阶段,一般的学习兴趣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只有学生从中获得“理趣”,才能帮助学生通过元认知实现思维向高阶发展。

    如在学习《再别康桥》的教学中,如果学生对于“康桥”当中所蕴藏的物象与意象能够在文本的阅读当中感知,增强学习情趣,就要从“新月派”的诗歌主张当中去感受,如这首新诗当中的“音乐美”就是表现在诗歌的节奏、诗歌的韵脚当中;这首诗的“绘画美”就表现在通过不同的物象建构起不同的画面,这些画面在虚实之间不断转换,体现了诗人的情绪变化;这首诗的“建筑美”表现在诗的内容形式上,每一小节都是四行内容,每行都是四句,在结构上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对称之美。

    引导学生去发现“新月派”诗歌的创作主张,能够让学生获得新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对《再别康桥》获得回环往复的形式之美,离别之间的浪漫之美,物象表达的创作之美。

    (二)氛围:从情绪处调动

    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同时,情绪还能调动学生共同参与的学习行动。如《鸿门宴》如同一场盛大的宴会,教师可以通过“宴会前”“宴会中”“宴会后”三个教学流程,让学生首先了解整个故事的经过,这样就便于学生读懂这则文言文。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文白对话,在尖锐的故事冲突当中认识人物,走近人物,感受楚汉双方的智勇相斗。情绪调动,首先是从文本中找到学习的兴趣点,发现矛盾的冲突点,探究思维的生长点,让学生在充满学习欲望的氛围中,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

    (三)方法:在自主中获得

    语文知识的學习,需要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死记硬背”走向自主体验。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学生喜欢充满探究的学习过程,不喜欢反复抄写、背诵、记忆的学习过程。教育要面向未来,学习也要面向未来。在当下的教学当中,教师需要运用多样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当中获得能力的发展。如在学习《记录家乡的人和物》中,哪些人是家乡的“代表”,就需要学生从历史传承、文化发展、经济社会建设等角度去挖掘相关的素材;哪些是物的代表,同样需要学生从家乡的名胜古迹、代表性建筑、有意义的地点等入手,从文化角度、知识角度、意义角度去自主探究。在记录的过程中,则是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过程。如问卷调查表的设计,走访过程中的交流,资料采集后的整理汇总,汇报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进行展示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流程,既发展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升了学生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四)反馈:指向综合运用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学习的目的是指向生活运用。学习的成效需要不断进行教学反馈,进行知识方面的查漏补缺,进行方法的不断优化,进行效果的有效检测。语文学习的反馈需要在语文生活中完成,就是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取得的成绩进行肯定,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凝聚学生向上的信心,教师要着眼于学生能力发展点。

    如《奇妙的对联》一课,在反馈中,就可以通过对联常识的认知进行反馈,了解学生对生活当中经常出现的对联特点是否能够从“对”与“联”的角度认知;对于对联的历史是否了解,能不能建立起对联发展的历史认知;对于对联当中的语文因素能否基本掌握。这些都是基于对联固有知识的反馈。教师还可以通过“对对子”的形式,把学生引向语文知识生活。如通过“隐字联”,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对联感受语言文字的奥秘,通过一些对联故事,去了解文人墨客的一些奇闻逸事。还可以通过结合《声律启蒙》,发展学生的思维力与想象力,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运用好教学反馈,有利于教师调整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内容、重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实现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

    总之,高中语文课堂的“好课”,要基于师生的双重视角去审视。从教师的视角,就是要关注有效提炼知识信息,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快速获取信息,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从学生的视角,就是要通过语文课堂的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在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享受学习的乐趣。当然,不论从哪一个视角,“好课”都是从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理念、语文课程设计思路出发,是发展学生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能力的。

    参考文献

    [1]毛永健.胸怀“四有”,课堂“扬帆”——对如何构建高中语文好课的思考[J].贵州教育,2017(7).

    [2]郑航良.一堂好语文课的评价标准[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1).

    [3]樊昊.高中语文课程的“好课观”研究[J].神州,2013(7).

    作者简介:丁莹,女,1985年生,江苏扬州人,本科,中学一级,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