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的创作路径探析

    毕利伟

    【摘 要】2017年被认为是“国产电影质量年”,2018年现实题材影片在电影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票房。电影市场经历了去泡沫化,资本对于电影市场投放更加理性,电影市场逐渐趋于成熟。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断扩大,中国如何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如何将中国电影作为一张名片输出海外,成为整个影视行业应该深思的问题。本文从现实主义在中国电影的传承和电影市场两个角度论证,认为现实主义创作才是国产电影的出路。

    【关键词】国产电影;创作;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J904 ?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9-0082-02

    国家电影局2018年12月31日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电影保持多年来的增长态势,全年共生产故事影片902部,全国票房首破600亿元,达到60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06%,实现票房新高。国产影片票房378.97亿元,市场占比62.15%。城市院线观影总人次17.16亿。新增银幕9303块,全国银幕总数达到60079块,稳居世界首位。面对如此良好的发展环境,国产电影要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电影之路。笔者认为,中国电影要走现实主义道路或者以现实主义题材为创作基础。一方面,现实主义在中国电影中一脉相承;另一方面,电影市场证明以现实题材创作的电影可以实现票房和口碑的双赢。

    一、现实主义在传承中流变,在流变中传承

    钟惦棐先生认为,现实主义是中国电影唯一的康庄大道,没有现实主义就没有中国电影,他强调电影创作要遵循现实主义原则,电影如果不坚持现实主义,就一定会脱离群众。

    纵观中国电影成长历史,中国电影最大的成就就是现实主义。现实主义长期以来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电影创作。仔细分析每一时期的经典荧幕作品,都是具有现实主义品格的电影。这些优秀影片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用镜像记录生活,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也展示着时代的风貌。这些影片时刻关注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精神状态和价值追求。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现实主义的内涵不同,但中国主流电影创作一直秉承现实主义的精神和态度。

    1905年的《定军山》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此后,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电影出现了两条创作倾向。一是以张石川为代表的“惟兴趣是尚”的创作观念,强调电影的娱乐性,电影要迎合观众的口味。代表作品是《劳工之爱情》一类的滑稽短片。二是以郑正秋为代表的注重电影的教化功能的创作观念,代表作品有《难夫难妻》《孤儿救祖记》。在这个中国电影的初创时期,电影被视为艺术末流,现实主义没有明确作为一种创作手段被提及,但是电影中出现的教化功能可以被看作是现实主义中的教化精神,也为20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创作方向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电影的第一次兴盛与高潮时期,中国电影取得了杰出的成就,确立了现实主义创作方向。这一创作方式的确立与左翼电影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些前所未有的电影出现在银幕上。《狂流》《春蚕》《香草美人》《神女》《渔光曲》《桃李劫》《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影片则是现实主义创作的杰出代表。蔡楚生导演正是这一时期重要的现实主义创作者。

    抗战时期电影的创作也秉承着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这一点体现在“求真”上。抗战电影出现了真人真事,如《东亚之光》《八百壮士》《血溅宝山城》等影片。一些影片追求环境的真实性,如《八百壮士》在实地拍摄,《东亚之光》的战俘营实地实物等;或生活化背景表现,如《塞上风云》用三分之二的篇幅拍摄外景戏,尤其是真实动人的塞外实景。为了追求纪实性风格,还有一些影片穿插纪录片或新闻片的镜头來增强真实性,如《东亚之光》《中华儿女》《孤岛天堂》等。特别是抗战电影中新闻、纪录片的繁荣成为独特的现象,它最为直截了当地表明电影人对特殊时代生活的态度和现实主义创作理念。

    战后的中国电影迎来了比较深厚的成熟期,这一时期是现实主义深化的一个阶段。这一时期的电影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注态度,社会教育功能尤其突出,叙事性明显加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抗战岁月纪实风格影片《八千里路云和月》和冷峻现实主义的典范《万家灯火》。《一江春水向东流》更是代表着现实主义创作的新高度。《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典型化的方法表现人物形象的典型影片,它把人与时代的关系以及人物的复杂性表现得栩栩如生,成为了战后中国电影批判现实主义的最大深度的一部电影。可以说,本片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形成的现实主义创作的集大成之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南征北战》《青春之歌》《红色娘子军》《英雄儿女》等影片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对新中国新时代进行歌颂。由于是特殊的历史阶段,创作人员胆战心惊、小心翼翼,“不求艺术有功,但求政治无过”的消极心态悄然弥漫,电影创作违背艺术发展规律渐成趋势,电影进入了“模式化”的创作阶段,中国电影陷入了停滞状态。这一时期存在的“革命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方法也算是对现实主义的继承。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进入了“新时期电影”阶段。这一时期出现了《沙鸥》《生活的颤音》《苦恼人的笑》《春雨潇潇》《小花》等优秀的现实主义影片。这些影片自然朴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通过对真实环境、真实人物以及真实情感的追求来对抗传统戏剧式结构。这一时期现实主义精神的回归成为电影创作领域的主流,电影界开始有意识地关注现实生活。随后出现的影片,如《如意》《城南旧事》既继承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写实传统,也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中借鉴经验,关注社会现实,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和精神高度。

    以谢晋、谢飞、吴天明等为代表的第三、四代导演显示出对现实主义创作的偏爱,他们主张以典型化形象直观地展现社会风貌,挖掘生活的本质,开拓了现实主义新格局。之后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黄建新等第五代导演也冷静反思传统文化和社会,相继推出了《红高粱》《黄土地》《黑炮事件》《野山》等经典现实主义作品,自觉进行影像探索和文化反思,弱化戏剧性,突出影像造型意义和象征意义,提高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

    20世纪90年代初期,面对喧嚣躁动的商业化浪潮,现实主义文艺思潮也遭遇了不同程度和层面的冲击,甚至被冠以“过时”“落后”的名目。在这一背景下,一批关注当代中国人生存境况和反映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电影出现,其中以“新写实主义”的作品尤为引人瞩目,聚焦于对普通百姓真实生活的描述。像《血色清晨》《大撒把》《秋菊打官司》《四十不惑》《背靠背,脸对脸》《民警故事》《有话好好说》等影片深入社会现实,以冷峻的镜头凝视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传达出普通百姓的生存智慧和生活体验,反映社会变革的世态人情,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以王小帅、管虎、贾樟柯等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也秉承现实主义创作的方法和态度,关注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状态,他们将镜头对准底层边缘群体,借助同期录音,跟镜头、实景拍摄、长镜头等写实性摄影,触摸处于转型阵痛中的都市生活,直视高速经济发展下的社会问题,可以说他们是现实主义美学忠诚的践行者。像《头发乱了》《伴你高飞》《爱情麻辣烫》《洗澡》《美丽新世界》等影片,站在关怀普通人甚至是边缘人的立场,对生存体验的展示和日常生活的关注,展示着导演的人文情怀。以贾樟柯导演为例,从《小武》到《江湖儿女》彰显出他对现实主义美学精神的执著。贾樟柯将自身生命体验与中国底层现实相对接,以平民视角和民间立场关注弱势群体,凝视社会关系变迁下的人情疏离。他在风格化的诗意镜头里流露出对生活的关注,真诚地展示真实的中国人及其真实的生存状态。

    二、电影回归内容,现实题材迎热潮

    纵观2018年的电影市场,现实主义题材正在成为国产电影的发展的新风口,观众口碑影响电影票房,电影回归内容,仅靠“IP运作+流量明星”的圈钱时代已经渐行渐远。《我不是药神》票房口碑双丰收,《无名之辈》引领现实主义题材逆袭,无疑是这一现象的最好的证明。

    2018年内地电影市场最卖座的电影是票房高达36.48亿元的《红海行动》,暑期档最卖座的电影是票房為30.7亿的《我不是药神》。这些电影呈现出“好口碑配高票房”的市场规律,这也预示着我国内地电影观众正逐渐成熟,电影市场也更加理性。

    《我不是药神》在上映后连续15天蝉联单日票房冠军,连续3周蝉联周票房冠军。这部影片的成功离不开“好品质催生的好口碑”。这部电影直面现实,直面社会问题,社会的关注度极高,连总理都对该片引发舆论热议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加快落实抗癌药降价保供等相关措施。从《红海行动》到《我不是药神》,这些反映当下社会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有了良好的口碑。观众对于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关注和喜爱,正是对导演关注现实生活的精神和态度的肯定。

    2018年11月在内地影市横空出世的《无名之辈》,成了当年最亮眼的“逆袭黑马”。这部聚焦身处漩涡中小人物故事的电影,鲜明地刻画了底层人物,通过一些荒诞的情节和演员真诚的表演,让无数观众在欢笑声中流泪,在流泪中感到温暖。通过对于小人物尊严的强调与观众产生了强大的共情和共鸣。《无名之辈》从首日票房仅919万,到连续15天获得单日票房冠军,累计票房高达7.49亿。

    除了《无名之辈》,同期还有更多的现实题材电影上映,包括姚晨、马伊琍主演的《找到你》则是一部以女性为主题的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杨幂主演的《宝贝儿》则探讨孤儿收养制度和人性的弱点;曹保平导演的《狗十三》揭示了中国家庭教育的问题。这些作品都反映了社会现实和矛盾,都对当下社会现状进行了深刻的解读。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或者以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的电影不一定都是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电影,但是这些影片都具有现实主义态度。这种态度让影片与当下的观众形成了某种情感上的共鸣。而这种共鸣也是通过创作者对生活的积累,对生活的发现,并最终艺术地呈现出来。也正是因为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这些作品才实现了票房与口碑的双赢,成为大家公认的好作品、良心作品。

    三、结语

    进入21世纪,电影已经不再是一种娱乐方式,更重要的是一种影视文化。电影已经成为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方面。现实主义电影或是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的电影的繁荣,不仅是中国电影市场走向成熟的标志,更是中国从“电影大国” 迈向“电影强国”的里程碑。历史的经验也在证明:现实主义是中国电影的最大成就。现实题材电影只有秉承现实主义精神和态度创作,并且与当下观众进行情感沟通和互动,才是国产电影的真正出路。

    参考文献:

    [1]周星.中国电影艺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饶曙光,李国聪.改革开放40年: 现实主义与中国电影创作流变 [J].电影艺术,2018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