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农村小学生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策略

    冯春秀

    摘要: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是当今新课改趋势下的创新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接收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上采用主题阅读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不断培养自身的语文素养及综合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背景;农村;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9-

    应试教育体制及理念对于农村小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但是经济、地域、家庭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效果长期存在不乐观的现象,教学现状十分令人担忧。其中学生对于阅读学习的不重视是重要因素之一,他们对于读书和阅读理解缺乏明确的认知,没有构建起主动阅读的欲望和动力。同时,农村学校阅读室配置不完善,图书更新不完善,无法很好地满足学生在阅读方面的需求,长期下去逐渐消磨了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教学农村语文阅读知识中,对主题阅读授课方式进行应用,对阅读文本进行丰富和创新,对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进行优化,给学生提供一个眼前一亮的阅读环境,在丰富学生阅读面、培养阅读思维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一、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语文学科中,阅读作为重要的内容,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制约性问题,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受传统教学思维及方式的影响,过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仅局限在就教师口头讲授上,教师会组织与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逐一的分析,采取提问与回答的方法强化训练,教学方式单一和简单,长期下去学生阅读课文时也只是采取一个思路和思维阅读,无法形成系统性和连贯性的阅读体系,阅读效果得不到很好的提升。

    在小学语文试卷中阅读占了一定的比例和分值,所以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学习成绩,教师会采取一定的训练方式,通常情况下采用的是组织学生反复性、机械性训练,给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和解题方法,致使学生的阅读理解思维被禁锢,阅读学习负担越来越严重,对于语文学习也逐渐丧失了兴趣,这也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些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语文教师必须加以改正,根据学生及学情实施综合性的教学活动,在引导学生学习阅读内容的同时,懂得如何做人,如何成长等。而主题阅读教学方式的开展,借助主题活动创设相应的阅读环境,可以进行阅读氛围的烘托和营造,逐渐引导学生突出传统阅读的重围,提升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打开学生的阅读思路,最终实现提升阅读教学水平。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农村小学生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策略

    1、巧妙切入拓展

    实施“主题式阅读”,最核心的问题是找寻恰当的切入点。教师一旦确定了最佳切入点,就能更好地进行阅读拓展。

    例如,《荷花》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叶圣陶,他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虽然叶圣陶在文坛鼎鼎有名,但是大多数学生并不了解叶圣陶的相关信息,也不知道他有哪些作品。为了引导学生了解叶圣陶的文学风格,教师给学生推荐了其他三篇文章,分别是《爬山虎的脚》《牛郎织女》《记金华的双龙洞》。与此同时,教师要求学生通读这三篇文章,想一想这三篇文章存在哪些共性及不同。学生认认真真读完这三篇文章后,对文本主旨进行了生动的概括:《爬山虎的脚》写的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植物;《牛郎织女》呈现出作者对神话世界的瑰丽想象;《记金华的双龙洞》写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教师要从作者及文章表达的主题入手,为学生推荐具有内在关联性的素材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字鉴赏力。

    2、尊重学生主体

    时代在进步,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应与时俱进。在应用主题教学模式时,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及学习成果,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学《少年闰土》这节课时,由于大多数小学生并不了解鲁迅的其他作品,教师以此为切入点开展主题阅读活动,引入了《故乡》《祝福》等作品。但是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并不投入,在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以后发现,原来学生不喜欢鲁迅的作品,感觉很难理解。针对学生的反馈,教师进行了教学反思。原来引入的这两部作品,无论思想的深度还是文章的背景,都和当前的小学生存在较远的距离。鉴于此,教师为学生推荐了鲁迅的其他有趣的作品,如《朝花夕拾》《故事新编》,学生这次不仅没有抱怨,反而兴致勃勃地开展阅读,主题教学质量得到了真正的保障由此可见,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遵从学生的兴趣,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在引入主题教学模式时,教师不能在课堂上表演“独角戏”,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如此才能保证教学效率。

    3、联系实际生活

    在开展主题阅读时,为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教师需要积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更具个性化的阅读主题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这样做,既可以带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例如,小學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元日》《清明》这两首诗,前者描述了春节的热闹景象,还渗透出春节的文化习俗;而《清明》表达了行旅之人离乡在外的愁苦心情。在教学这两首诗歌时,教师可以将重点放在诗中习俗的探索上。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补充其他有关传统节日的诗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发掘诗中蕴藏的传统文化精髓,给学生补充其他有关的文化知识,如中秋节的习俗、来源、典故、传说故事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学生的生活为引,进行主题拓展,能够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知。在开展主题阅读活动时,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不失为一个巧妙的途径。因为每个小学生都有独特的生活经验,也经历了一些生活场景。教师将其作为切入点,为学生拟定阅读主题,能带给学生更多的阅读体验。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主题性阅读的开展,是建立在教材阅读文本基础上的,使阅读向着多样化、多视角的方向发展,教师的授课方式也要转变和优化,对主题阅读活动进行深化,将课内外阅读充分融合到一起,改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提升学生的阅读教学水平。

    本文系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立项课题《基于农村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主题同步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主持人:范娜,课题编号JJS2020-386)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林德铭.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价值及策略思考[J]. 考试周刊,2018(32):63.

    [2] 杨茂生.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对策[J]. 中外交流,2018(3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