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与金融教学改革

    刘香,王玉忠,吴治成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业也日益迅速兴盛,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然而当前金融机构用人需求与高校人才输出之间的不和谐日益突出,为此,本文从新建本科院校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现存的问题入手分析,力图从改革高校金融教学角度寻找解决的办法。提出新建本科院校应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设置、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改革考试制度,重视教学过程管理、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水平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

    经济的发展,带来金融业的繁荣,随之我国金融机构和企业等部门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大幅提升,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当前我国高校每年都有大批金融专业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但是金融机构却招聘不到合适的金融人才,大批学生毕业就面临失业。究其原因主要是高等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造成的,如何提高本科金融人才毕业的就业率,满足市场需求是当前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何改革当前的金融教学来培养出高素质的适销对路的金融人才是现阶段我国高校金融教育体系面对的首要问题。

    一、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界定

    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绝大多数是由原来的高职高专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的地方高校,其主要是为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培养基层人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人才,而不是去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的研究型人才。因而,新建本科院校应该立足地方,为地方经济发展“定制”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应充分发挥原来专科办学的实践动手能力强等自身优势,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合理定位,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新建本科院校应将人才培养定位在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而不仅仅是动手能力和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等方面,培养与地方金融机构需求的契合度高的人才。

    二、新建本科院校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现存的突出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契合度不高

    经济发展,金融企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但需要的是动手应用能力强、懂得市场运作,掌握金融技能的高素质金融人才。然而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大部门是专科院校升格的本科,历史短,缺乏本科办学经验,有的新建本科院校是在原有专科的基础上做一些调整,仍然以技能型人才为主;有的则直接按照研究型本科院校照抄照搬,因而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的问题,培养出来的学生或者只有宏观理论和专业知识,没有创新意识等综合能力,或者缺乏基础理论,而操作性极强的技工型人才,无法适应现代金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契合度极低。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很多高校根据现今金融业的需求对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但是系统性仍然不强。课程设置单一,重理论,轻实践,甚至存在课程先后衔接顺序不当的问题。如某校金融专业的学生《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与《商业银行创新业务》在同一学期开设,学生没有前期基础知识的积累,导致后续课程很难听懂,造成教学效果较差。很多高校实验课程形同虚设,不是被理论学时挤占,就是走走形式在实验室简单操作,很难达到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目的。

    另外由于课时的总限制,大部分高校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将更多的专业课设置成选修课。但由于受时间、教师、教室等软硬件设施的限制,导致选修课不能实现真正的选修。很多选修课同时上课,只能选其一,想拓展知识面的同学无法同时选学。学生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只为了修满学分,而不能从自身未来职业发展的角度考虑是否选学那些课程。受通识教育课程学时的限制,很多选修课学时过少,讲课流于形式,难以深入。

    (三)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相对落后

    教学质量得到保证的前提是教师能够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我国高校金融专业教学大都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应用不多。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忽略了学生个性化、创新精神的培养。重理论、轻实践,重视对书本知识的记忆,而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没有真正落到实处,难见成效。

    (四)考核评价制度有待提高

    传统的考核制度缺乏科学性,只重视期末一张试卷的分数,形成“一卷定成绩”的局面,难以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状况及教师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平时轻视学习,期末临时抱佛脚,集中复习几天即可达到及格甚至更好的成绩。这种制度导致学生平时听课流于形式,应付了事,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五)缺乏道德教育与职业教育培养

    金融行业是一个经常与金钱打交道的高风险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更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职业道德素养。近些年来金融机构中频发各种欺诈、骗贷等大案要案,可见职业道德问题是当前我国金融业风险防范的一个重点。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的金融业对金融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从业人员具有更高的职业道德素养来保证。然而,当前本科院校,教师受学时等各种条件的限制,授课过程中更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理解与运用,缺乏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教育,使学生缺乏金融服务意识。

    (六)教师队伍建设急需完善

    教学的主体是教师,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是培养合格金融人才的关键保证。近年来,我国金融学科师资队伍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就整体而言,教师普遍实践业务能力不足,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当务之急。大多数教师是从硕士或博士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出校门进校门”理论功底强,实践经验匮乏。绝大多数教师没有金融行业从业经验,难以根据金融相关企业对于工作岗位能力的要求合理设定实践教学计划,很难科学合理的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也不能很好地在实践教学环节给学生及时准确的指导,这样的教师群体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不相适应的。

    三、完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及建议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地方,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适应金融市场人才需要和经济金融国际化的要求。不同层次类型高校应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合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走特色发展之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则应强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意识,主动面向社会,服务于地方金融发展需要,把“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献力地方”作为学校办学的根本使命,创新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地方经济社会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结合地方经济特点,以本地区的金融产业为服务对象,发挥学校原有的办学优势,培养出适应力强、上手快的高素质金融人才。培养的重心从理论转向理论与务实并重,从专业知识向综合素质型转变,培养其既具有一定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改革课程体系设置,适应市场需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建立适合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中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机结合统一,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或片面强调动手能力忽视理论基础的教育理念。对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安排本着理论够用多动手多操作的标准,在授课过程中灵活掌握调整课时,改变实验实训体系单一的缺点,增加学生参与实践实训课的时间。一是加强校内实验室模拟操作,增加实验课的比重;购进一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金融软件,模拟实验教学,如模拟银行等。既能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二是通过产学研合作、校企合作办学等方式,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的建设,让学生有亲身实践的经历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水平。

    (三)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改变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如案例讨论、角色互换模拟讲课、情景式教学等方法,丰富课堂授课手段,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例如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中,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针对当前的金融热点、政策变化等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资料、分析问题,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思辩能力。在《商业银行营销管理》课中,采用模拟银行的形式使学生直接进行角色体验,增强学生对业务知识的感性认识。

    其次,加强课堂内外的师生互动,搭建与学生交流的现代化教育平台。如创建学生QQ群、学生信箱、博客等等,增加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及时反馈听课授课效果,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

    (四)改革考试制度,重视教学过程管理,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改革传统考试制度,实行多元化评价,将管理的重心前移至整个教学过程中。传统考试制度对学生日常听课没有约束力,而教学过程管理则将管理贯穿整个教学考核的全过程,这样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精力由期末移至一学期的全部教学中,而非期末短短几天。例如,笔者所在学校,教师通过课堂案例讨论,课后金融热点追踪,撰写专业小论文、专业考证等形式考核学生,将其计入期末总成绩中。一方面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听课效果;另一方面能够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五)加强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服务意识培养

    对于新时期的大学生,个性化强,学校要及时进行引导,委婉巧妙的灌输正确的道德标准和职业理念。设置专门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课,强化学生的基本道德修养,在日常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更多地进行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质、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同时,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金融服务意识培养,从专业知识、文化技能、礼仪修养等多方面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谈判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和服务意识。

    (六)重视金融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支撑我国金融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基于一线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建议学校给予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更多的培训机会,多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部门联系,到一线实际工作部门培训、学习;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聘请一些企业专家来校讲学。但由于企业家们业务忙,难以保证时间和质量给学生讲座,因而,应将重心放在现有教师的业务能力提高上,增强一线教师的实践能力,方能更好的培养出岗位适应性强,上手快,与企业契合度高的应用型人才来。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走出去”,努力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马赞军.金融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 高教论坛,2008,(6).

    [2]任嘉嵩,焦方义.地方高校金融人培养的区域定位 与对策浅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2,(9).

    [3]王晓军.论现代金融人才培养与高校金融教学改革 [J].当代经济,2008,(7).

    [4]阙海宝.金融危机背景下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 模式特色化的构建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2,(9).

    [责任编辑:胡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