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创境,开启体验式写作之门

    汪海兵

    摘 要:体验式作文教学,体现新课标理念,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轻松作文。作文指导课,帮助学生生活再体验,说写、读写结合,利用文本体验,课后延伸,利用平台体验。

    关键词:体验式; 写作; 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23.2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2-082-002

    体验式写作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它是按照预定的教学内容和目标,科学、有效地创设一种达到“身临其境”或“心临其境”的体验氛围。《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强调写作的个性化,注重于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把这一要求贯注于教学实践中。因此体验式写作教学,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课堂内就能创设与教学目标相关的情境,从而使学生有感而发,轻松愉快地抒写自己的感受,很方便地为学生开启写作之门。

    一、写作指导课,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对生活再体验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写作体验活动应该与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已有经验相联系。《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实施建议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达的过程[1]。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把头脑中无意识、零散的生活体验,梳理集中成为写作时所需的一个个素材,让学生们体验到结合生活创造性表达蕴藏的无穷乐趣。

    例如我在教学“感悟亲情”为主题的作文之前,通过家长微信群,希望家长上传孩子在家以亲情为主题的照片,其实,每张照片的背后,都有一段爱的故事,我把这些照片收集起来,配上音乐、字幕、特效制作成視频,在作文课上,我再来播放,孩子们一下子被带进家庭美好的亲情之中。通过这样的手段,孩子们不仅回忆起自己生活中的人和事,而且更容易用心灵去读生活中的人和事,很容易用自己独特的情感、文字去讲述已经发生过的故事。

    我在教学活动类作文的时候,总喜欢组织一些活动,并把活动全过程拍摄下来,然后剪辑制作成影片,在拍摄和剪辑时,我用纪实的手法,注意活动的完整性,突出活动的重点,还尽量让每个学生露脸(特写镜头)。在作文课上,孩子们像欣赏影视剧一样,欣赏自己主演的电影,兴趣盎然,屏幕再一次让学生体验活动的过程,作文时,有血有肉,有真情实感。之后,通过习作讲评、佳作欣赏、投稿发表等平台给更多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目标指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想法[2]。所谓见闻——就是看到的、听到的;所谓体验,就是自己完整的亲历过程,在观察、经历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所谓想法,就是由具体事物产生的联想、想象等[3]。这样落实到位,写作将逐渐成为学生的内心需求,成为水到渠成的快乐之事。

    二、说写、读写结合,善于利用文本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4]”不难看出,学生习作基本功的训练不仅是习作课的任务,也是阅读课的任务。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语文课本中的文本、插图等课本资源,并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体验文章的内容、思想以及表现手法,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练笔训练。

    (一)善于利用课文内外的插图去体验

    低年级课本中有许多学生喜欢的插图和故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抓文本,每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能说一说图片中所发生的故事。为了增强视听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将课本中的插图投影到大屏幕,并配上动画、音乐,让学生体验。一开始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校比较完整地表达出来,然后让他们回去讲给爸爸妈妈听。课堂上让每个学生尽量把看图说话说完整,降低他们说话、写话的难度;长期坚持,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定会得到提升。随着学生识字量的不断增加,逐渐变为自说自写。

    比如学完《狼和小羊》,我自创了一组图片投影在大屏幕上,让学生体验:先是一张小羊在吃草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用一两句话表达。

    生1:“我看到图上有一只小羊在吃草。”

    教师:“你表达得很完整,谁能说得更具体些?”

    生2:“一天,天气暖洋洋的,小羊在一片碧绿的草地上,一边找嫩嫩的青草吃,一边快乐地唱歌。”

    师:“你可真会说话,把小羊无忧无虑的情态都说出来了。”

    接着出示第二幅图:小羊在跑,狼扑向小羊。

    生1:“狼准备吃小羊。”

    生2:“大灰狼饿得肚子咕咕叫,在追小羊,小羊撒腿就跑。”

    师:“你不但把画面的意思表达清楚了,还加上了自己的想象。”接着又问:“那么,小羊到底有没有被吃掉呢?”

    学生都会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这时就适时提问:“你们愿意发挥想象帮小羊脱离危险吗?”学生情绪高涨,纷纷举手发言。此刻,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帮助其组织语言、丰富语言。《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写作的评价指出:第一阶段主要评价学生的写话兴趣[5]。写话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有趣味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创造性地表达。《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6]。作为低段语文教师,一定要在口语交际中进行科学、规范的写话教学,扎扎实实地引导低年级学生说话、写话,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善于根据课文段落内容进行仿写练笔

    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的《夹竹桃》一课,第5自然段的三幅月光下夹竹桃的幻想图,尽显文学大师季羡林的语言功底。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展示夹竹桃的照片,配上音乐,先让学生充分朗读并感受一幅幅美妙的月下花影图,之后,探寻季老写作的秘诀,从而感受到——这三幅画不仅有概括讲述,还有具体描写。这样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不仅有静态描写。更有动态描写,这样把画写活了。在学生领悟语段的精妙构造,掌握了带有规律性的语言结构后,教师组织语段的模仿迁移练习,打通了读写通道。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吸收,直至内化,切实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认为写作是容易的事,从而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从“仿”走向“创”,这正发挥了课本这个“例子”的作用。学生自然过渡到完成资料改写的能力。

    随后出示仿写句式:

    我幻想它是( ? ?),它居然就是( ? ?)。

    我幻想它是( ? ?),我眼前就真的展现( ? ?)。

    我幻想它是( ? ?),我就真看到( ? ?)。

    伴随着轻柔的音乐,有了季羡林大师文字的引领,学生的笔下流淌出鲜活、生动的文字:

    我幻想它是崇山峻岭,它居然就是崇山峻岭了,这一堆影子是险峻的山峰,那一堆影子是平缓的山坡,中间空白的地方就是弯曲的山路,碰巧有几只小虫爬过,就像是正在游山玩水的游客。

    我幻想它是一片树林,我眼前就真的展现一片树林,这一片影子是樟树,那一片影子是柳树,碰巧有几只虫子飞过,就像是在树上栖息的小鸟。

    (三)善于转换课文的叙述方式让学生体验

    在古诗教学中,学生往往很难体验诗文描写的意境。我经常采用改写的方法让学生练笔。小学教材选编的古诗大多浅显易懂,可让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将这些古诗改写成自述式的现代文。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织,也是为学生创造练笔的机会。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中的《枫桥夜泊》一诗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诗人当时内心的孤独、寂寞、忧愁,我借助多媒体手段,设计了一段数字电影,配上背景音乐,让学生静静体验:在秋风萧瑟的夜晚,诗人只身坐船来到江南。将船停泊在枫桥边:秋霜正重,寒气袭人。诗人看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点点灯火。听着乌鸦凄惨的叫声和寒山寺悠扬回荡的钟声,愁绪万千。难以入眠。

    相信此时他一定有许多话想说。你能帮他把内心话说出来吗?

    结合此情此景。学生想象画面,并将自己变为诗人,通过角色体验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有学生写道:寂静的夜晚好凉!此时,我的老母亲在干什么呢?她的身体好点了吗?我现在不能照顾她,真是愧疚:不知我的孩子晚上是否盖好了被子,家人是不是也像我思念他们一样思念我。我多想现在就回到他们身边,一家老小在一起和和美美地过日子!这是学生不经意间的真情流露,他已经完全走进文本,与诗人的心交融在一起。

    三、课后延伸,善于利用平台体验

    网络的飞速发展和手机媒体的普及,也为学校教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建立了微信群和QQ群,并利用这些平台将读写延伸到课后。

    例如在学习《狐狸和乌鸦》后,我剪辑了一段视频,将狐狸和乌鸦的故事用动画视频的方式重新演绎了一遍放上平台,突出了结尾的那句:“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这留给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于是,我就让学生以“肉被骗走之后”为题续编一个小故事,教学过程中运用“肉被骗走之后”作为片段描写,其实就是习作中的“下水文”。此时的阅读是点燃儿童习作欲望的“导火索”,也是支持儿童顺利完成习作目标的“助燃剂”。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写作特点,巧妙嵌入习作训练,以写来促读[7]。他们大胆地想象,创作了很多有趣又富有深意的文章。

    在学习《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后,学生们了解了独幕剧的特点,由此也开展了创编剧本的活动。我在微信和QQ平台上提供相关的素材,让孩子们和家长一道体验和学习,要求学生和家长一起仿照着《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的编写形式,创作剧本,鼓励有条件的家庭进行表演并在平台上播放交流。

    这个任务布置后,师生们反应强烈,参与度很高,家长和学生们自发地成立了工作组:剧本编写组、道具制作组、演员排练组。每天晚上利用微信和QQ平台进行讨论。学生们每天利用回家时间在组里讨论剧本编写情况、道具制作情况、演员分配情况,仔细揣摩人物性格,将一个个故事逼真呈现。一个个活生生的多维立体的人物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他人交流”,让习作回归到“交流”和“分享”的本真状态,让习作成为儿童的内在需要[8]。使孩子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创作的快乐。

    体验式写作的关键在于情境的创设,创设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其中,只有学生在情境中自由、尽情的玩,才能唤醒学生潜意识中的动力,激发起作文的热情,借助多媒体技术,能快速有效地创设情境,这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3]陆志平,李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4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標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7]陆志平,李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67

    [8]陆志平,李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