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俄供焊材验收效率的提升

    李伟刚 马尚国 李严

    中图分类号:TM63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 1145(2020)02- 160- 01

    摘 要 本文对某核电现场使用俄供焊材验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对验收不利因素采取管控措施,最终提高了焊材验收效率,对其它同类验收管理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 核级焊材 俄供 验收 效率

    某核電建设过程中核级焊材为俄供焊材,俄供焊材随管道、设备同时供货,若不能及时完成俄供焊材的进场验收,会对核岛安装进度造成一定的影响;俄供焊材验收频率高,焊材的验收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焊接施工。

    俄供焊材随管道、设备到货,供货模式是随箱零散供货模式与国内其他核电采用的是大宗供货模式不同,验收过程比较复杂,必须对俄标和图纸掌握的特别熟练,对焊接工程师的能力要求比较高。

    俄供焊材的验收标准体系与我国验收标准体系差异较大,查找标准、图纸不易,耗费时间;质保资料中俄文较多,初期不易掌握;新近场人员短期难以适应。

    一、验收效率较低原因分析

    俄供焊材主要有以下六种型号:Cв-04X19H11AM3、Cв-08Г2С、Cв- 10X16H25AM6、ЗА- 395/9、ЗА- 400/10Т、УОНИИ-13/55。根据现状调查,焊丝验收时间最长的检验项目为图纸要求占比重为80.58%,焊条验收时间最长的检验项目为图纸要求和偏心度测量占比重为90.21%,因此,只要采取措施,减少审图纸和偏心度测量的时间,就能有效的提高俄供焊材验收效率[1]。

    经过调查统计、认真讨论分析,对影响现场安装资料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要因有:阅图能力不强和标准理解不够、图纸语言为俄/英、测量工具原始及方法落后。

    二、采取措施

    对以前验收焊材问题进行经验总结,结合以往核电的验收经验,解决对策主要为:

    (一)阅图能力不强和标准理解不够

    针对监理人员在审查图纸过程中不适应,图纸中文字符号代表意义不了解,造成阅图困难,费时费力,标准表达方式不同,导致俄标很难理解问题,对监理人员进行系统性审图培训,制作验收标准对照表,对相关人员进行标准培训[2]。

    1.对于图纸的理解性培训我们采用三维模拟方式进行图纸审核能力培训。

    2.对于从其他核电调过来的人员和新毕业的大学生必须的进行图纸审图能力的培训。

    3.对焊材验收监理人员进行标准培训,讲解俄标的理解方式,俄标系统性特点,对常用的《核动力装置的设备和管道焊接接头和堆焊的检验规程》等标准进行系统性梳理,将标准进行提炼成中方的表达习惯

    4.对施工单位的俄供焊材验收程序进行培训,针对不同的施工单位,根据其特点固化监理监理公司焊材验收流程。

    5.甲供焊材90%为俄罗斯焊材,监理人员对该体系标准不熟,文件审查要求与其它项目均不相同。故针对现场俄供焊材验收过程中文件审查的要点、难点,以及常出现问题进行培训。

    (二)图纸和标准为俄/英版

    针对俄供图纸的文字主要为俄文及英文对照问题,制作标准的翻译模板,将专业术语翻译固定化。

    1.提炼图纸要求和标准要求,将常用的专业术语进行翻译成中文,对俄语常用的焊接术语进行培训,要求不必会说会写,只有能看懂意思即可。

    2.对焊材验收过程中的质保书进行标准模板翻译,将其中的表格内容请教专业翻译进行翻译,使用验收固化的表格进行验收,固化翻译模板,缩短语言理解时间。

    3.请专业的翻译对验收成员进行语言常识性培训,减少语言理解性的错误,与施工单位统一理解方式,减少因理解不同而影响验收时间。

    (三)测量工具原始及方法落后

    针对施工单位对焊条偏心率测量以手工方法为主,测量方法较为落后,剥落药皮、测量各点厚度、计算偏心率较为耗时问题,改变偏心度测量方法[3]。

    1.针对偏心度测量方法比较原始,建议施工单位采用现在最新的检测技术,焊条偏心度测量仪器,对焊条偏心度进行检测,效率又高有准确。

    2.要求施工单位对新的一起组织相关培训,请大西洋焊条厂专业人员进行对仪器的使用和注意事项进行培训和讲解,避免因为人因使用错误导致测量不准。

    3.组织监理验收人员对新仪器的培训,提高监理人员对新的测量方法掌握,以便后续进行相关验收见证。

    三、结语

    通过采取上述焊材验收管理提升措施,焊丝的平均验收时间由此前的435m in,缩短到100m in,焊条的平均验收时间由现状的698m in,缩短到98m in,验收效率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ПНАЭ Г-7-010-89,核动力装置的设备和管道焊接接头和堆焊的检验规程.

    [2]ОСТ 5.9224-75-C,电弧焊及堆焊电焊条分类、尺寸及通用技术要求.

    [3]陈祝年.焊接工程师手册(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