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化现象”形成过程中的社会文化动因

    黄孝东

    摘要: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打字复印行业中普遍出现了“新化现象”,即以湖南新化人为主体的地缘性产业扩散的经济现象。对“新化现象”形成过程及特征进行梳理,并探讨这种经济现象形成的社会文化动因,对理解我国非制度型经济现象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新化现象;打字复印;社会文化动因

    “新化现象”是指以从事文印行业的湖南新化人为主体而形成的地缘性产业扩散经济现象。近年来,“沙县小吃”、“攸县的士”、“新化打字复印”等新型经济现象不断涌现。这类经济现象表现为“网状”、“裂变状”发展结构,极富地缘性,发展范围不拘泥于某一区域,而是以全国甚至全球为发展目标。这不仅与行业性质、起源地的地域特征有关,更与当地的文化特质有着密切联系,是地域文化、个体、市场、国家力量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本文通过梳理“新化现象”的形成过程及发展阶段并总结其特征,进而探讨这种地域扩散型经济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力因素。

    一、“新化现象”的形成

    新化县位于湖南省中部偏西,隶属娄底市,自然环境恶劣,历史上灾害频发。新化县2007年总人口为130万,人均耕地不足0.5亩。[1]这种地少人多的刚性结构使新化人不得不“以技补农”。此外,当地的村办企业以及乡镇企业起步较晚、相对贫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成为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

    “新化现象”最初是以流动维修机械打字机的形式出现的。邹联经是新化县洋溪镇做文印行业的第一人,正是他使这个行业发展壮大,遍布全国的。二十世纪60年代初,他在西湖地区认识了一个林姓女士,其丈夫是上海打字机厂的工程师,邹联经由此掌握了维修打字机技术。1970至1977年间,邹联经在新化洋溪地区共带了三个徒弟,徒弟又带徒弟,在全国范围内流动维修打字机,“新化现象”初步形成。

    1979年新化县洋溪公社打字机修备厂成立,学习打字机维修技术的人大量涌现。此外,邹联经继1980年到上海进修了维修打字机技术后,又在1985年到北京学习了四通打字机维修技术,回到襄樊后开办学习班,带徒弟形成了规模化、批量化。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是“新化现象”发展壮大形成规模的时期。

    1992年,邹联敏在广州发现了二手复印机市场,揭开了新化打字复印从业者进行国际贸易的序幕。二手复印机市场的发现使复印店(2000年前后升级为图文店)在全国遍地开花,同时促使了国内的二手复印机产业以及相关耗材产业的蓬勃发展。至此,“新化现象”最终形成。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新化县共有12.8万多户家庭、20.6万人口从事文印产业,分别占全县总家庭和总人口的33.7%、15.5%。其中“新化现象”发祥地洋溪镇和槎溪镇有22 900余户、62 300余人从事文印行业,分别占两镇总家庭和总人口的71.9%、58.2%,分别占全县该行业从业家庭和人员的17.9%、30.2%。[2]

    二、“新化现象”的特征

    (一)师徒制

    师徒制是“新化现象”中最为显著的特征。新化人有拜师学艺的传统,而且新化县被称为“中国武术之乡”。邹联经就曾拜师习武,这种师徒制被邹联经引进了文印产业中,成为“新化现象”裂变式发展的动力机制。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人拜师学习维修打字机,主要是因为这种区别于传统的农民生计方式具有更广阔的利润空间。师徒制为产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技术与社会资本基础,为“新化现象”在全国扩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地缘扩散式发展

    “新化现象”虽然起源地在新化县,但是其发展范围却没有局限在新化地区或其他某个地区,而是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发展,在国内呈现出省、市、县、镇逐级渗透的趋势,国际贸易方面呈现出由亚洲国家向欧美国家的扩散趋势。这种地缘扩散式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张巨大关系网络,使在外开店的新化人形成了强烈的认同感,同时这个网络也在随着业缘关系的卷入而不断扩展。

    (三)在混乱中发展

    “新化现象”初期,没有正式的制度规范和约束。新化县洋溪公社打字机修备厂成立之初,这个行业出现过短暂的正规化管理,可是随着邹联经的离开,混乱的局面出现了,而且一直延续至今。在利益的驱使下,很多人在外流动维修打字机时做了一些偷盗、欺诈等违法行为;“开复印店”阶段,混乱主要体现在价格战上,为了揽生意将价格一降再降,有的老乡之间相互拆台、污蔑,有的甚至通过暴力手段强行将对方挤垮;“做货柜”阶段,新化老乡之间诈骗、诽谤现象层出不穷,黑社会也在这个阶段卷入其中。

    三、“新化现象”的社会文化动力因素

    (一)亲缘、地缘关系与“新化现象”的关系

    血缘、地缘关系认同对“新化现象”的兴起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化地区的宗族意识较强,重视房支与辈分的划分。改革开放后,很多村镇都重修了族谱与祠堂,有的人家还留有民国时期所修的族谱。大部分农户家在进门正对的地方都立有神祖牌,有的人家在上面摆放着祖先的遗像,每逢节日人们会对祖先进行祭拜,清明节时有大规模的祭祖仪式。此外,这一地区的人非常重视葬礼,以寨边村为例,一次葬礼最少要花费4万元左右,条件稍好一点的要花费5-8万元,最多的葬礼花销在10万元左右。这种对血缘与地缘关系的认同,促使了“新化现象”以“裂变式”结构不断发展与蔓延。血缘、地缘关系先组成初级的“链条”关系,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裂变,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关系网络。这个关系网络具有资金技术支持、社会保障支持、情感支持等正功能,使新化人在这个行业市场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二)婚姻制度嵌入行业发展

    笔者在考察新化县寨边村的婚姻圈时发现,村民的婚姻范围大多没有超出洋溪、槎溪范围。在笔者访谈从事打字复印行业的家庭时发现,多数从业者配偶的家庭也是从事这一行业的。寨边村的一位村民说:“我们这相亲速度特别快,大概一两天,两三天。大家都在外面做生意,到年初的初三初四那样就相亲,这段时间可能马上就定下来,这个女孩可能就跟着这个男孩出去开店了!就是这么快!相亲主要看男方有没有打字复印店,店面有多大,有几个。”

    村民们普遍认为,有无复印店之所以成为一项重要择偶标准是行业性质所致,因为一个人很难打理一个店,而雇人打理或请外人做打字员,自己就没有什么赚头了。所以当地人都说:“找老婆就是找打字员”,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有的从业者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找打字员比找老婆难!

    在“洋溪信息港”网站的征婚广告中,大多数的征婚者都要求对方“是同行”、“最好是同行”,目标普遍是找一个帮自己打理店子或一起开店子的人。行业的性质促使了这种婚恋观念的形成,姻亲关系扩大了地缘群体范围,婚姻制度嵌入行业发展成为行业裂变式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

    (三)地方政府间接推动和国家在场的作用

    新化县政府对新化打字复印行业有过一次正式的管理,就是上文提到的新化县洋溪公社打字机修备厂的成立。厂子是县领导对邹联经个人的赏识,并且为了稳定当地社会秩序而使流动维修打字机合法化而设立。由于其初衷并非是使这个行业走向正规化发展道路,所以随着邹联经的离开,厂子变的越来越混乱,随意带徒弟、冒充其他正规打字机厂员工、买卖假证明假发票的现象层出不穷,这虽然在间接上使行业得到了地域扩散,但也为后来出现的种种乱象埋下了隐患。

    很多新化文印从业者都对笔者提到过“打擦边球”一词,其实就是利用改革开放时我国政治与经济环境相对宽松以及法律的不健全。以下案例可以说明新化人在行业发展过程中遭遇挫折时是如何利用国家机构的力量来度过难关的。在二手复印机阶段专业市场形成初期,新化人在广州遭遇到了强劲的竞争对手,台湾人将二手复印机大量地卖给广州当地商人而不卖给新化人。有人想请BZZ去帮忙。BZZ说:“台湾佬把4 000多台复印机卖给广东人,不卖给新化人。最后他们给我打电话,我从上海飞到了广州。我跟那个台湾佬说,你这些机器卖给哪里?他说卖给广东。我说不行,他们根本就不懂!我说你这个是走私物品,他不承认。我说好!我往海关打电话!我打国家海关,说我看到一个台湾佬走私。后来国家海关命令黄埔海关查这件事,没过十分钟,几十部警车开了过来。进来问,哪个是上海的师傅啊?我说是我。那个人和我说,来,我们协商协商。我说,这个是走私物品嘞!他说,我们知道,国家海关要我们查处的。我说那可不可以商量?他问我是哪里人,我说我是湖南人。他就对那个台湾佬说,那就卖给湖南人吧!那台湾佬也不点数了,那天晚上,我们洋溪开店子的人,有钱没钱的人都去拉机器,最少的十几台!十台就够发财的了,一台3 000,十台就30 000,所以这些人也都发了财了。”

    这个案例不仅说明了关键人物的作用,更体现出了个人、地域性关系群体、国家力量的交互作用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四)新化人的性格

    新化人素以阳刚之性著世,俗有“新化蛮子”之称。县民生性强勇、剽悍,对事敢作敢为。“新化人保留着梅山蛮的遗风,耿直、勤俭、勇敢。”[3]这些是新化人性格中优秀的一面,也是行业范围迅速扩散重要因素之一。而当地人认为,这种性格也存在一定负面性,在行业发展中主要表现为自私、不团结。曾在郑州开店的一位村民对笔者说:“浙江人宁愿赔死丢掉也不卖给你。他们比如卖一个什么东西要十块钱,那么这个地方的人都卖十块钱,很多是不还价的,但是换成新化人,说不准6块钱就卖了。我们这个地方的人就是这样。比如你在这里生意很好,我看你生意好就在你旁边开一家,我看到没生意我就降价,你降价他也降,他跟你拼,把你挤垮。”

    新化人的这种性格使新化人开的复印店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扩张,但同时也是新化人没能结成一个团结的群体并形成地缘产业群的影响因素之一。在“新化现象”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新化人既利用地缘与血缘关系进行业务往来,又对行业整体未能形成一致的看法。新化人的性格对文印行业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既是深层的激励因素又是出现问题的根源所在。

    四、小结

    “新化现象”从初步形成至今已有近40年的历史,这种由村能人偶然掌握技术后带动起来的经济现象背后存在着一种必然性,那就是产业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力。本文以描述“新化现象”的形成过程及产业特征为基础,来分析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对产业的形成、发展与扩散机制做了初步的解答。

    “新化现象”代表了一类地缘性产业扩散的经济现象,其发展基础是师徒制,这种制度的源动力是新化地区的文化与传统习俗。新化地区的宗族、亲缘地缘观念是师徒制以原子裂变的形式不断向外扩张的主驱动力,嵌入到产业中的婚姻制度使产业呈地缘性扩散。强烈的方言认同强化了人们对行业以及地缘群体的整体性认同,而新化人的性格又使地缘认同与行业竞争之间产生了一种张力。在地缘关系网络基础上,业缘关系不断被纳入,为行业发展过程中能够利用地方政府与国家力量积累了一定的社会资本。这些社会文化因素与产业市场是一种互嵌关系,影响着产业的每一阶段的发展,也使当地文化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新化县志编纂委员会.新化县志[M].长沙:湖南出版 社,1996.

    [2]刘高永,谢桃香,周莉,尹莉武.新化县文印产业现 状分析及发展对策探讨[J].职教与经济研究,2011, (4).

    [3]《新化县情》编纂委员会.新化县情[M].湖南省娄底 湘中地质印刷厂印刷,2000.

    [责任编辑:胡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