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历程和重要启示

    杜彧韬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成为一种力量深深熔铸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成为它的基因与血脉,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象征之一。特别是当今时代,文化正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凸显其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与特殊性,成为国与国竞争的重要能力体现。因此,无论国家还是政党,都把发展本国文化、搞好文化建设作为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文化也成为兴国立党的重要根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思想、经验和理论。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高度重视两个文明建设,社会发展突飞猛进,文化成就硕果累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的成就更加瞩目,成为引领前进方向、凝聚战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攻坚克难、不断奋斗、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武器和智力支持。回顾70年的历程与成就,梳理、总结其中的经验和启示,有利于我们更加坚定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党的领导下,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一、新中国成立70年来文化建设的伟大历程

    文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现象,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期积累、不断实践的过程。俗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文化就是这种需要年月代谢、缓慢积累的东西,这使得它与物质文明建设的规律不同,它无法在短时间内,靠集中全力求得“毕其功于一役”,而只能在慢慢耕耘中不断探索自己的方向,靠一代代人不懈的努力而形成,这也最终决定了文化建设本身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回顾70年来的历程,中国社会的文化建设走过了一条艰辛而漫长的探索之路,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至1956年,这是新中国文化初步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有三点:一是文化的百废复兴,复兴是针对旧中国文化衰落凋敝的境遇而言;二是新中国文化的转型,文化社团接受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造,完成自身国营化的转型;三是在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上,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提出了文化要为人民服务的重要宗旨,特别是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为文化复兴与发展注入了强心剂。这一阶段在整个70年来的文化发展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推广简化字和普通话、拼音方案、文字横排等改革都是影响深远、延宕至今的重要举措,奠定了整个文化发展坚实的基础。

    第二个阶段是1957年至1978年,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及对文化本身一些问题的认识不足,这一阶段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文化发展的停滞与崎岖阶段,很多好的文化传统没得到继承与保护,有的还遭受到很大的破坏与损毁。

    第三个阶段是1978年后中国逐步走向改革开放的阶段。面对“文化大革命”带来的破坏与凋敝,在经过艰难反思与拨乱反正后,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坚强带领下,中国社会又走出阴霾,走回了正轨,并坚定地踏上了改革开放之路。总结来说,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社会正确研判国际形势,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找准了自己的定位、立足点和发展阶段,一心一意搞建设,全心全意谋发展,激发出全社会干事创业的潜力,从而使中国社会的发展面貌焕然一新,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中国更是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这期间,中国社会的文化建设走过了一条艰辛而漫长的探索和发展之路,取得了巨大成就。细数起来,文化建设是伴随着三条主线而展开的。

    第一条主线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进行的深层思考,主要围绕社会“核心文化”建设而展开,重点体现在哲学社会科学、价值观建设以及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建设上。在这条主线上,先后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伤痕文学”以及改革开放过程中大大小小的各种讨论等,这些讨论与探索逐渐促成了改革开放中相关理论的形成、发展与成熟,使我们明确了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必须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能动摇,必须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断探索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成为中国社会文化建设与探索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这既是成果,更是使命。在这条主线的指引下,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及思想文化、意識形态等建设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深化和提高。

    第二条主线是伴随着精神文明建设、公民道德素质提升而展开的。在改革开放初期,党始终明确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说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对于社会主义发展来讲都同样重要,缺一不可。20世纪80年代初即开展了以“五讲、四美、三热爱”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明确要做“四有”公民,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2001年颁布实施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6年又在全社会掀起了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一系列努力使整个社会风气明显好转,公民文明素质有了较大提升。

    第三条主线是伴随着市场经济而进行的文化发展,包括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以及如何更好地用文化建设来惠及全体大众,丰富老百姓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文化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从探索阶段到扩大探索阶段,再到21世纪初的全面展开阶段,文化领域最深刻的体制改革全面铺开,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彼此的界限与关系得以不断明晰,文化事业的发展有了更充足的支持与保障,文化产业通过走向市场而获得了无限的活力,新闻出版、影视剧作、文学艺术、体育美术等事业都得到了强有力的发展,一个文化大国正不断崛起。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文化建设走入新时代,进入新阶段,新时代成为文化建设不断迈向纵深的阶段。一方面,中国社会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不断迈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另一方面,中国社会也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国内外环境都呈现出较深刻的变化。在这种情势下,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抢抓机遇、锐意进取、迎难而上,推动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不仅要使我国成为一个文化大国,更要将我国打造成为一个文化强国,这是新时代文化建设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和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将文化自信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联系起来加以论述,并强调,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建设已不仅是要满足精神文化需求这一层面的简单要求,更是与国家发展及战略紧密相连的重要内容,打造文化软实力、构建文化强国及维护文化安全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针对时代课题,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不仅充分肯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业已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更揭示出新时代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地位与使命,进一步指明了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正是在先进理论的指引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继续取得累累硕果,公共文化事业更趋繁荣,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文化产业空前发展,新兴业态势头强劲,文化产业规模化格局已经形成,优质文化服务、优秀文化产品、更多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正呈现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崭新局面,中国正从一个文化大国逐渐崛起成为一个文化强国。

    二、新中国成立70年来文化建设发展历程的重要经验及启示

    70年前,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开启了建设新中国的历程,在经历曲折探索之后,40年前我们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在这一实践进程中,我们创造了物质文明建设的中国式奇迹,也书写了中华文明新世纪新时代异彩纷呈的崭新篇章。而今,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回望历史,展望前路,深刻总结经验和启示,对于今后我们更加从容自信地走好新时代文化建设之路、担负起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使命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文化建设的实践。70年来,我们所探索的就是如何走好、建设好社会主义,“中国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这就决定了文化建设必须始终遵循这个使命和大方向,不能动摇。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实践,最终汇聚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当代中国最具指导性的思想理论。因此,新时代文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并以之为指导。这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最根本的原则,更是社会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建设的定盘星、指南针和风向标,决定着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性质和方向,更是事关文化改革发展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2.必须始终坚持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来看待,牢固树立文化安全观。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其核心文化建设更是事关一个民族文明的基因密码问题。当今世界,文化发展已进入一个关键时期,人们对于文化的认识也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而“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可见,文化建设已事关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层面。因此,必须牢固树立文化安全观,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来深思考量、下实功夫、做足功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筑牢文化安全的堤坝。

    3.必须始终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不动摇,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改革不仅是解放和发展物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更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传统上,文化建设有两种含义:一是文化内涵建设,表现为人们头脑中的灵魂工程,如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理想信念、价值观等建设;二是文化载体建设,包含了体制、机制、环境等诸方面要素的建设。两者的关系是:前者深刻影响后者,后者也深刻左右前者,沒有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等载体的作用,文化生产力也很难真正爆发出应有的活力。因此,改革就是要不断改变过去各种束缚文化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使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真正迸发出来。回顾70年历程,我们党在创造性引领改革开放的整体进程中,始终自觉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引领者、推动者、实践者的作用,不断探索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和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是出台了大量这方面的文件,实施了一系列举措,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使文化体制改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向纵深拓展,并取得一批开拓性、引领性、标志性的制度创新成果,文化体制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今后,我们还将牢牢坚持文化体制改革方向不动摇的方针,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增强文化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着力解决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打破各种束缚、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焕发出更大的生机与活力。

    4.必须始终坚持党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更是70年来文化建设不断取得伟大成就的关键所在和根本保障。没有党的领导,文化建设就难以着眼长远、谋篇布局、统筹协调地推进;没有党的领导,文化建设就很难总结教训、找出问题、攻坚克难而创新发展;没有党的领导,文化建设就容易各行其是,特别是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腐朽文化、拜金文化、庸俗文化、媚俗文化等负面文化就容易大行其道,影响社会,毒害人心;没有党的领导,文化建设就很难抵御西方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文化对我国的渗透和干扰,进而使文化安全、国家安全都受到影响。因此,回顾70年来文化发展的历程,一个最大的经验和启示就是:文化建设要牢牢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绝对领导权不动摇,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和指引下,认真学习和总结文化建设的已有经验和先进经验,不断探索文化发展的根本规律,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及文化自信,努力书写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篇章,从而铸就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新辉煌!

    作者系中共天津市红桥区委党校高级讲师

    责任编辑:王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