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鱼皮文化保护与传承策略

    周丽娜,谭杰,李在洋,何硕

    摘要:赫哲族鱼皮文化是赫哲族渔猎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文化核心,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园地中一朵美丽的奇葩。本文通过对鱼皮文化传承与开发现状的调研,诠释赫哲族鱼皮文化传承意义与策略,以将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传承并得以发展。

    关键词:赫哲族;鱼皮文化;传承与保护

    在赫哲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鱼皮文化所承载的深刻内涵在时空和地域两个领域内都具有久远的历史,是赫哲族独具特色的民族符号。

    一、赫哲族的鱼皮文化产生的条件

    (一)赫哲族鱼皮文化的产生是赫哲族的生活环境所决定的

    赫哲族生活在三江平原的腹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富饶的渔业资源使得赫哲族的生产和生活与鱼类关系极为密切,形成了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赫哲族适应自然环境,濒河流居住,主要依靠捕鱼为生,食用鱼肉、穿用鱼皮,并用鱼皮加工制作各种生活和生产用品。据《山海经》记载“玄股之国,在黑齿北,其人衣鱼”。[1](P.126)另外,所记“毛民国”[2](P.236)和“劳民国”[3](P.250)等部落亦多以鱼肉为食,以鱼皮为衣。

    (二)赫哲族鱼皮文化的产生源自赫哲人对于萨满教的崇拜

    萨满教是一种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有灵魂的朴素宗教,是一种在少数民族中十分流行的泛神论宗教。这样的观念使得赫哲族的鱼皮文化中带有很强的生命观念,使得“鱼皮产品本身具有了文化的‘活性,赋予鱼皮文化以很强的生命力”。[4](P.18)

    二、赫哲族鱼皮文化的种类及其制作

    赫哲族的鱼皮文化是多元的,有鱼皮衣服、鱼皮鞋子、鱼皮画、鱼皮饰品等,其中以鱼皮服饰最具特色。基于这样的鱼皮文化,赫哲族在历史上被称为“鱼皮部”,[5](P.474)也成为鱼皮文化保存最好的少数民族。

    (一)赫哲族鱼皮服饰及其制作

    1.赫哲族鱼皮服饰

    赫哲族的鱼皮衣服长衣居多,主要是妇女穿用。式样如同旗袍,袖子短肥、腰身窄瘦,身长过膝,下身肥大。领边、衣边、袖口、前后襟等处都绣有云纹或用染色的鹿皮剪贴成云纹或动物图案,并用野花汗染成红、蓝、黑等颜色。鱼皮袍具有轻便、保暖、耐磨、防水、抗湿、易染色等特性,特别是在严寒的冬季不硬化、不会蒙上冰。鱼皮套裤分男女两种,比较肥大的,套在裤子外面,男式的上端为斜口,女式的上端为齐口,大都绣有花纹或镶有花边。半筒皮靴,既可冬季穿也可夏季穿,具有不受潮湿、不挂霜、不打滑等优点。

    2.赫哲族鱼皮服饰的制作

    做鱼皮衣服的材料一般都选用比较大的鱼,赫哲族妇女将捕来的胖头、干条、草根、鲤子等鱼的鱼皮剥下,将剥掉的鱼皮略为放干燥,用熟鱼皮的木棰在槌床上反复捶打,直捶至鱼皮柔软为止。做鱼皮线时,将鱼皮剥下撑开晾干,四角不整齐的地方切去,在上面抹一层鱼肝油,使鱼皮潮湿后卷起来,用小木板紧紧捺住,用快刀切成细线,线的一头要细一些,以便穿针,再将其用野花染成各种颜色,就可以根据生活的需要,裁剪、缝制各种衣服了。

    (二)赫哲族鱼皮画及其制作

    1.赫哲族鱼皮画

    鱼皮画是赫哲族特有的艺术品,通过对鱼皮的粘贴和镂刻,以独特的形式表现赫哲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的群体意识。鱼皮画图案在保持民族风格的基础之上,吸收汉族图案艺术的精华,并不断创新,反映本民族生产、生活特点,极富民族特色。鱼皮画种类丰富多彩、造型各异,多是表现赫哲族人传统的日常生活和宗教信仰画面。

    2.赫哲族鱼皮画的制作

    制作鱼皮画,首先必须对鱼皮进行加工处理。手工费时大约3天,要经过剥制、晾干去鳞、晾晒鱼皮、捶熟、漂色等许多细致环节。

    鱼皮画分为粘贴和镂刻二种。粘贴画制作相对来说较为容易,先勾勒出初稿,然后选好底衬,再选适当的鱼皮进行剪制。这一步骤特别重要,首先要确定要粘贴的部位,来选则鱼皮的颜色,剪完之后,就可往底纸进行粘贴了,一幅鱼皮画也就完成了。一般说来适于粘生活方面的事物,还有动物、人物等等。

    鱼皮镂刻是先选好鱼皮,一般都是选择比较大的鱼皮,有阴刻和阳刻两种,在鱼皮的反面进行勾画(也可直接剪制)经过剪刻完成。此种方法不适于剪刻过于复杂的图形,因鱼皮质地较硬、较厚,所以每次也只能出一、二张画而已。

    三、赫哲族鱼皮文化传承现状及其所面临的问题

    (一)赫哲族鱼皮文化传承现状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当旧的生产关系不能满足当前的物质文化需要时,社会就会产生变革,新的生产关系就会应运而生。”[6](P.17)由于传统的渔业文化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一旦自然生态环境恶化,渔业文化就会受到冲击而出现问题。近年来,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鱼类资源日益减少,已经无法承载日益增长的捕捞和生活需要。同时,赫哲族的粗放式捕捞方式已导致了渔业资源的破坏,使得再生能力跟不上捕捞量。当原有的生产关系已不能满足赫哲族人当前的生活所需,赫哲族的生产、生活方式由此发生了很大改变,捕鱼业不再是他们唯一的生产生活方式。

    赫哲族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又影响着渔业文化的传承。年轻一代接纳了现代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材料,对传统的捕鱼技术和鱼皮制作工艺越来越陌生,现在,虽然鱼皮皮革的制作工艺并没有失传,但精通的大多为中年人和老年人,随着赫哲族老一辈人的去世,鱼皮皮革的制作工艺就有可能走向消失。

    (二)鱼皮文化传承所面临的问题

    1.大众对鱼皮文化缺乏深度了解

    大约有70%的被调查者表示听说或者知道鱼皮文化,但对于这种古老美丽的赫哲族文化所了解的程度只是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大多数被调查者表示,所了解的途径大多是听家人或朋友提及,也没有购买过鱼皮工艺衍生品的产品。这几年来,对赫哲族鱼皮文化的研究虽然有所增加,但却仅仅局限在学术层面,并未面向大众宣传与推广。它仅仅是研究者们的一项艺术成果,并不是大众所普遍了解接受的民族大众文化。

    2.鱼皮产品的制作成本较高

    鱼皮的制作需要经历木刀去皮、铡碾、推揉等多道工序,这就表明一件鱼皮工艺品的制作时间就会比一般的工艺品复杂许多倍,这样复杂的生产过程将会在延长制作周期的同时,增加制作的成本。据调查,鱼皮产品制作的基本成本在600元上下,而外加其余环节的各项费用是400元左右,所产生的工艺衍生品的总体价格是1 000元上下。而广大消费者普遍认可的进购价格为500元,大众所接受的价格是现在出产的鱼皮工艺衍生品价格的一半,普遍大众不能接受这项传统工艺的高昂价格。

    3.鱼皮产品缺乏实用性和时代性

    鱼皮工艺衍生品基本包括鱼皮画、鱼皮服饰以及鱼皮装饰这三大类。鱼皮工艺衍生品的种类较单调,装饰品占主体,缺少现代因素,缺乏实用性、广泛性、基础性。随着现代物品的日益丰富,再加上购置价格的偏高,使得这项传统的工艺没有很好地被大众所接受,让普通消费者难以购买。据调查,受众群多集中于36-65岁年龄段,这说明鱼皮工艺衍生品的消费者在整体的消费对象中占得比重较小,且接受程度大多在中老年人的层面上,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较小。因此,鱼皮工艺衍生品缺乏广泛的吸引力,消费群体还有待于扩大。

    三、赫哲族鱼皮文化的传承策略

    从这种意义上说,由赫哲人传承至今的鱼皮服饰及其制作技艺是人类记忆的“活化石”,[7]保护与传承鱼皮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从文化生态视角来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从根本上杜绝鱼皮工艺制作技艺的流失

    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将鱼皮文化与经济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文化的发展需要经济的支撑,我们要致力于开发赫哲族传统鱼皮手工制品、服饰、工艺品等多种民间艺术品,有力将文化与经济发展进行更好的结合,从而更好的来保护及传承鱼皮文化。

    2.筹建鱼皮技艺传习所,抢救丢失的传统技艺

    为了充分挖掘鱼皮文化资源,文化部门大力筹建赫哲族文博馆,成立鱼皮技艺传习所。聘请赫哲族鱼皮技艺传承人现场授课,对传统的鱼皮熟制、染色、鱼皮纹饰制作、鱼皮线制作、手工缉缝以及鱼皮图案等赫哲族传统鱼皮制作技艺的关键进行研究、发掘和传习。还可以将鱼皮艺术纳入民族地区中小学,乃至民族大学和综合大学的历史、文化、艺术类的教学之中。从传习到研究,既可充实现有馆藏鱼皮服饰制品,又可分层次地培养人才,鼓励和培养一批文化产业和技艺传承人。

    3.发展鱼皮文化产业,打造鱼皮文化品牌,使古老的传统技艺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鱼皮产品是有着较大的市场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变得越来越重要,并且有广大的利润空间。目前国内生产鱼皮工艺品的企业有5家。2008年销售量大约为200万,2009年大约为400万,到2010年大概有800万。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鱼皮产品是有着广大的市场的,国内对于鱼皮产品的认同度很高,这样的市场需求提供了解决鱼皮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将这种鱼皮文化发展成为一种鱼皮文化的产业,将这种传统文化寄托于市场经济之中,用市场的需求带动鱼皮文化的传承。

    赫哲族是人类历史上穿用鱼皮时间最久远的民族之一,也是把古老的鱼皮制作技艺传承至今的唯一民族。必须把保护与传承鱼皮文化到达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高度,以解决赫哲族的文化遗产所面临的困难,促进赫哲族的发展,保持我国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沈海波.“山海经”考[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

    [2]张建,张中一.山海经图校与破译[M].北京:作家出 版社,2003.

    [3][汉]刘向,[汉]刘歆,程秀波注释.珍藏版家藏四库· 山海经[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1.

    [4]张敏杰.渔家天锦:赫哲族鱼皮文化研究[M].哈尔 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8.

    [5]波·少布主.黑龙江民族历史与文化[M].北京:中央 民族大学出版社,1993.

    [6]段宝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精要[M].北京:中国社会出 版社,2008.

    [7]谭杰.赫哲族渔文化的形成及其传承机制[J].学术交 流,2012,(3).

    [责任编辑:胡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