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董文斌

    内部审计在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免疫系统”的角色,而目前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普遍性问题,本文就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了初步探讨。

    根据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高等职业院校的事业发展面临着持续深化改革的挑战,而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是对学校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审查,旨在完善管理、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实现。而目前高职院校内审工作还普遍存在开展时间较短,业务范围狭窄,人员配置不足等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发现问题,补足短板成为高职院校内审工作开展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进一步提升内审工作质效的必经之路。

    一、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目前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人员配置在工作经验、专业背景和思维格局等方面还存在诸多有待提升之处。首先,大部分高职院校内部审计部门成立时间较短,内审人员多由财务人员转岗,个别院校仍然是审计与财务、纪检、法务等部门合署办公,这导致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往往只着眼于财务收支部分,对于财务收支以外的内容则关注不足;其次高职院校在近几年发展迅速,基建项目及各种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建设也在不断增加,然而内审人员的专业构成方面,缺乏具备工程造价、计算机软件等方面的专业人员;随着高职院校的审计任务不断增多,内部审计人员忙于完成各项规定的审计任务,而缺乏对审计业务的反思提炼,缺少与管理层及其他部门的沟通,难以提高审计格局。

    (二)缺乏权威性

    目前,高职院校内部审计部门由于在学校行政体系中没有得到学校领导层和教职工的足够支持,在工作开展中缺乏权威性。高职院校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上级文件精神对组织机构设置的要求而设立,学校领导层对内审部门的认识还停留在完成规定程序、走过场的层面上,学校经济活动运行的管理仍依赖财务、后勤、基建等具体业务部门,这就导致高职院校内审部门在学校行政管理体系中的作用是形式大于实质,内审工作往往被认为是来“找茬”的,而内审部门出具的审计报告也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而审计整改更是流于形式。由于内审部门的工作通常不与教职工个人发生直接的业务关系,因此绝大部分的教职工也对内部审计与学校的发展关系无法理解。除此之外,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在学校行政体系中和其他行政部门平级,在工作中不可避免的受到各部门利益关系的牵制,而受单位复杂人际关系影响,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往往有所顾忌,难以达到客观、公正的审计要求,大大限制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

    (三)审计范围狭窄

    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的审计范围狭窄,方式方法较为单一,无法很好的与学校发展战略相结合。在审计项目的安排上仍以资金审计为主,对大型实验设备等固定资产采购审计、重大项目绩效审计等鲜有涉及。侧重于事后监督,如工程审计只对已完工项目开展竣工结算审计,而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以及在立项、招标阶段的审计则仍处于探索阶段之中。除了固定资产采购审计、重大项目绩效审计之外,内部控制评价在高职院校内审业务中也很少涉及,因而也无法从学校内控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层面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进而也难以发挥内部审计“防未病”的功能,这些情况的存在导致内部审计无法向学校领导层提供更有价值的审计报告,反之又使学校领导层不断降低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期望。

    (四)对新的政策制度不够熟悉

    近年来,与内部审计相关的新政策、新制度不断出台对高职院校内部審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对新出台的政策、制度不够熟悉,未能很好的贯彻执行上级文件。例如根据审计署2018年颁布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要求,内部审计首先要做好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在本单位有效落实,但高职院校内审部门更多关注学校重大决策的落实情况,缺乏对上级政策落实情况的评估,无法更好推动上级重大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同时随着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全面实施,在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后,新会计制度对各类资产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统一了会计处理原则,新增了折旧和摊销等方面的政策要求,同时引入“坏账准备”概念,新政府会计制度中会计要素“费用”,也侧重反映了在权责发生制模式下导致单位净资产减少的、含有服务潜力或者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的流出,这些变化对学校的合同管理、资产管理等制度流程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内部审计机构不仅未能及时针对新会计制度带来的变化,进一步完善审计制度,在具体审计项目开展过程中审计人往往仍沿用以前的审计方案,导致内部审计项目工作重点不突出,审计效率和质量得不到保障。

    (五)审计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

    高职院校内审部门成立时间较短,受业务规模所限,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对审计质量的有效控制。审计质量包括审计人员、审计工作以及审计结果等方面的质量要素,而这些要素的好坏是衡量审计工作符合审计标准的程度。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既是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活动进行控制的自律行为,也是保证和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的审计质量控制只有紧紧围绕其审计质量各要素进行和开展,才能保证学校审计质量控制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和程序运行的有效性。由于内审部门成立之初对审计工作制度和评价标准不够明确,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容易存在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操性不强、审计证据提取不充分、工作底稿编制不规范、审计结论不深入、责任界定不清晰、督促整改落实不到位等情况。因此审计工作标准和相关制度不明确,审计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让高职院校内部审计质量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二、解决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合理配备审计人员,可适当增加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人员编制,丰富审计人员专业背景,狠抓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工作。随着内审工作开展要求越来越高,应当将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员吸收进审计队伍中,并注重对兼具财务、工程造价、计算机、法律等专业人才的吸纳,对于后续教育方面,要同时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能力培训“两手抓”,并可增加与其他高职院校内审工作交流次数,积极参与上级部门组织的“以审代训”项目,以此来不断增强审计人员事业心,提高理论实操水平。

    (二)改善内审工作机制

    只有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对于学校经济活动运行保障的重要性,才能有效改善内部审计工作机制,从而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首先不应该将内部审计工作作为纪检或财务等部门的附带工作,而是要保障内审工作的独立性,要将内审部门纳入到学校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之下,从而为构建较高层次经济监督工作环境创造条件。只有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实现内部审计人员由单纯意义上的监督者向风险防护者角色的转变。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及时更新内部审计制度和工作流程,并加大内审工作公开透明的力度,如将审计计划和审计成果进行公示,让教职工了解内审工作的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内部审计工作政策性强,困难较多,因此需要校领导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可成立学校内部审计委员会,进一步加强对内审工作的宣传和指导,提升内审工作权威性。

    (三)改进审计方式方法

    高职院校通过改进审计方式方法可以更好的拓展内部审计范围。例如通过构建风险导向和绩效审计相结合的模式,对重点领域和关键业务环节进行风险识别,找出关键控制点,明确审计范围和流程并制定详细审计方案,对学校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提出有效对策来化解风险,从而为学校战略决策、内部控制提供服务;在工程审计领域可以适当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参与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从事后审计前移至全过程审计,全面关注建设工程的动态变化,及时发现工程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更好的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

    (四)加大新制度学习交流力度

    一方面高职院校上级主管部门可对审计新制度、新规定解读等方面持续加大培训力度,为高职院校落实相关审计政策、开展相关审计业务提供支持,在此基础上,建议各高职院校及主管部门可组建线上业务交流群,及时讨论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定期组织线下经验交流会、现场宣讲会等方式向广大高职院校推广内部审计先进经验做法,进一步强化审计相关新制度的执行力度。另一方面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应主动开展对新制度的研究,更新理念和知识储备、提升业务技能,积极探索新时代审计职能、审计内容、审计方式的转变。

    (五)建立審计质量控制体系

    内审部门作为高职院校管理的“免疫系统”,只有建立有效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对内审工作的质量控制,才能促进内审工作快速融入学校的整体发展战略。高职院校可以从五个维度来建立自身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内部审计制度的健全和执行情况、审计计划是否关注组织运营风险及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审计成果贡献度、审计沟通机制、审计队伍建设。通过建立“五维”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定期开展审计工作质量评价工作,减少薄弱环节,从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更好的服务于学校的发展战略。(作者单位: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