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促进小学生英语思维品质发展的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所以英语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小学英语教师也应该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的时候,重视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而教师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认真的分析英语的核心素养,并根据学生实际学习英语的实际情况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英语思维品质。而学生的学习品质得到有效的提升,有助于学生更高质量的学习英语知识,从而有效地提升小学英语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英语;英语思维品质;策略研究

    【作者简介】陈珍珍,福建省晋江市华泰实验小学。

    在小学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让学生的英语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目前的小学英语教学模式很难满足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需要,所以,教师应该积极丰富英语课堂的内容,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并抓住一切机会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而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课堂上,许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提升小学生英语思维品质的重要意义,以至于一直无法有效地提升小学英语课堂的效率。基于此,本文将对核心素养下促进小学生英语思维品质发展的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重视在英语课堂上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师想要在小学英语教学课堂上激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就应该巧妙的情景教学模式引入到实际的英语教学课堂上。生动形象的情景教学模式不但会大大地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而且能够有效地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实际的小学英语教学课堂上,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没有多大的兴趣,所以,教师在创建情景的时候应该将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到情景教学中,等到学生兴趣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从教学情景中寻找并学习英语知识,这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对教学情景的英语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让学生的英语思维得到有效的發散。此外,由于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思维方式并不一样,所以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采取分步的方法将英语知识呈现在教学情景中。

    二、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能力

    教师想要在小学的英语教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小学阶段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是形象思维为主,而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形象思维也会逐渐向逻辑思维转化。所以英语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课堂的时候,要注意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针对性制定思维教育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的了解学生思维所处的具体阶段,如果学生的思维处于逻辑思维萌发的初期,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就要重视使用视觉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这个阶段学生通过视觉接受地信息在经过大脑处理之后,会成为学生逻辑思维的印记,这对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教师在带着学生学习三年级下册的英语教材中的《Module2 Unit 1 Theyre monkeys》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会“Theyre...”的英语句式,并让学生熟练的认识动物园里各种各样的动物。这时,教师就可以将视觉教学模式引入到教学课堂上,将课文中不同的动物印在图片上,借助多媒体将图片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这会大大的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对学生有效的理顺动物图片和英语句式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的英语思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这不但对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而且对学生运用多元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这种思维的时候要注意抓住一切机会,开拓学生的视野、发散学生的思维,这有助于学生从传统的思维模式中跳脱出来拥有更丰富的想象力。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需要教师将问题导入的教学模式设计到英语教学课堂中,并给学生留出足够地对问题思考的时间。例如,教师在带着学生学习三年级下册的英语教材中的《Module3 Unit 1 I like football》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设计英语教学内容的时候设计一些问题导入这节课的学习,而学生也会根据教师的问题产生自己的思考,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以此来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想要在核心素养下有效的培养小学生的英语思维品质,就需要不断地对传统英语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不但要积极地在英语课堂上创建情景教学模式激活学生的英语思维,而且要深入地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设计出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内容,并且要重视开拓学生的眼界,让学生从传统的思维模式中跳脱出来,以此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晓萍.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效运用绘本教学的途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9(34):102-103.

    [2]周红娟.小学英语课堂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 2019(35):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