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清朝入关前统治者对汉人态度的转变

    马仁姣

    摘要:清朝入关前主要是指后金时期,这一段时期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为首的后金统治集团为了巩固统治,努力协调同汉民族的关系,针对汉族制订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这些政策对于满族入关,定鼎中原起到了奠定作用。

    关键词:后金;汉人;满汉融合;民族政策

    清王朝是我国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也是中国历史上众多封建君主专制王朝中的最后一个。其建立者满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先秦时期称肃慎,东汉时改称挹娄,北魏时期为勿吉,隋唐时期为靺鞨,宋明时期为女真。1616年,出生在建州女真的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同年正月,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老城)即位,建元天命,国号后金。满族作为一个“马背上夺天下”的游牧民族,政权建立之初,最首要的问题是处理好与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汉族的关系。在对待汉民族的态度上,努尔哈赤是排汉政策,而皇太极由于受儒家文化及客观环境的影响,采取的是恩养政策。

    一、 努尔哈赤时期的“排汉”政策

    努尔哈赤出身于部落酋长家庭,较早与明朝接触,他早年“忠于大明,心如磐石”,受到明政府的赏识,先后7次入觐明朝,受汉文化影响颇深。精通汉族历史文化,深谙兵法之道,并写成兵书颁布。后金政权建立后,努尔哈赤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集中更多的社会资源,改变与对手之间的力量对比,对归降的汉官加以笼络和利用,给以房屋、庄田、奴仆。努尔哈赤处踞辽沈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采取一些安抚汉民的政策,如颁布了“计丁授田”令,实行“按丁编庄”等经济政策。这些政策对于稳定汉民情绪发挥了积极作用。那些沦为包衣的汉民,必须耕种田地,采参打猎,牧马从佂,侍奉家主,后来这些包衣汉民逐渐沦为后金农奴制封建托克索的农奴。

    但是由于他对于汉民的猜疑,使他在统治的晚期对汉民实行带有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政策。1618年努尔哈赤攻取抚顺时将所得“人畜三十万散给众军”[2]将其“分赐满人为奴隶,壮丁十三名为一庄,按满官阶级分与”,[2]第二年六月,攻陷开原,“屠杀人民亡虑六、七万口,子女财帛之抢来着,连络五、六日”。[2]1625年十月努尔哈赤还下令屠杀汉族知识分子,史载“太祖令察出明绅衿尽行处死,谓种种可恶皆在此辈,遂悉诛之”。[3]

    努尔哈赤多次强迫汉人迁徙以防止汉民反抗。“明天启元年,后金天命六年他下令将宽甸、镇江、叆河、汤山、镇东、镇西和新城等地的汉民迁往萨尔浒”,[4]后来又把广宁等九卫汉民迁往辽东,锦州二卫迁往辽阳。汉民不愿迁徙,努尔哈赤就派军镇压,仅大贝勒代善在义州就杀死三千人。对汉人的强迫迁徙,不仅使其流离失所,妻离子散,而且也造成了赤地千里的悲惨景象。为了安插大量进入辽东地区的女真人,努尔哈赤下令女真人和汉人合村生活。所以不少女真人以胜利者的姿态,对汉人倍加欺辱,如强占汉人的田地和财物,殴打汉人,侮辱汉人的妻女等,屡有发生,极大的干扰了汉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严重激化了两族之间的矛盾。

    努尔哈赤错误地认为采取这些措施就能使辽沈地区的汉人俯首帖耳。反而大大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辽沈地区反抗后金统治的斗争此起彼伏,据《满文老档》不完全记载,从1621-1626五年期间较大的起义多达数十次,涉及地区有辽阳、海州、鞍山、耀州、盖州、复州、新城、镇江、清河和抚顺等地,基本上遍及了后金的全部辖区。

    努尔哈赤时期强制满汉杂居共处,充满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他实施的屠戮汉民、余沦为奴的政策,延缓了满族社会的封建化进程,而且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但在客观上起到满汉民族之间互相渗透、互相了解的作用。特别是语言的沟通,生产技术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共同发展。

    二、 皇太极时期的“恩养”政策

    1626年宁远之役失利,努尔哈赤痈病突发,治疗无效,八月卒于距沈阳四十里的叆鸡堡,时年六十八岁。努尔哈赤驾崩后,皇太极继承汗位,改元天聪。

    此时,后金政权面临严重的社会问题,阶级矛盾激化,民族矛盾激化,这种严酷现状大多数是由于努尔哈赤晚年的一些不当政策造成的,首当其冲的便是满汉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主要是由于先汗推行的“排汉”“甄别”政策。在这种情况下,皇太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安抚民众,缓解社会矛盾,以此稳定统治秩序。

    首先,皇太极安抚汉民。努尔哈赤晚年大批屠杀汉民,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激化了满汉间的民族矛盾,有些汉民虽然未被屠杀,但是经常受到满族官吏的不公正对待。辽东地区民族矛盾极其尖锐,汉人包括汉官不堪承受后金的战争屠杀和野蛮地掠夺政策,大量逃亡或揭竿而起,使辽东地区长期处于动乱之中。而且内部不安稳的情况下外部则是“四邻逼处,素皆不协”,[5]基于此,皇太极“洞悉民隐”,对待汉人改用怀柔政策,把大部分的农奴解放出来,提高其社会地位。对汉人采取缓和态度。

    其次,任用汉族降官降将,并优待汉官。以高官厚禄争取汉族官吏。在《清太宗实录》中所记载:天聪五年,他收降明大凌河各级将吏150多员,一次性赏赐奴仆总计达1 500多人,牛300多头,还有大量的装屯和土地。可见这些降金汉官已经转变为按职分受人、畜、庄园、宅田的农奴主,与其他“满洲”官将过着同样的生活。

    再次,皇太极从小学习汉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和汉族封建制定的影响。他即位后不断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充实到上层统治机关,极力提倡学习汉族的思想文化,并对国家机构进行改革,1629年设文馆,最初主要负责的是满人,后来逐渐增加了汉人,其中就有在己巳之役设计离间杀袁崇焕的高鸿中和鲍承先。所以文馆的设立,使汉人参与到后金的政治中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七月,皇太极根据大臣建议,仿眀制改革后金官制,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统一管理全国的民政、军事、刑狱事宜。六部的设立加强了后金的中央集权,使后金有了全国统一的行政机构,提高了工作效率,从根本上改变了八旗各自为政的局面。六部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给予蒙古与汉官相当高的地位,这是后金向联合蒙古和汉族地主阶级迈出的重大一步,也是后金在组织形式上全面封建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设立督察院,约束王公贵族,负责监察官员。

    并且听从汉官宁完我“参汉酌金”的建议,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1629年他决定考录儒生时说:“朕思自古及今,具文武并用,以武威克敌,以文教治世。朕今欲兴文教,考取生员,诸贝勒府以下及满汉蒙古家所有生员,具令赴考,家主不许阻挠,中者则以丁偿之。”[6]1641年七月又在大臣的建议下满洲二人,蒙古一人,汉人四人为举人,其余生员若干人,各有赏赐。这样的考试还有很多不必一一列举,通过这些考试,使原本散处于辽东地区的知识分子大多被吸收到后金政权中,为入关后提供了大批文职骨干。

    皇太极以联姻方式笼络汉官,不仅表明后金最高统治者对他们的倚重,更是为了使他们竭诚的为后金政权效忠。这一方式不仅有效的安抚了汉民,而且强化了后金政权对明朝降官降将的利益趋同。

    第四,建立汉军八旗。1621年皇太极在建立蒙八旗的同时,也着手建立汉军八旗。1633年八月他提升汉人石廷柱为总兵,授汉军固山额真,[7]命八旗满洲各户有汉人10丁者,授绵甲一付,共得1 580户,正式另编汉军为一旗。1637年攻取皮岛后,将汉军一旗分为两旗,称左右旗。右旗由马光远任固山额真,左旗的固山额真仍由石廷柱担任。1639年又将汉两旗分为四旗。1642年松锦之战缴获大量的明军火器,七月份汉军四旗为八旗,以祖泽润、吴守进、刘之源、金砺、石廷柱、佟图赖、巴颜、李国翰八人为固山额真。名称、旗色、官员设置与满八旗相同。满八旗善于野战不善于攻城,汉八旗夺明军火器而攻明军,大大提高了八旗军的战斗力。建立和完善八旗制度这种一整套完整的军事组织和政权的统治机构,它把分散的战斗力整合到一起,保证了统一战争的胜利。

    皇太极时期,满汉民族之间互相沟通、互相融合的进程加快,长期的杂居共处,解除了民族间的隔阂心里,尤其是皇太极强调“满汉一体”,有利于密切满汉间的民族关系,有利于后金政权的巩固。

    但是皇太极在吸收汉族先进文化的同时,极力强调满族的民族意识。在文化政策上,一方面强调吸收汉文化,另一方面竭力保存满族习俗,如在语言和服饰方面,规定汉民必须学习满语。在对待汉民和汉官上也体现了两重性,皇太极表面上优待汉人,也只是对汉官的一时利用,对那些平民,则竭力压制,以免其势力膨胀。

    三、后记

    后金政权包括清朝建立初期,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处于弱小的一方,需要采取正确的政策和策略,以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扩大政治权力基础,从而改变与政治对手之间的力量对比,在政治角逐中争取主动权,即运用政治智慧实行“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的原则。

    努尔哈赤时期的汉族政策经历了从恩养汉民,以抚为主,到排汉、甄别汉民,以剿为主的变化。在其统治的后期,后金政权有关汉族政策出现了明显的失误,因此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皇太极继位后,面对尖锐的满汉矛盾和冲突,开始调整后金的汉族政策。他通过安抚汉民,任用、牢笼汉族的降官降将,使一部分汉民先恢复自由,解除他们的奴仆地位,并且禁止屠杀汉民,给他们以相对公平的待遇,使尖锐的满汉民族矛盾得以缓和。皇太极采取的这一系列政治措施,使汗权得以加强,建立起一个权力集中的强有力的政权机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制定了一系列争取、利用汉官的政策,通过封受官职、联姻婚娶、赐给财物等方式,竭力拉拢利用汉官,巩固了后金政权的社会权力基础,促进了后金的发展,为清朝入关、定鼎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对于编入八旗的汉民和沦为包衣的汉民,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采取了强制其满化的政策,强迫他们放弃汉族旧习,令他们学满语、必须剃发等等。并且皇太极在入关前就在其统治范围内将汉官官名、城邑一律改为满名。

    清朝入关前,这种对待汉人政策的形成及其变化,即是客观环境的催生,又有统治者主观意志的影响。但总体上说,后金政权对汉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满汉民族矛盾,巩固了后金政权的统治。

    参考文献:

    [1]钱穆.国史大纲[M].商务印书馆,1996.

    [2]栅中日录[M].

    [3]清太宗实录(卷五)[M].

    [4]满文老档·太祖(卷二十九)[M].

    [5]清太宗实录(卷九)[M].

    [6]郑天挺.清史[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

    [7]王氏.东华录[M].

    [责任编辑:胡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