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吕洁

    文言文中不仅包含着朗读断句、词意翻译、古文鉴赏等语言知识,还承载着璀璨的民族文化、厚重的民族情感和丰富的民族智慧,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与认真品评。然而,传统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高密度和高强度的知识“输出”来“填充”学生的头脑,使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不是通过高效率的引导和高质量的启发来“浸润”学生的思想,使学生主动的体验知识、体会意境、体悟情感。那么,高中语文教师要如何改变教学现状,实现文言文教学的创新与发展呢?在教学中引入“支架式”教学方法,本着“由浅入深、由简入难”的原则,为学生搭建一个又一个的“支架”,使学生在攀爬“支架”的过程中顺利跨越“最近发展区”,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的“飞跃”,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基于此,本文针对“支架式”教学方法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途径与策略展开研究与探索。

    一、搭建问题支架,引发主动思考

    如果把高中文言文教学比作一栋大楼,那么传统教学就是让学生“坐电梯”,只求结果,不求过程;而“支架式”教学就是让学生“爬楼梯”,让学生一个台阶一个台阶、一个楼层一个楼层地向上攀爬。而引导学生向上攀爬的“指示牌”,就是教师精心设计、合理规划的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教师通过提问,为学生搭建“支架”,使学生经历由“未知”到“已知”、由“浅知”到“深知”、由“分知”到“总知”的过程,从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爬楼”过程。

    例如,《项脊轩志》这篇文章文风质朴、情感真挚、特色鲜明,堪称文言文中的一股“清流”。然而,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这股“清流”呢?搭建问题支架,引导学生展开层层思考,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归氏散文的写作风格和文风特点,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归有光的其他文章,要求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并提出以下问题:1.请同学们说一说,《项脊轩志》这篇文章有哪些细节描写?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体现了这篇文章怎样的特色?2.《项脊轩志》与《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其他归氏作品相比,在语言、选材、情感等方面有哪些共同之处?体现了归氏作品的哪些风格和特点?3.归氏散文的品读,对我们的文言文阅读与写作有哪些启发?教师的这三个问题,按照“由此及彼”“由特殊到一般”“由客观分析到主观感悟”的顺序,使学生由《项脊轩志》这篇课内文章的品鉴与揣摩,体会到归散文的整体风格,再由归氏散文的写作风格,提炼出个人的学习感悟,是一个认知层次不断提升的过程,是在“支架”指引下知识、能力和情感同时向上“攀爬”的过程。

    二、搭建情境支架,升华情感体悟

    “支架式”教学理论指导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情境”,是一种“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一个“区间”,帮助学生发现并跨越“能”与“不能”之间的中间地带,进入一个又一个“最近发展区”;更是一种“媒介”,帮助学生建立未知与已知、抽象与直观、文本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实现知识的体验和情感的升华。因此,教师应该善于搭建情境支架,使文言文教学达到更高的境界、取得更好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兰亭集序》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搭建情境支架:首先,搭建实物情境支架。教师向学生展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仿迹,让学生“观字识人”,通过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揣度王羲之的性格与情怀;其次,搭建故事情境支架。教师给学生讲述《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以及这个作品的历史传承。通过讲述创作背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文中的“乐”与“悲”,通过讲述《兰亭集序》的历史传承,使学生对于这部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是怎样的作品,让唐太宗如获至宝,甚至死后都要用其陪葬;最后,搭建生活情境支架。在初步扫清文章中的知识性障碍,基本理解文章大意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配乐诵读和个人深情朗读,在此基础上,尝试还原“羲之醉书”的场景,通过情景剧表演,集体“穿越”到王羲之创作《兰亭集序》的“情”与“景”当中,体会王羲之创作时的“乐”“悲”“痛”三种感情。教师通过搭建情境支架,逐渐引导学生由对“物”的兴趣升华到对“文”的兴趣,由对“境”的感悟升华到对“情”的感悟。

    三、搭建任务支架,促进合作探究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搭建任务支架,能够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提供平台与载体,使学生在任务的引导与督促下,实现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情感的熏陶,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当然,为了更好的发挥任务支架的作用,教师在搭建任务支架的时候,应该秉持以下原则:首先,趣味性原则。富有趣味的任务,能够使学生的热情更高涨、思维更活跃;其次,启发性原则。能够最大限度引发学生讨论与思考的任务,才是合格的任务;最后,挑战性原则。略高于学生现有水平,接近学生“可能”发展水平的任务,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时候,教师可以布置以下任务:首先,小组讨论。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廉颇和蔺相如的人物性格,并总结“和”的意义和内涵;其次,剧本创作。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将相和”为题目,进行文言文剧本创作与表演,实现读写结合;最后,思维导图。教师要求学生以“知识总结”“学习经验”“情感体悟”为“主线”,绘制思维导图。教师以这三个任务为“支架”,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总结与应用,能力得以锻炼与培养,情感得以升华与凝聚。

    总之,文言文中蕴含著丰富的知识教学、能力教学和情感教学元素,只有教师善于挖掘和利用,才能充分发挥文言文的教学价值和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支架式”教学方法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与新策略,我们应该善于应用问题、情境、任务等各种“支架”,为语文教学铺就创新的道路,为学生成长搭建进步的台阶。

    [作者通联: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