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特色国家公园建设路径探索

    彭炜炜

    

    

    

    [摘要]国家公园是国家文明和民族文化的代表,是国民价值观的空间物质化体现,中国特色国家公园的核心价值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立足中国国情,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探索中国特色国家公园的建设发展,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中国城镇化目标相契合,分类型,分阶段,分地区的建设管理中国特色国家公园。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中国特色国家公园;阶段发展;管理体制

    文章编号:2095-4085(2019)03-0175-03

    1中国特色国家公园建设综述

    自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至今,我国已建设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等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预计将于2020年,基本完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整合设立一批国家公园,基本建立分级统一的管理体制,形成国家层面的国家公园总体布局。国家公园体制的提出,旨在“加强对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利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文化遗产原真性,完整性”。“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国家公园建设试点至今,大部分国家公园的边界划定没有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和完整性分析。国家公园多以保护某类重要要素为主,而非完整性的保护。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面对我国人多地少,乡村原住民与自然共生的情况,问题转化为如何有效的划定国家公园的保护范围,改善孤岛化破碎化的自然保护地现状,形成合理完整的保护地空間网络。国家公园的保护范围是否包括保地自然特征地理范围内的乡镇聚落,国家公园内的原生乡镇聚落与原住民又应如何发展。

    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转型

    党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提升城镇化的质量,转型发展高质量以人为本的城镇。“十九大”后,新型城镇化引领了城乡规划的转型,对城乡尤其是小城镇,乡村聚落的发展提出了的新的要求。主要表现为:第一,从城镇化严重滞后转向符合中国实际的新型城镇化,从土地城镇化转向为人性化城镇化。第二,在新时代背景下新型城镇化重点是人的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城镇化,社会治理与制度创新,空间治理与空间规划。第三,新型城镇化从过去的“去乡村化”,发展为“记得住乡愁”,加强对整体文化生态的保护,传承历史文脉和地方文化基因。新型城镇化所构建的中国的乡镇聚落发展图景,是人文与自然相契合,文化与生态共传承,延续历史文脉,传递中国智慧的新家园。第四,就地,就近城镇化。

    3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价值与内涵

    最早“国家公园”的概念由美国艺术家乔治·卡特林于1832年提出,旨在保护在美国西部开发中受到威胁的印第安文明和野生动植物。1872年,第一个国家公园在美国黄石设立,至今,全世界共建立了5576个国家公园[1],约560万km2。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国家公园定义为“大面积的自然或接近自然的区域,用以保护大尺度的生态过程,以及相关的物种和生态系统特性”。“是一个明确界定的地理空间,通过法律或其他有效方式获得认可,得到承诺和进行管理,以实现对自然及其所拥有的生态服务系统和文化价值的长期保护”。“典型特征是面积很大并且保护功能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拥有国家象征意义和民族自豪感的生物和环境特征或者自然美景和文化特征“。“提供了环境和文化兼容的精神享受,科研,教育,娱乐和参观的机会”。国家公园,不同于单纯的自然保护地,是各个国家“独特的”,不可重复的,具有“国家象征意义”和“民族自豪感”的大面积地理空间。

    各个国家对国家公园的定义有所不同,设立国家公园的目的一致。一方面,用国家公园体现“独特的”突出的国家普遍价值,“国家象征意义”,表达“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国家公园作为自然资源的代际补偿,体现自然价值,改善环境质量。建设我国特色的国家公园,体现“民族自豪感”,兼顾代际补偿,不仅仅需要“关注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原真性保护”[2],更需要展示“国家象征意义”,提升民族文化的自信,塑造展现中国国家文明及民族文化,中华智慧的物质化空间实体。

    中国作为连续数千年的文明大国,悠久的农耕历史展示出人与自然的相互交融,从早期的昆仑求仙,到山水诗,山水画到隐逸思想,到咫尺园林,无一不展现出中国人崇尚自然,以自然为美,寄情于自然的价值观。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在自然价值观下如何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与自然共生的文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中华民族的特点,是中华文明的本质,是中国真正“独特的”所在。中国特色国家公园,无论是自然特征为主的自然生态型,或是文化特征为主的文化遗产型,应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从自然的角度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代际补偿,从文化的角度展示中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体现中国独特的核心价值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

    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特色国家公园建设阶段[3-11]

    现阶段面对中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的现状,城镇化的进程以及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公园的关键。至2018年底,我国城镇化率达59.58%,城镇人口8.31亿,非城镇人口5.64亿[3],2017年末建设用地为39.59万km2,耕地面积[413.49万km2。巨量的人口分布在广袤的土地上,以就地,就近城镇化方式自下而上的推动发展新型城镇化,形成中心城区—中心镇—中心社区一般社区组合成的多层级城镇化空间体系。与此同时,建设发展中国特色国家公园,探索城镇化各时期适宜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形成不同阶段的中国特色国家公园管理办法与经营办法。

    美国从1872年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成立至今,已有140多年历史。纵向对比美国国家公园发展历程与美国城市城镇化发展阶段,如表1所示。纵观美国国家公园发展历程,美国国家公园发展与美国城镇化水平,美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

    1872—1915年美国国家公园发展的第一阶段即发展初期,在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之后,工业化的资本主义获得了胜利,工业化快速发展,引发1870年二次工业革命,大量人口由农庄向城市聚集,旧的社会阶层被彻底打破,新的社会秩序开始建立。1872年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的建立,是工业化资本主义所倡导下新美国平等,自由的象征,是美国工业社会建立新秩序的象征。1916一1963年,美国国家公园发展的第二阶段。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人口快速聚集,1920一1960年,城镇化率从50%提高到70%。大量人口聚集于东岸,西岸以及五大湖区,其余广袤的土地成为荒野,成为野生动植物的乐园。经过近五十年的工业发展与污染,社会各界开始关注自然保护,达成了保护自然生态的共识。1916年,美国内政部国家公园局建立,制定了以景观维护和适度旅游开发的基础政策。1933,原属国防部,林业部的国家公园和纪念地划归国家公园局,扩大了国家公园的管理范围。1935年通过《历史地段法》,1936年通过《公园、景致和休闲地法》,加强了对历史文化和休闲地的管理力度。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特许经营法》,在国家公园系统内开展特许经营制度,以此为象征,美国国家公园发展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