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广播发展报告

    刘浩三

    【摘要】近些年来,国内各地的新闻广播频率当之无愧地成为广播业改革创新的排头兵。面对新媒体与交通广播的内外夹击,新闻广播以改革、创新坚守新闻舆论主阵地,以品牌制胜、平台做强,以贴近民生介入受众生活甚至直接为受众服务,成为受众更需要、更受益、更欢迎的主流媒体。并且,移动互联和大数据浪潮必将促进新闻广播出现颠覆式的创新。

    【关键词】新闻广播 平台战略 品牌化 本地化 收听市场

    【中图分类号】G222【文献标识码】A

    全媒体时代,媒介竞争日益激烈,新旧媒体混战声一片,各路人马奇招频出,不断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作为已有百年历史的老牌媒介的广播,在经过了与电视媒介竞争大战之后,继而又与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展开了更为激烈的缠斗,并把广播触角向新媒介延伸,在多媒体融合中,成为新旧媒体融合的样板,呈现出一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喜人景象。赛立信媒介研究调查显示,2013年广播接触率为59.5%,与前几年大致持平。作为传统媒体之一,广播正在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从目前来看,也并没有像报纸等平面媒体那样受到巨大冲击,虽增长幅度放缓,但仍呈现出稳步发展之势,而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广播收听市场正在由居家收听逐步向移动收听转变。

    新闻竞争历来是媒体间竞争的重头,进入新世纪的十多年来,新闻广播频率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广播业改革创新的突破口。2004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综合频率改版,以“中国之声”呼号全新登场,提出了“中国广播界国家旗舰和中国新闻广播第一品牌”的理念。频率的新闻性、贴近性、权威性、可听性等核心指标取得长足进步,品位和影响力大幅提升。2007年底,实现了24小时滚动播出,成为国内首个全天候播出的广播新闻频率。现在,虽然各地各家电台都是交通、娱乐(音乐或文艺)、经济、农村、都市等多个专业频率并举,但新闻频率仍然是其主打的广播频率。2013年,各家新闻广播频率依旧是浓妆列阵,色彩纷呈。

    一、新闻频率仍占广播市场龙头地位

    随着汽车市场的迅速发展及国内移动人群数量不断加大,国内交通频率广播市场激增,交通广播已经占据了广播市场重要的份额。以浙江广播电视集团的广播为例,交通频率广播在投入和产出份额中,已经全面超越了新闻广播频率。浙江新闻综合频率——浙江之声现有人员为180人左右,2013年创收为1亿元人民币;而浙江交通频率现有人员达230多人,去年创收2亿元人民币。

    交通广播频率的迅猛发展,无疑给新闻广播频率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甚至在一些地区,新闻、交通、音乐三套广播已经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然而,媒体的天然属性就是传递信息,公众对信息的需求是新闻广播频率发展的最大优势,信息时代的海量信息消费,使得新闻广播频率不可能被弱化。例如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2013年1月到8月杭州收听市场调查,浙江之声的收听率为0.93%、市场份额为11.9%,仍居杭州广播收听市场首位,并且已经连续4年收听率、市场份额排名杭州第一、浙江省第一。在河北人民广播电台的整体节目构架中,其新闻资讯类节目就占了三分之一强。山东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频率的收听率和影响力多年来一直处于山东广播龙头的位置,拥有忠实的听众群,无论是收听率还是市场占有率一直稳居广播各频率之首。

    据赛立信媒介研究有限公司的统计,2013年全国各类广播的市场份额,新闻类为30.3%,音乐类为23.4%,交通类为32.6%。可以看出,交通类虽已超过新闻类广播,但幅度并不大,新闻、交通广播频率仍是广播市场的大头,成为各家电台的骨干支撑。

    二、新闻广播品牌主打、本地化色彩浓厚

    新闻广播作为传统广播媒体的主打频率,彰显的是一家电台的办台水平、品牌形象和社会责任感,广播电台不可能不强化和发展新闻广播。事实是,目前国内几乎所有电台的新闻广播也正是打出“以责任赢信任”“办有思想的广播”的旗幡,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确立自己的信誉度。有观点认为,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信息的源头之争由于自媒体等的发展已经不再是广播媒体的优势,广播媒体的优势转而在信息的即时解读和引导话语权方面。中央电台中国之声积极引进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和其他媒体资深评论员,建立了强大的专家资源库和资深评论员队伍,节目中新闻解读和点评贯穿了全天24小时。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的湖北新闻综合广播着力打造以“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落点、第一解读”为传播理念的新闻节目体系;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的福建新闻广播专门开设了新闻评论节目《名人一言堂》,力邀诸多新闻名嘴就即时新闻为听众挖掘新闻的内涵……可以说,近一两年,广播充分挖掘和发挥了新闻解读和引领话语权这一广播优势,各家新闻频率在资讯即时化的同时,大做新闻解读的文章,力求以观点取胜。

    在这方面,创立品牌栏目特别是开设新闻谈话类节目,成为各家新闻广播频率的杀手锏。《方雨大搜索》是浙江之声在浙江省知名度很高的广播新闻脱口秀节目,每周一至周五的早8点到9点,主持人方雨网聚天下事,将热点内容与多方观点汇聚一“炉”,及时评说。浙江大学教授袁亚春认为:“方雨的节目上能观风云,下能接地气;从纷繁信息中提炼焦点话题,在轻松点评中深化新闻内涵;既能分享信息,又能传递快乐。”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的节目去年进行了改版,特别是其《早安南京》节目突出了新闻的刷新率,保持随时更新,真正做到了新闻与事件同步。一些突发事件如去年初的大雪、雅安芦山地震等,都做到了反应迅速,并将品牌评论专栏《马青时间》合理融入,由评论员马青分时段对新闻进行梳理和点评,将大容量资讯和观点进行有机结合。《新闻夜总汇》节目是河北保定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的一档综合性新闻述评类直播节目。节目立足保定视角,注重新闻时效性和听众参与度,以微博、微信、QQ群为依托建立了社会通讯员队伍,倡导听众以照片、录音、文字等形式关注、收集身边的新闻,主持人对新闻进行真实性核实,并归纳集萃、现场还原、分析解读,通过独具视角的新闻选材、幽默睿智的述评解读、听众互动的精彩观点,为当地听众打造一份极具分量且颇具亲和力的“新闻宵夜”。

    品牌主打,让各家电台的新闻广播频率这些年长盛不衰,也涌现出一大批叫响当地及业界的品牌节目和主持人。

    梳理各家广播的品牌节目,凸显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本地化色彩更加浓厚。赛立信媒介研究有限公司提供的数据也显示,地方电台的广播由于本地化色彩浓郁,节目与资讯更接地气,更利于与听众互动,在各自的覆盖范围内更具优势。如,2013年全国2000多个市县级电台的广播频率在全国收听市场占比继续扩大,拥有58.4%的份额,比2012年上升了2.8个百分点。在国内大多数省会城市基本上都存在“本地化”的省级电台和省会城市电台市场竞争,在哈尔滨、长沙、昆明、济南等一些地方,具有浓厚“本地化”特色的当地省、市电台牢牢地把控着当地收听市场。例如,广东佛山电台的《顺德公弹世界》就是一个地方色彩浓烈的广播节目,“弹”在当地有调侃、戏说的意思,节目用顺德话评说天下,深得当地听众喜爱。浙江之声《维维说房》直接针对本地听众,为本地听众提供当地房地产行业信息,为他们买卖房产支招;浙江湖州电台新闻广播的《吃喝玩乐GO》节目囊括了湖州当地的美食、搜街、购物、娱乐、新奇资讯等各种信息,由主持人以快乐时尚的主持风格为串场,努力打造具有湖州本土气息的娱乐轻松型服务类节目。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推出“2013北京榜样”大型人物评选活动,征集了近百个人物故事,层层选拔评出10位“北京榜样”和10位“北京榜样提名人物”,引领当地社会主流生活,倡导社会正能量。

    三、新闻内容更加重民生、接地气

    速度和深度是广播新闻的生命线。时下,做“有速度、有温度、有深度、有锐度”的新闻成为各家新闻广播的共同追求。在全媒体的大时代,作为主流媒体的广播不仅放下架子走进新媒体,更注重保持主流媒体的公信力,不流于网络海量信息的嘈杂、混乱,坚持新闻的求证和信息的梳理。如中央电台中国之声不仅在《新闻纵横》中“追问新闻”,更是开设了《央广求证》栏目,加强了对新媒体上热点传言的收集和反馈,对海外传媒传言的求证力度,对虚假信息及时澄清,以科学理性、严肃求真的态度,促进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

    “走转改”活动开创了传播界新闻报道求新务实的新风,并形成了长效机制。近一年来,各家新闻广播的报道方向纷纷直面社会,节目内容重民生、接地气,也为广播赢得了更多的听众。中央电台中国之声记者深入基层,2013年推出了主题报道《听见中国——我的中国梦》,其《倾听北京》《倾听天津》《倾听新疆》《倾听内蒙古》等系列报道,使“倾听”系列成为具有国家电台特色的“走转改”品牌。《与人民心心相映》《最美基层干部》《以先锋模范为镜》等专栏持续深入地宣传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当前经济怎么看、怎么办?》等专栏抓热点、碰难点,话筒直指经济发展难题,报道转型发展成效,寻找转型发展样本,为经济转型升级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要求记者要到真实的生活中去,不仅用双脚走,更要做到思想和心灵的融入,沉在基层,汲取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及节能环保主题宣传、春运报道、供暖报道、北京地铁建设等一系列有关民生问题的新闻报道,构成了北京新闻广播2013年传播的主线。

    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的《豫广新闻》2013年再次扩容改版,加大了生活服务类信息容量,力求让新闻更新鲜、资讯更丰富、服务更贴心。“轻松听新闻,谐趣说天下”成为河南新闻广播追求的目标,他们的《直播河南》节目更是以“碎片化”方式传递信息、表述观点,突出观点新闻、民生导向,以质朴、风趣、真挚的语言带给受众听觉上的享受。

    各家电台的新闻广播普遍开设有《阳光行动》《行风热线》类栏目,如浙江之声的《阳光行动》节目,联合浙江省纪委、监察厅、纠风办等多家政府资源,以舆论监督、行业纠风为特色,构建百姓和政府的连心桥,到2013年9月,《阳光行动·厅长在线》直接接听群众反映各类问题一万多个,在《阳光行动·独立调查》介入下,相关部门清退违规收费上千万元,查处相关责任人86人。河南新闻广播的《海天说法》在为听众普法维权提供法律帮助的同时,节目还加强与公检法司、法制办、综治委等各职能部门的合作,努力做到宣传法治、反映民意。

    广播重民生,服务受众成为广播的一个王牌。广播要成为服务型媒体的理念越来越得到认可,广播直接介入百姓生活,为听众服务成为一大趋势。

    四、新闻广播的平台战略趋势

    “一种新媒介通常不会置换或替代另一种媒介,而是增加其运行的复杂性。”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的这一重要观点,用在今天的广播媒体身上再恰当不过了。新媒体的涌现让广播等传统媒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新媒体更给广播带来了新的机遇。现代收听工具的多样化,特别是汽车、手机和网络的普及,为中青年听众收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广播的伴随性特点也令越来越多的中青年成为广播的忠实听众。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不但没有降低年轻听众对广播的接触率,反而使广播在这一群体中的影响力有所提升。数据调查显示,2013年45岁以下的广播听众较2012年增加了1.9个百分点,占比近70%。整体广播听众年轻化趋势明显。特别是35岁以下中青年听众2013年较2012年增加了1.5个百分点,占比达到44.3%。而且,2013年广播听众的收入结构也继续呈现上行特点,个人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听众群由2012年的超过60%下降到不足50%;个人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听众则较上年增加了近2个百分点,占比达21.8%;特别是个人月收入上万元的听众数量已经翻番。广播正在摆脱只是弱势群体使用的惯性思维,广播正“步步为营”地在向强势人群渗透。

    现在,车载收听、手机、移动多媒体、网络广播已经渐成广播收听的主流,特别是2013年,各种App像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受众接触媒体终端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受众不再将大块的固定时间分配给某个固定的媒体,而是广泛在广播、电视、报纸、电脑、手机等多种媒介终端上浏览。各家电台新闻广播频率也不断地探索,力求借助各种平台扩大自身的影响力,特别是在新媒体上寻找更多的落脚点。

    中央电台中国之声将2013年确立为“新媒体年”,比以往更加重视和加强对新媒体的投入,注重新媒体产品的应用和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深度介入。为此,他们改变了原来网络传播“二次传播”的理念,改为传统广播传播与网络传播并重的“多元传播”,使新媒体成为传统媒体新的增长点。目前,中国之声官方微博粉丝量和影响力都稳居电台类媒体微博第一名,影响力位居中央媒体官方微博第三位,仅次于央视和人民日报。中国之声官方微信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新媒体在中国之声去年多次重大报道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突出作用。他们第一时间通过官方微博播发国家领导人在考察、出访活动中的现场讲话音频,并详细配发文字说明和图片,比如微博报道《习近平看望甘肃民众,忆40年前陕北生活》《习近平为七旬老人端饭》等,使中央领导亲切随和、平易近人的形象丰满立体,开创了广播时政报道的新局面,实现了微博舆论引导新突破,赢得了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一个平台企业的最终努力目标,就是在于打造出拥有成长活力和盈利潜能的生态圈。它的生命力一定是多边共赢,它的制胜之道是可以为各边用户提供最多利益与最能满足各边用户的需求。

    山东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频率近年来致力打造了五大平台,分别是:新闻发稿系统——实现新闻中心、新闻频率及其他各频率新闻资源共享;直播山东QQ群——借助腾讯QQ群,构建覆盖全省各县市区的通讯员联络网;中国广播联盟网站——由中央电台搭建的中国广播联盟,实现了全国各省区市新闻资源互联互通;中国广播新闻网——由浙江电台搭建的中国广播新闻网,借助QQ群平台,可及时了解各省区市突发重大事件;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电台搭建的网上发稿系统,实现与国际台驻全球各地记者的联络。所有这些平台创建的目的无非是占领阵地、实现共赢乃至多赢。

    有了平台就有了施展腾挪之地,就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多家新闻广播最近一两年来实施的新闻平台战略,给了新闻广播以更大的有效传播天地,使得新闻广播在影响力上、引导社会话语权上有了更大的发挥。

    五、新闻广播的机遇与方向

    正如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正荣所言,移动互联和大数据正在改变着各个行业,各个行业会将移动互联作为基本的运作方式之一,将大数据作为生产与流通的基本手段与依据。广播亦不例外,新闻广播的发展必然将被移动互联和大数据所改变。虽然目前广播还没有实现硬件上的聚合功能,即多种内容和渠道的聚合,也没有在软件上创新颠覆式的内容产品,但移动互联和大数据浪潮将是传统广播重要的再生机会,必将出现颠覆式的创新。

    要改变对听众的界定与认识,将他们视为用户,提升到生产消费者(prosumers)的高度;要习惯移动互联和大数据时代的基本理念和做法,颠覆我们既有的思维。

    第一,创造用户。首先,节目里面的东西一定是要有价值的内容。新闻广播都是以传播信息为主打,传播的信息一定要有传播价值,不能水分太大,口水节目要尽量缩减,要精准目标人群。要使受众的收听活动能有收获,甚或对他产生价值,这样才能黏住已有的收听人群,并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进而扩大我们的忠诚用户群。其次,要有多项信息渠道能够指向我们的节目,现在的广播频率和节目太多了,如何让用户找到我们、告诉用户我们的节目对他是有价值的节目。再有,我们需要增加一个环节:用户的价值认可。这就是“永远的Beta(测试)”的要义!现在,用户已是创造未来的关键力量!广播的未来永远在变化中,谁也看不清。无法预测未来,我们就要顺势而为,参与创造未来,和用户一起创造未来。要增加增大用户的体验环节。让用户看得见、摸得着,并与我们并肩去选择、去判断、去探索。

    第二,用户为先。用户为先的原则,就是用户在哪里,广播就在哪里;广播的一切以用户的需求为前提。移动互联的时代,我们的新闻广播亦要转到移动互联上来。目前多家电台发展的手机内容还不成熟,要把整个广播真正地转移到手机上来,手机App还有巨大的挖掘拓展空间。要学习开门办广播,广播已不是传统广播业人自己的广播,要学习、携手一切可以为广播提供帮助的各行各界人士,在手机、平板、PC电脑及各种OTT设备和渠道成为音频传播发展的平台。让我们的新闻广播出现在所有可以有音频的地方,让所有对新闻广播有需求的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得到我们新闻广播的有效服务。

    第三,开放分享。这应是新闻广播人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能力,更是互联时代永恒的主题。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中国首届网商交易会“内外兼修共赢天下”论坛上表示:“开放的胸怀、分享的精神、承担责任、全球化的眼光,是21世纪要想成功必须有的四大特征。”做成功的新闻广播,必将以开放分享的理念去改造我们的一切新闻活动。

    三、新闻内容更加重民生、接地气

    速度和深度是广播新闻的生命线。时下,做“有速度、有温度、有深度、有锐度”的新闻成为各家新闻广播的共同追求。在全媒体的大时代,作为主流媒体的广播不仅放下架子走进新媒体,更注重保持主流媒体的公信力,不流于网络海量信息的嘈杂、混乱,坚持新闻的求证和信息的梳理。如中央电台中国之声不仅在《新闻纵横》中“追问新闻”,更是开设了《央广求证》栏目,加强了对新媒体上热点传言的收集和反馈,对海外传媒传言的求证力度,对虚假信息及时澄清,以科学理性、严肃求真的态度,促进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

    “走转改”活动开创了传播界新闻报道求新务实的新风,并形成了长效机制。近一年来,各家新闻广播的报道方向纷纷直面社会,节目内容重民生、接地气,也为广播赢得了更多的听众。中央电台中国之声记者深入基层,2013年推出了主题报道《听见中国——我的中国梦》,其《倾听北京》《倾听天津》《倾听新疆》《倾听内蒙古》等系列报道,使“倾听”系列成为具有国家电台特色的“走转改”品牌。《与人民心心相映》《最美基层干部》《以先锋模范为镜》等专栏持续深入地宣传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当前经济怎么看、怎么办?》等专栏抓热点、碰难点,话筒直指经济发展难题,报道转型发展成效,寻找转型发展样本,为经济转型升级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要求记者要到真实的生活中去,不仅用双脚走,更要做到思想和心灵的融入,沉在基层,汲取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及节能环保主题宣传、春运报道、供暖报道、北京地铁建设等一系列有关民生问题的新闻报道,构成了北京新闻广播2013年传播的主线。

    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的《豫广新闻》2013年再次扩容改版,加大了生活服务类信息容量,力求让新闻更新鲜、资讯更丰富、服务更贴心。“轻松听新闻,谐趣说天下”成为河南新闻广播追求的目标,他们的《直播河南》节目更是以“碎片化”方式传递信息、表述观点,突出观点新闻、民生导向,以质朴、风趣、真挚的语言带给受众听觉上的享受。

    各家电台的新闻广播普遍开设有《阳光行动》《行风热线》类栏目,如浙江之声的《阳光行动》节目,联合浙江省纪委、监察厅、纠风办等多家政府资源,以舆论监督、行业纠风为特色,构建百姓和政府的连心桥,到2013年9月,《阳光行动·厅长在线》直接接听群众反映各类问题一万多个,在《阳光行动·独立调查》介入下,相关部门清退违规收费上千万元,查处相关责任人86人。河南新闻广播的《海天说法》在为听众普法维权提供法律帮助的同时,节目还加强与公检法司、法制办、综治委等各职能部门的合作,努力做到宣传法治、反映民意。

    广播重民生,服务受众成为广播的一个王牌。广播要成为服务型媒体的理念越来越得到认可,广播直接介入百姓生活,为听众服务成为一大趋势。

    四、新闻广播的平台战略趋势

    “一种新媒介通常不会置换或替代另一种媒介,而是增加其运行的复杂性。”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的这一重要观点,用在今天的广播媒体身上再恰当不过了。新媒体的涌现让广播等传统媒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新媒体更给广播带来了新的机遇。现代收听工具的多样化,特别是汽车、手机和网络的普及,为中青年听众收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广播的伴随性特点也令越来越多的中青年成为广播的忠实听众。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不但没有降低年轻听众对广播的接触率,反而使广播在这一群体中的影响力有所提升。数据调查显示,2013年45岁以下的广播听众较2012年增加了1.9个百分点,占比近70%。整体广播听众年轻化趋势明显。特别是35岁以下中青年听众2013年较2012年增加了1.5个百分点,占比达到44.3%。而且,2013年广播听众的收入结构也继续呈现上行特点,个人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听众群由2012年的超过60%下降到不足50%;个人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听众则较上年增加了近2个百分点,占比达21.8%;特别是个人月收入上万元的听众数量已经翻番。广播正在摆脱只是弱势群体使用的惯性思维,广播正“步步为营”地在向强势人群渗透。

    现在,车载收听、手机、移动多媒体、网络广播已经渐成广播收听的主流,特别是2013年,各种App像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受众接触媒体终端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受众不再将大块的固定时间分配给某个固定的媒体,而是广泛在广播、电视、报纸、电脑、手机等多种媒介终端上浏览。各家电台新闻广播频率也不断地探索,力求借助各种平台扩大自身的影响力,特别是在新媒体上寻找更多的落脚点。

    中央电台中国之声将2013年确立为“新媒体年”,比以往更加重视和加强对新媒体的投入,注重新媒体产品的应用和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深度介入。为此,他们改变了原来网络传播“二次传播”的理念,改为传统广播传播与网络传播并重的“多元传播”,使新媒体成为传统媒体新的增长点。目前,中国之声官方微博粉丝量和影响力都稳居电台类媒体微博第一名,影响力位居中央媒体官方微博第三位,仅次于央视和人民日报。中国之声官方微信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新媒体在中国之声去年多次重大报道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突出作用。他们第一时间通过官方微博播发国家领导人在考察、出访活动中的现场讲话音频,并详细配发文字说明和图片,比如微博报道《习近平看望甘肃民众,忆40年前陕北生活》《习近平为七旬老人端饭》等,使中央领导亲切随和、平易近人的形象丰满立体,开创了广播时政报道的新局面,实现了微博舆论引导新突破,赢得了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一个平台企业的最终努力目标,就是在于打造出拥有成长活力和盈利潜能的生态圈。它的生命力一定是多边共赢,它的制胜之道是可以为各边用户提供最多利益与最能满足各边用户的需求。

    山东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频率近年来致力打造了五大平台,分别是:新闻发稿系统——实现新闻中心、新闻频率及其他各频率新闻资源共享;直播山东QQ群——借助腾讯QQ群,构建覆盖全省各县市区的通讯员联络网;中国广播联盟网站——由中央电台搭建的中国广播联盟,实现了全国各省区市新闻资源互联互通;中国广播新闻网——由浙江电台搭建的中国广播新闻网,借助QQ群平台,可及时了解各省区市突发重大事件;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电台搭建的网上发稿系统,实现与国际台驻全球各地记者的联络。所有这些平台创建的目的无非是占领阵地、实现共赢乃至多赢。

    有了平台就有了施展腾挪之地,就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多家新闻广播最近一两年来实施的新闻平台战略,给了新闻广播以更大的有效传播天地,使得新闻广播在影响力上、引导社会话语权上有了更大的发挥。

    五、新闻广播的机遇与方向

    正如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正荣所言,移动互联和大数据正在改变着各个行业,各个行业会将移动互联作为基本的运作方式之一,将大数据作为生产与流通的基本手段与依据。广播亦不例外,新闻广播的发展必然将被移动互联和大数据所改变。虽然目前广播还没有实现硬件上的聚合功能,即多种内容和渠道的聚合,也没有在软件上创新颠覆式的内容产品,但移动互联和大数据浪潮将是传统广播重要的再生机会,必将出现颠覆式的创新。

    要改变对听众的界定与认识,将他们视为用户,提升到生产消费者(prosumers)的高度;要习惯移动互联和大数据时代的基本理念和做法,颠覆我们既有的思维。

    第一,创造用户。首先,节目里面的东西一定是要有价值的内容。新闻广播都是以传播信息为主打,传播的信息一定要有传播价值,不能水分太大,口水节目要尽量缩减,要精准目标人群。要使受众的收听活动能有收获,甚或对他产生价值,这样才能黏住已有的收听人群,并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进而扩大我们的忠诚用户群。其次,要有多项信息渠道能够指向我们的节目,现在的广播频率和节目太多了,如何让用户找到我们、告诉用户我们的节目对他是有价值的节目。再有,我们需要增加一个环节:用户的价值认可。这就是“永远的Beta(测试)”的要义!现在,用户已是创造未来的关键力量!广播的未来永远在变化中,谁也看不清。无法预测未来,我们就要顺势而为,参与创造未来,和用户一起创造未来。要增加增大用户的体验环节。让用户看得见、摸得着,并与我们并肩去选择、去判断、去探索。

    第二,用户为先。用户为先的原则,就是用户在哪里,广播就在哪里;广播的一切以用户的需求为前提。移动互联的时代,我们的新闻广播亦要转到移动互联上来。目前多家电台发展的手机内容还不成熟,要把整个广播真正地转移到手机上来,手机App还有巨大的挖掘拓展空间。要学习开门办广播,广播已不是传统广播业人自己的广播,要学习、携手一切可以为广播提供帮助的各行各界人士,在手机、平板、PC电脑及各种OTT设备和渠道成为音频传播发展的平台。让我们的新闻广播出现在所有可以有音频的地方,让所有对新闻广播有需求的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得到我们新闻广播的有效服务。

    第三,开放分享。这应是新闻广播人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能力,更是互联时代永恒的主题。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中国首届网商交易会“内外兼修共赢天下”论坛上表示:“开放的胸怀、分享的精神、承担责任、全球化的眼光,是21世纪要想成功必须有的四大特征。”做成功的新闻广播,必将以开放分享的理念去改造我们的一切新闻活动。

    三、新闻内容更加重民生、接地气

    速度和深度是广播新闻的生命线。时下,做“有速度、有温度、有深度、有锐度”的新闻成为各家新闻广播的共同追求。在全媒体的大时代,作为主流媒体的广播不仅放下架子走进新媒体,更注重保持主流媒体的公信力,不流于网络海量信息的嘈杂、混乱,坚持新闻的求证和信息的梳理。如中央电台中国之声不仅在《新闻纵横》中“追问新闻”,更是开设了《央广求证》栏目,加强了对新媒体上热点传言的收集和反馈,对海外传媒传言的求证力度,对虚假信息及时澄清,以科学理性、严肃求真的态度,促进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

    “走转改”活动开创了传播界新闻报道求新务实的新风,并形成了长效机制。近一年来,各家新闻广播的报道方向纷纷直面社会,节目内容重民生、接地气,也为广播赢得了更多的听众。中央电台中国之声记者深入基层,2013年推出了主题报道《听见中国——我的中国梦》,其《倾听北京》《倾听天津》《倾听新疆》《倾听内蒙古》等系列报道,使“倾听”系列成为具有国家电台特色的“走转改”品牌。《与人民心心相映》《最美基层干部》《以先锋模范为镜》等专栏持续深入地宣传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当前经济怎么看、怎么办?》等专栏抓热点、碰难点,话筒直指经济发展难题,报道转型发展成效,寻找转型发展样本,为经济转型升级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要求记者要到真实的生活中去,不仅用双脚走,更要做到思想和心灵的融入,沉在基层,汲取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及节能环保主题宣传、春运报道、供暖报道、北京地铁建设等一系列有关民生问题的新闻报道,构成了北京新闻广播2013年传播的主线。

    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的《豫广新闻》2013年再次扩容改版,加大了生活服务类信息容量,力求让新闻更新鲜、资讯更丰富、服务更贴心。“轻松听新闻,谐趣说天下”成为河南新闻广播追求的目标,他们的《直播河南》节目更是以“碎片化”方式传递信息、表述观点,突出观点新闻、民生导向,以质朴、风趣、真挚的语言带给受众听觉上的享受。

    各家电台的新闻广播普遍开设有《阳光行动》《行风热线》类栏目,如浙江之声的《阳光行动》节目,联合浙江省纪委、监察厅、纠风办等多家政府资源,以舆论监督、行业纠风为特色,构建百姓和政府的连心桥,到2013年9月,《阳光行动·厅长在线》直接接听群众反映各类问题一万多个,在《阳光行动·独立调查》介入下,相关部门清退违规收费上千万元,查处相关责任人86人。河南新闻广播的《海天说法》在为听众普法维权提供法律帮助的同时,节目还加强与公检法司、法制办、综治委等各职能部门的合作,努力做到宣传法治、反映民意。

    广播重民生,服务受众成为广播的一个王牌。广播要成为服务型媒体的理念越来越得到认可,广播直接介入百姓生活,为听众服务成为一大趋势。

    四、新闻广播的平台战略趋势

    “一种新媒介通常不会置换或替代另一种媒介,而是增加其运行的复杂性。”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的这一重要观点,用在今天的广播媒体身上再恰当不过了。新媒体的涌现让广播等传统媒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新媒体更给广播带来了新的机遇。现代收听工具的多样化,特别是汽车、手机和网络的普及,为中青年听众收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广播的伴随性特点也令越来越多的中青年成为广播的忠实听众。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不但没有降低年轻听众对广播的接触率,反而使广播在这一群体中的影响力有所提升。数据调查显示,2013年45岁以下的广播听众较2012年增加了1.9个百分点,占比近70%。整体广播听众年轻化趋势明显。特别是35岁以下中青年听众2013年较2012年增加了1.5个百分点,占比达到44.3%。而且,2013年广播听众的收入结构也继续呈现上行特点,个人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听众群由2012年的超过60%下降到不足50%;个人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听众则较上年增加了近2个百分点,占比达21.8%;特别是个人月收入上万元的听众数量已经翻番。广播正在摆脱只是弱势群体使用的惯性思维,广播正“步步为营”地在向强势人群渗透。

    现在,车载收听、手机、移动多媒体、网络广播已经渐成广播收听的主流,特别是2013年,各种App像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受众接触媒体终端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受众不再将大块的固定时间分配给某个固定的媒体,而是广泛在广播、电视、报纸、电脑、手机等多种媒介终端上浏览。各家电台新闻广播频率也不断地探索,力求借助各种平台扩大自身的影响力,特别是在新媒体上寻找更多的落脚点。

    中央电台中国之声将2013年确立为“新媒体年”,比以往更加重视和加强对新媒体的投入,注重新媒体产品的应用和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深度介入。为此,他们改变了原来网络传播“二次传播”的理念,改为传统广播传播与网络传播并重的“多元传播”,使新媒体成为传统媒体新的增长点。目前,中国之声官方微博粉丝量和影响力都稳居电台类媒体微博第一名,影响力位居中央媒体官方微博第三位,仅次于央视和人民日报。中国之声官方微信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新媒体在中国之声去年多次重大报道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突出作用。他们第一时间通过官方微博播发国家领导人在考察、出访活动中的现场讲话音频,并详细配发文字说明和图片,比如微博报道《习近平看望甘肃民众,忆40年前陕北生活》《习近平为七旬老人端饭》等,使中央领导亲切随和、平易近人的形象丰满立体,开创了广播时政报道的新局面,实现了微博舆论引导新突破,赢得了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一个平台企业的最终努力目标,就是在于打造出拥有成长活力和盈利潜能的生态圈。它的生命力一定是多边共赢,它的制胜之道是可以为各边用户提供最多利益与最能满足各边用户的需求。

    山东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频率近年来致力打造了五大平台,分别是:新闻发稿系统——实现新闻中心、新闻频率及其他各频率新闻资源共享;直播山东QQ群——借助腾讯QQ群,构建覆盖全省各县市区的通讯员联络网;中国广播联盟网站——由中央电台搭建的中国广播联盟,实现了全国各省区市新闻资源互联互通;中国广播新闻网——由浙江电台搭建的中国广播新闻网,借助QQ群平台,可及时了解各省区市突发重大事件;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电台搭建的网上发稿系统,实现与国际台驻全球各地记者的联络。所有这些平台创建的目的无非是占领阵地、实现共赢乃至多赢。

    有了平台就有了施展腾挪之地,就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多家新闻广播最近一两年来实施的新闻平台战略,给了新闻广播以更大的有效传播天地,使得新闻广播在影响力上、引导社会话语权上有了更大的发挥。

    五、新闻广播的机遇与方向

    正如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正荣所言,移动互联和大数据正在改变着各个行业,各个行业会将移动互联作为基本的运作方式之一,将大数据作为生产与流通的基本手段与依据。广播亦不例外,新闻广播的发展必然将被移动互联和大数据所改变。虽然目前广播还没有实现硬件上的聚合功能,即多种内容和渠道的聚合,也没有在软件上创新颠覆式的内容产品,但移动互联和大数据浪潮将是传统广播重要的再生机会,必将出现颠覆式的创新。

    要改变对听众的界定与认识,将他们视为用户,提升到生产消费者(prosumers)的高度;要习惯移动互联和大数据时代的基本理念和做法,颠覆我们既有的思维。

    第一,创造用户。首先,节目里面的东西一定是要有价值的内容。新闻广播都是以传播信息为主打,传播的信息一定要有传播价值,不能水分太大,口水节目要尽量缩减,要精准目标人群。要使受众的收听活动能有收获,甚或对他产生价值,这样才能黏住已有的收听人群,并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进而扩大我们的忠诚用户群。其次,要有多项信息渠道能够指向我们的节目,现在的广播频率和节目太多了,如何让用户找到我们、告诉用户我们的节目对他是有价值的节目。再有,我们需要增加一个环节:用户的价值认可。这就是“永远的Beta(测试)”的要义!现在,用户已是创造未来的关键力量!广播的未来永远在变化中,谁也看不清。无法预测未来,我们就要顺势而为,参与创造未来,和用户一起创造未来。要增加增大用户的体验环节。让用户看得见、摸得着,并与我们并肩去选择、去判断、去探索。

    第二,用户为先。用户为先的原则,就是用户在哪里,广播就在哪里;广播的一切以用户的需求为前提。移动互联的时代,我们的新闻广播亦要转到移动互联上来。目前多家电台发展的手机内容还不成熟,要把整个广播真正地转移到手机上来,手机App还有巨大的挖掘拓展空间。要学习开门办广播,广播已不是传统广播业人自己的广播,要学习、携手一切可以为广播提供帮助的各行各界人士,在手机、平板、PC电脑及各种OTT设备和渠道成为音频传播发展的平台。让我们的新闻广播出现在所有可以有音频的地方,让所有对新闻广播有需求的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得到我们新闻广播的有效服务。

    第三,开放分享。这应是新闻广播人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能力,更是互联时代永恒的主题。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中国首届网商交易会“内外兼修共赢天下”论坛上表示:“开放的胸怀、分享的精神、承担责任、全球化的眼光,是21世纪要想成功必须有的四大特征。”做成功的新闻广播,必将以开放分享的理念去改造我们的一切新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