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的转型

    梁冬冬

    【摘要】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下,我国近代思想政治的发展状况是与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紧密相连的,在对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当将思想家的研究作为思想政治史研究的主线,将救亡图存当做是研究的主体,将社会和谐看做是整个研究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对我国的思想政治史的发展有较全面的掌握。

    【关键词】中国近代;思想政治史;救亡图存;社会和谐

    一、思想家研究是主线

    近代中国的发展饱受风霜,不仅要受到西方列强的打击,同时还在救亡图存的思想推动下,中国的发展逐步走向近代化,整个社会的发展体现在思想领域就是将思想家研究作为主要研究线索,继而引发其多种社会热潮,对救亡图存的过程进行探索,社会的每一个阶层围绕着局势的不断变化,逐步展露出发展的头角,开始登台亮相,成为我国近代思想政治发展史上的一道靓丽风景。

    最早在资本主义领域中对救亡图存道路进行探索的思想家是冯桂芬,郑观应以及马建忠等看做是中坚力量,通过中西对比,将学习的目光放在了西方民主制度上以及工商经济上。

    近代以来,中国在与西方列强进行较量的过程中,以失败告终,中国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当走向何处成为我国知识分子所思考的问题。中国的近代政治思想史在沿着探索的道路,从地主阶层的开明知识分子学习西方的技术到民族资产阶级推行的戊戌变法的失败,马克思主义者在成长的过程中带领着人民逐步走向科学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的发展也有了新希望。

    二、救亡图存是研究的主题

    对于中国的政治思想史来说,救亡图存是主题,就像是一条主线将我国社会的各个阶层的思想链接在一起,成为近代我国时代发展的最强音,五四运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将封建思想的闸门打开了,继而开启了系统、全面的新时代,在最近一百年来,西方列强对我国的侵略,使得救亡图存成为当前思想政治史学习的主题,在整个过程中,虽然落后以及倒退的思想在不断干扰,可是历史前进与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

    纵观历史,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之前,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一直将希望放在对西方科技学习方面,开始逐步朝着救亡图存的目的迈进,五四运动的出现,给中国的发展历史带来了希望,陈独秀以及李大钊开始对社会主义思想加以接触,十月革命将马克思主义送到了中国,为救亡图存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在毛主席看来,无产阶级是整个民族发展的先锋,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了民族独立以及自强的道路,这样的发展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也顺应百姓的利益,科学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是崭新的政治文化,其出现使得中国的救亡图存的思想出现了变化,从对模式的招办,逐步开始对自身的国情加以结合,继而探索出真正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来说,救亡图存是一等一的大事,但是封建专制统治却是救亡图存的一大障碍,这样就会使得救亡图存和封建制度的推翻结合在一起,为了使得这一理想能够更好地实现,社会各界的先进知识分子,不管是从地主阶级还是到民族资产阶级都逐步走向了摧毁专制以及追求民主的道路,这样的发展也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与趋势。

    三、社会和谐发展是研究的重要目标

    近代中国社会思想发展尽管是新旧交替,有较多的内容,但是其和谐的思想依旧是广大知识分子所追求的重要目标。我国近代社会和谐思想的发展尽管有传统文化的精髓,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多少都会带上资本主义的烙印。在感情上,这些思想家是否定君权的,想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政治氛围,在经济上已经不再依赖小农经济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开始通过工商业得以实现。思想家所绘制的和谐社会的蓝图就有较浓厚的时代印记,与资本主义社会特征有很强的契合度。但是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之中,加上中国的思想家在对社会进行构建的时候往往带有比较强的个人愿望,这样就会使得和谐思想的构建有比较明显的空想主义成分,实践性比较低。

    维新派对中国与西方社会进行对比之后发现,使得中国社会不和谐的真正因素是专制制度,康有为倡导要建立一个没有民族、国家以及阶级的过度,在这样的社会中要做到平等,但是因为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在本质上是有很大差别的,这样就会使得其和谐思想在理论上有极大的冲突与矛盾,在严复看来,社会的发展往往是一个往复循环的过程,社会的终极形式主要是回归三代,其主张中国与西方社会应当做到优势上的互补,在生产生活上应当使用西方社会所具有的资本优势,在制度上应当承接以往以“礼”为核心的社会等级制度,这样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矛盾必定是一种空想,和谐与革命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并存,孙中山就是通过这样一种革命的手段和方式实现了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从而使得整个社会都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平均地权以及对资本的节约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对三民主义根本要求的体现,在他看来,只有打破资本以及地主的私有制度,才能使得社会成员之间达到公平占有,使得贫富差距以及压迫剥削才能消失,继而达到社会的大同状态。孙中山在对大同社会构建的过程中,尽管注重从社会的实际出发,使用革命的手段对社会中出现问题加以解决,但是他同时也意识到了,革命的辅助手段应当是道德,使用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得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到有效的缓解。

    综上所述,社会和谐以及天下为公历来都是我国政治思想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近代社会中,每个阶层的政治家在社会和谐的构建上都做到了不同的解读以及实践,洪秀全的平等理念以及魏源的师夷长技理念等都是社会和谐状态的一种良好体现,但是其最后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归结起来,失败的原因主要就是因为:首先,中国当时的社会没有其存在的土壤,其次,很多思想与中国的实际是严重脱节的,再次,思想的主体因为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使得所提主张或者理念很难得到有效执行以及长期坚持。

    参考文献

    [1]刘强伦.关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思考[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 (7).

    [2]褚青青.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对象问题[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3]王小娟.关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几点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