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供给侧改革”的县域方式

    车文斌

    2015年年末,“供给侧改革”迅速升温,“三驾马车”逐渐淡出。这个频频被高层和财经大咖们提及的热词隐含着多大的信息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县域又该如何开启“供给侧改革”?

    从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到12月18日至21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与外延已经清晰。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逐步迈向中高端,让中国站在更高的发展水平上,原有的低端供给已经难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为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必须进行“供给侧改革”。

    县域是经济发展的最前沿,是经济社会的底部基石,承载着最广大的面积和最多的人口,又将如何开启“供给侧改革”的县域方式?

    县域生产的“供需错配”

    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不知不觉间,已深刻改变着供需的结构关系。以前,供应不足,不管生产什么都能销售一空,不加选择的需求方式让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一空。但进入21世纪,尤其是最近10年,供应端生产出来的产品渐渐卖不动了,需求端开始变得挑剔。可是,房地产行业仍然是供应不足,所以,大量的资金开始涌入房地产,催生了中国房地产业的黄金10年。

    但是,房地产也有过剩的时候,从两年前开始,房地产供大于求,过剩的商品房越积越多,这才有了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房地产去库存”。

    问题出在哪里?中央在思考,地方在思考,从去年10月开始,一个热词出现了:“供给侧改革”。原来,是供给侧那边出现问题了。

    马桶盖事件尤其说明问题。年初,一群高端的中国人去日本旅行,发现日本销售的马桶盖很好,于是疯抢,导致卖断了货。可是,回到国内,却发现这马桶盖就是杭州生产的。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细推起来,大略不过是日本社会先中国一步,进入一个中高端消费的时代,于是向中国企业订制更高端的马桶盖;而中国,一个中高端的消费群体渐渐出现,但还没有形成主流,仅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的中国企业尚未醒过神来,既不主动地为这个群体生产产品,也未主动瞄准未来进行转型升级;中高端的消费群体需要的商品在中国市场上找不到,到日本后终于见到与其合拍的商品,一时疯抢,国内企业这才醒悟过来,原来,中高端市场已经在中国悄悄出现,我们的产品必须转向中高端。

    中国如此,未来的世界也必将如此,转向中高端是世界发展的趋势,不主动转型升级,“供需错配”“供需失衡”就将愈发严重。

    一方面,去年全球近一半的奢侈品被中国人买走,另一方面,皮鞋、汽车、马桶盖、口红等各种商品却陷入产能过剩的烦恼。

    县域生产也同样出现“供需错配”。东部沿海县域属发达或较发达地区,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以前“三驾马车”中的出口拉动,让这些地方的县域企业瞄准出口,为世界生产大量的产品,可现在,欧美需求不振,商品供大于求,低端低智能商品积压。而西部地区的县域刚转入新型工业化,大部分仍是农业居于主导地位,面临的境况更为“尴尬”:不仅工厂里生产出来的商品有低端化的风险,而且生产的农业产品,很多也是低端的;不仅刚开始的工业要向中高端转型,农业更加迫切地要转向中高端。

    在中央的高瞻远瞩并积极引导下,一场遍及全国的经济社会转型正快速展开,“供给侧”改革已时不我待,中国必须抢占中高端,发力智能化。

    汰劣促优引导低端迈向中高端

    “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去年底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供给侧”方面的改革提出几点要求,“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要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接下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再次进一步做了阐述,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可谓抓住了“供给侧改革”的核心。

    变道转型必须减速,否则会有翻车之险;减速是为了“去产能”“去杠杆”,“去产能”“去杠杆”反过来又必须减速;如果不“去库存”,就无法获得发展所需的新动能,“去产能”除掉落后过剩产能,是为了“降成本”,不让僵尸企业占据发展所需的宝贵资本,以利转装上阵,冲刺中高端;而“补短板”则是指补上中高端发展不足的短板,补上“智能智造”“创新发展”不足的短板……高层的忧思可谓着远长远深谋远虑,提出的五大任务可谓字字珠玑直击要害。

    上有良方妙策,下当勇于作为。2015年12月14日,四川省“全面深化改革”新闻发布会暨四川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解读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七场在成都举行。省委改革办、省发改委、省国资委和省农工委等相关负责人在会上介绍了四川省在国资国企、投融资、财税、价格和农村改革所取得的成果,提出“供给侧改革”的“四川行动”。省发改委主任唐利民说,“‘十三五期间,四川将在这方面发力,重点在实体经济和制造业的改造提升方面发力。”要使产业进一步提升,制造业技术更加进步,让供给更加适应需求,适应市场和老百姓的需要。

    可以预见,县域范围内的“供给侧改革”,必将在全国迅速铺开,而四川,作为西部龙头,全国创新改革试验区,将担起改革之先的重任,以天府新区为引领,使工业产品智能化发展,迈向中高端;农业产品去低端化,创新发展方式,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农业现代;服务业更加人性精当,智能物流联通全球。

    给县域企业减负松绑

    负责供应端的是最广大的企业,以企业为主体的“供给侧改革”,更主要的是为企业松绑。

    东部沿海地区的“供给端”变革早已开始,本世纪初,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东部劳动密集型企业已开始向西部转移,而中西部也张开拥抱之手,大力承拉着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可以说,近几年西部内陆地区的持续发展,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密切相关。

    因而,“供给侧改革”,对东部发达地区而言,更多的是顺理成章的事,将进一步推动东部产业迈向中高端,其改革进程,亦将会大大加快。而西部内陆,存在刚刚接收东部转移而来的低端产能,尚有一个消化提升期。从这一方面来看,“供给侧改革”或可像中国产业发展的梯次结构一样,由东部陆续向中西部推进的过程。

    县域同样如此,尤其是西部地区,存在中高端产业由中心城市向县域逐步辐射扩张的态势,当下,县域的“供给侧”改革,为县域企业减负松绑是当务之急。

    四川“供给侧改革”颇为迅速,作为西部的龙头,推出的“四川行动”也颇有西部之先的气象。四川“天府新区”定位于中高端,已成四川“供给侧”发力的龙头,新区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建设双流高技术产业功能区、成眉战略新兴产业功能区、南部特色优势产业功能区、成都科学城、“两湖一山”国际旅游文化功能区、龙泉高端制造产业功能区,产业定位已转向中高端,将成为西部产业的又一个火车头。

    “四川行动”去产能、去库存,围绕化解过剩产能,制定支持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的差别化政策。对此,四川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省委改革办常务副主任曾卿表示,将加大钢铁、水泥、煤炭、有色金属等产业整合力度。

    为企业减负松绑方面,仅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两年来四川累计取消、下放、转出核准事项66项,需省级及以上核准的事项减少60%,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实施减税减费和加速折旧。此外,四川还加快行政性垄断行业改革,支持各类投资者进入养老、教育、医疗卫生、公共交通等领域。

    县域也将以“四川行动”为引领,为企业减税减费,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购房落户的政策,落实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转变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推动建立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体系,促进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的有效融合。

    “供给侧改革”,一方面是淘汰低端,另一方面是转向中高端;虽然转换的主体是企业,但由低端向中高端转换的过程中,需要政府有形的手加以引导,并在政策和财税方面加以扶持。县域产业国资较弱,更多的是民营资本,转换的过程中,尤需县级政府加强引导,并通过政策和财税措施,奖优罚劣,将有形之手的引导作用,发挥到更大。

    “供给侧改革”已经启动,如何打开县域方式,尚需县级“父官母”更加勤勉,戮力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