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进军电影产业: “狼来了”还是机遇来了

    许多传统行业在互联网时代“死亡”或“重生”之后,中国电影产业也迎来了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时代。

    作为去年炙手可热的关键词之一,“大数据”的出现就已经预示着互联网思维对电影产业传统思维和理念的改造。电影从业者已经意识到,曾经那种仅仅局限于表达创作者自我诉求的电影已经不能满足观众需求,也不能适应世界影视行业发展趋势了。“大数据思维”从根本上就是强调观众和市场的重要性,强调电影产品尊重观众的消费者服务意识。而这种服务意识,本质上就是互联网思维的集中体现。

    影院观影的吸引力究竟在哪里?集体观影的仪式感、视听效果带来的感官刺激、观影过程中的情感交互和观影行为对社交需求的满足,为人们在多屏时代走进影院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因此,近年来中国的新建影院始终保持高速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影院观影已经成为刚性需求。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养成影院观影的行为习惯,随着年轻观众不断成长,观影习惯逐渐贯穿更多代际,作为心理需求的影院电影或许将获得更多的存在合理性。

    问题关键在于,什么样的电影产品才能不断满足观众需求,进而将观影习惯更好地普及和夯实。乐视影业总裁张昭认为,互联网时代,中国电影产业的升级正面临几个重要的战略机遇: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影院建设在三四线城市铺开,由此带来的电影观众格局的变化,必然导致中国电影产品格局的进一步调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影院观众与互联网观众的交集越来越大,互联网消费习惯将势必影响到观众的影院观影行为,在互联网环境下,影院电影就必须具有更多特定的吸引力;对于绝大多数观众来说,影院观影的意义已经不仅囿于看电影本身,影院观影的社交意义甚至远远大于看电影本身的意义,因此,无论影院电影内容还是电影院的服务,都必须更好地满足观众的社交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