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奶仔猪腹泻原因及预防

    武洪久 李洪秋

    摘要:从病原性因素和非病原因素出发,分析了断奶仔猪腹泻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综合性预防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断奶仔猪;腹泻;病因;预防与治疗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4-0046-01

    仔猪腹泻是目前最严重的仔猪疾病之一。其发病率一般在40%以上,死亡率在7%以上。该病多发生在断奶后3~10 d的仔猪,其病原十分复杂,以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黄痢、白痢,丙型魏氏梭菌引起的红痢以及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性胃肠炎或流行性腹泻较为常见,保育仔猪则以断奶应激引起的下痢以及寒冷、饲料等非疾病因素引起的拉稀较为常见。

    1腹泻的原因

    1.1非传染性因素

    1.1.1仔猪消化机能不全通常仔猪断奶后1~2 d采食量减少,饿急了又过量采食,由于仔猪消化器官发育尚不完善,胃酸和消化酶分泌不足,不能很好地消化植物性固体饲料,导致异常发酵或腐败,产生有毒物质,引起腹泻。

    1.1.2仔猪的应激因素仔猪由于自身免疫系统、消化系统不健全,对各种应激因素,如断奶后母仔分离、饲养管理粗放,保育舍与哺乳舍温差过大,猪舍不洁,地面潮湿及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最终因采食量下降、消化不良而导致腹泻。

    1.1.3缺乏某些营养因子仔猪饲料中维生素是必不可少的。如缺乏维生素(如叶酸、烟酸、泛酸)矿物质或其他必需的营养物质(如微量元素锌、硒、铁、铜),导致抵抗力降低而出现下痢。

    1.2传染性因素

    1.2.1细菌性腹泻病原性大肠杆菌是最主要的病原之一。在哺乳期,由于母乳抗体及乳中其他抑制物抑制了大肠杆菌的繁殖,仔猪一般不发病。当仔猪断奶后,肠道消化酶下降,对饲料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能力下降,蛋白质在肠道后段腐败发酵增多,加上母源抗体供应中断,免疫力下降,这就容易引起感染造成腹泻。同时,断奶应激还会使循环抗体水平降低,抑制细胞免疫力和免疫水平,引起仔猪抗病力弱,这也为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大量入侵和繁殖提供了条件。

    1.2.2病毒性腹泻仔猪断奶后一旦饲养管理不善,易发生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和仔猪轮状病毒感染,当病毒侵袭整个小肠时,引起小肠破损程度增加,以呕吐、水样腹泻和脱水为特征。粪便腥臭,混有气泡、凝乳块或未消化的饲料。10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病死仔猪剖检可见肠系膜充血,淋巴结肿胀,胃底黏膜轻度充血,肠内充满白色至黄绿色液体,肠壁薄而缺乏弹性,肠管扩张,呈半透明状。

    3防治措施

    3.1加强断奶前仔猪的补料

    仔猪1周龄时,就应要开始人工强制性补料,这样断奶后的腹泻率会降低;反之,如果断奶前补料不充分,断奶后的腹泻会加重。同时,要注意在断奶后的几天里限制采食量,并降低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

    3.2应用酸化剂和酶制

    可在仔猪断奶后1个月内的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有机酸、沸石、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保持胃内的一定酸度,既适合有益的乳酸菌的生长繁殖,能预防和减轻仔猪的腹泻发生率。典型的酶制剂有植酸酶添加外源性蛋白酶、淀粉酶等,可提高饲料消化率,对控制仔猪腹泻有效果。

    3.3创造良好的饲养环境

    首先要有适宜的温湿度。避免温度忽高忽低,30~40日龄仔猪舍的温度需控制在28 ℃左右。同时湿度不能过大,过大容易造成病原微生物的孳生繁衍,最适宜的湿度为65%~75%;其次圈舍保持清洁卫生,猪舍内外要经常清扫,定期消毒杀菌,勤换垫草,对粪尿等有机物要及时清除处理,保持干燥,定期消毒。

    3.4药物防治

    可用抗生素拌料预防,如杆菌肽锌、土霉素、氟哌酸、三甲氧苄二氨嘧啶等。对已发病仔猪选用抗菌,及具有收敛作用的药物,主要采用针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革兰氏阴性菌的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可通过药敏试验,使用2%葡萄糖补液盐饮水,必要时可补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