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媒体环境下民族广播节目主持人 如何提高自身素质

    孙明花

    【摘要】新媒体时代,国家民族广播的主持人,应当直面新媒体带来的传播业态的变化,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践行“走转改”打好政治理论功底、做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提升大文化意识等四个方面来应对新媒体全球化时代对民族广播所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新媒体 环境 民族广播主持人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222【文献标识码】A

    新媒体是指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环境就是相对于传统媒体所形成的新的大众传播的坏境。新媒体时代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同时也给予传统媒体重焕生机的机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各有优势,并非简单的此消彼长,他们是在一定条件下共存共赢的态势。传统媒体需要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借鉴新的传播渠道和信息生产方式,融合新的技术优势和传播特点,进一步发展壮大,提高传播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媒体融合是传媒领域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也是不可回避的发展趋势。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广播目前拥有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朝鲜语等5种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办有3个频率,每天播音共计56小时,主要覆盖我国内蒙古、新疆、西藏、吉林、辽宁、黑龙江等特定对象地区及首都北京。同时,在与我国相邻的朝鲜、韩国、日本、蒙古、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等国也能听到,收听节目的人口达1亿以上。①

    作为中国国家广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央广民族广播承担着传播民族政策信息、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和谐的历史使命。开播64年来,民族语言固板不断适应形势与时俱进,探索出来各个历史时期最佳的广播形式。面对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快速变化,央广民族广播还有很大的拓展窘境,机遇和挑战并存,民族广播工作者应深入探讨新媒体环境下民族广播发展之路,特别是探讨民族广播主持人的应对策略。笔者认为,民族广播主持人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新媒体环境要求,提高民族广播的传播影响力。

    一、提高理论素质和业务技能

    国家民族广播主持人应当进一步提升政治意识并加强业务理论水平的培养,才能在新媒体环境下切实做好民族广播宣传工作。

    1.打好政治理论根底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广播是国家民族广播,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民族广播节目的主持人不仅仅是简单地主持节目,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听众的双向交流,主动地表达稿件的思想、观点和主张。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主体改变、信息庞杂、观点多元,舆论引导工作十分繁重。民族广播主持人只有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民族政策水平,才能在节目中准确无误地传播正确的舆论导向。

    2.积累丰富的综合知识

    央广民族广播节目的主持人,不仅要有政治觉悟、政治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分析判断能力做支撑。对稿件的把握,不仅要知其然,还要运用综合知识去分析,知其所以然。因此,必须要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这是最基本的素质要求。更重要的是,央广民族广播的节目主持人还需要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历史、传承、民族习惯、民族风情等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只有深刻地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才能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只有饱含深切的民族自豪感,才能做好播音主持工作。

    比如,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黑龙江省40万朝鲜族人除了居住在城市以外,大多数以村屯的形式居住在临近公路的地方,基本以农耕为主,与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不同,他们没有形成大的聚居地。在处理这方面的稿件时,民族广播主持人就应当深入了解他们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朝鲜族同胞在生活和生产的细节上有什么不同,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把握播音主持节奏,将记者采制稿件的内涵通过声音更好地传达给受众。

    3. 掌握新媒体传播技能

    长期以来,中央电台民族广播的播出形态一直是录制播出。随着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技术的发展,民族广播由录播改直播的时机已经成熟。直播可以提高民族广播的时效性,简化播出流程,增强节目的吸引力。目前,中国民族广播网网页更新及时,五种民族语言广播节目实现了网络播出,编播人员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的采编播状态。

    在新媒体环境下,民族广播主持人必须与时俱进,具备全媒体观念,学习和掌握新媒体传播技能,熟练地运用微博、微信与听众互动,熟练掌握各种新媒体技术设备、软件的使用,甚至做到全媒体采访、主持。

    二、践行“走转改”,转变作风,改进文风

    与记者不同的是,播音员和主持人长期工作在播音间里,与实际生活接触相对较少。播音员主持人是广播和听众之间的桥梁,担负着党、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上情下达的重要职责。上情的下达,需要播音员、主持人对方针政策的深刻理解;下情的上达,不仅需要一线记者的深入采访,还需要播音员主持人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准确地传达。老一代播音工作者无一不是循着这样一条道路创造了他们的播音主持生涯的辉煌。

    在上世纪60年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著名播音员齐越曾多次到基层农村和厂矿采风,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使他的播音充满了激情。直到现在,人们还能记起那篇走进千家万户、震撼亿万人民心灵的播音经典——《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践行“走转改”,到基层获取创作灵感,激发创作热情,这是央广几代播音员主持人播音创作的优良传统,央广民族广播的新一代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学习老一辈播音员的这种深入基层、吸取播音营养的精神,不断创新,让国家民族广播的声音传播到每一个少数民族兄弟姐妹的心田。

    2013年9月,央广民族节目中心的多名少数民族编辑记者和主持人来到辽宁省沈阳市和大连市,在为期一周的“走转改”活动中。他们深入学校、工厂、农村,与一线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贴心采访,不仅感受到了辽沈大地火热的建设和生产场面,还了解到基层干部群众在想什么、做什么,这次“走转改”活动使他们在处理稿件和播音主持工作中对语言和声音的把握更准确、更生动。

    三、参与采编,做记者型节目主持人

    什么是记者型主持人?“记者型节目主持人就是高度融入节目报道意识,以采访、主持见长,集采、编、播于一体的主持人,具有记者和主持人双重的角色要求。”

    在美国,几大电视网新闻主持人基本上都是从记者干起。如美国ABC《世界报道》现任主持人黛安·索耶,1989年加入美国ABC电视台之前,曾在美国CBS电视台《60分钟》当过5年记者,做过尼克松总统文书助理。前美国CBS电视台《晚间新闻》主持人沃尔特·克朗凯特和丹·拉瑟在成为主持人前曾分别是CBS名记者、CBS驻白宫首席记者,都有着十几年记者经历。在国内,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水均益、崔永元等都有多年记者或编辑工作经历且具有较强的知识储备,他们主持的节目深受人们的喜爱。

    央广中国之声的不少采访时政的记者都是主持人出身,如刘玉蕾、苏玲等,这类复合型的人才在新闻实践中不仅具有较强的主持人个性风格,而且有着记者的敏锐观察力。她们在采写播报新闻的同时,往往还对事件进行一定的评论。这种评论既遵循客观事实,又见解独到,主持人个性形象生动,传播效果良好。就在前不久,中国之声记者苏玲随习近平主席出访欧洲,其主持人的风格、记者的敏锐观察和播报让中国之声的报道增色不少。

    因此,民族广播节目主持人应参与新闻稿件处理的全过程,具备筛选、挖掘、叙述重要信息的本领。而今,随着媒体传播形势的发展,受众更加期待的是有思想的主持人带来的有深度的报道。记者—优秀记者—主持人—优秀主持人,这是主持人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这样的主持人不仅塑造着自身的完美形象,更可以为民族广播事业的发展开拓一片全新的天地。

    四、具备大文化的意识

    所谓大文化意识,是与狭义的文化概念相对应的,能够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内在的文化底蕴,即国家文化的概念。

    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全球化使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英国学者约翰·汤林森(John Tomlinson)认为:“全球化是指世界上各种社会、文化、机构及个人之间复杂关系快速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把世界变小了,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了,把制约我们日常生活的各种关系从本土范围扩展到了全世界。”②

    基于央广民族广播的受众对象基本在我国边疆地区、与境外部分国家语言相通的现实情况,笔者提出,作为国家电台的民族广播要跳出民族广播做民族广播的小圈子,不断提升自己的大文化意识,善于用声音来展现国家文化的概念,让周边国家和世界了解中国少数民族真正的生活。

    在这样一个全球化和新媒体时代,央广民族节目的主持人除了应有较高的政治理论功底和较高的文化素质、迅捷的语言组织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临场应变发挥能力等以外,最重要的是要打造具备个性鲜明的主持风格,启动名牌主持人的效应,以此拉动国家电台民族广播的影响力,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软实力。

    综上所述,面对新媒体传播环境带来的种种变化,央广民族节目广播主持人必须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现代传播素质。中央电台相关部门也应强化对新媒体环境下民族广播发展的调研,寻求更好的手段,促使民族广播为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