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教学中渗透“生命情感”教育

    李晓宁

    “生命”课堂教学观,就是让课堂成为老师与学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主张在每堂课中,应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有所感。在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也正在这样实践着,在努力关注学生的生命个体在课堂中的成长。

    中国的古典诗词精深而又博大,传世佳作数不胜数,这些内涵深刻、意存深远、语言简练、节奏优美的优秀作品,饱含了诗人的真情实感。为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诗词的主要内容、体会诗词中蕴藏的生命情感,提高欣赏品味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动用自己和学生的知识储备,当然也可借助多种媒体,增进学生们对古代诗词理解,让学生既品诗意又体情感更悟人生。

    一、品生命诗意

    每一首诗就如一幅美丽的图画,诗词的全部意义远远超出作者创作时所赋予的意义,所以,在教学中,品味诗词意象和理解诗词意境往往是古诗鉴赏的重点。由于诗歌意象的不确定性,意境的难把握,有必要通过图片、音像、视频等对作品中所描绘的情境进行还原和补充,将诗中的意象罗列组合成一幅色彩鲜明、形象可感的画面。意象色彩的冷暖,画面的优美、恬静、萧瑟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把诗歌中表现的意境通过画面呈现出来,有利于學生把握诗歌内容和主旨,进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既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课堂上灵动起来。

    在观摩课《氓》一诗的教学中。围绕语感教学这一重点,又不脱离诗意挖掘这一过程,直接让每位同学充当小导演,进行再创作。学生不但更好的理解了诗意,而且充分体会诗歌中细节描写对丰富人物性格的作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把所学诗歌拍成电视片,对画面、声响逐一进行设计。整个课堂里,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精彩纷呈。各学生在课堂上展开想象的翅膀,自主谈论,互相补充,有许多奇妙的构思呈现。同时,老师还让学生给该诗配上相应的音乐,根据诗歌的情感先定下诗歌的感情基调,又让他们按照所配的音乐来反复诵读,学生的情感得到自然的流露,美感也自然形成。在课堂上,让学生当小导演,设计拍电视片,本身就是一种体验型探究活动,同时也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活动,这样的体验之下,学生自然的感悟了诗意、诗情。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先通过播放演示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主题曲部分,因为那雄浑豪放而又带着苍桑的歌曲与本词的风格、意境很相近,那种氛围简直就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开头几句的情景的再现。老师这样的安排,目的是有效地刺激学生的生理感官,并激发他们投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进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为接下来吟诵诗词、进入诗的佳境奠定基础。大家知道:学习怀古诗,主要是鉴赏诗人如何“观眼前之景,写历史之事,抒一己之怀”。在研读到“思历史之事”中,首先想到的是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接着联想到的是周瑜。周瑜有什么特点呢?诗词中“一时多少豪杰”中的“一时”是指哪一时呢?干脆让学生,自由列举三国主要人物。学生们争先恐后的说,因为三国人物众多,自然都是信手拈来。这也是老师要所想要的课堂效果。新的问题自然引出:既然有那么多人物。比如具有雄才大略的孙权,比如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比如一代枭雄曹操,这么多的名人,为何诗人偏偏想到的是周瑜呢?这样非常自然地引出了诗人与周瑜的对比,自然理解了诗词内容。期间有个环节,是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唱《曹操》这首歌,课堂里唱《曹操》流行歌曲,不只是活跃气氛,实际上还能起到介绍三国这段历史的作用,同样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生命诗意”的理解。

    二、体生命情感

    绝大多数的诗人,都是在借诗抒情或借诗寄意的。但是,古代的绝大多数诗歌,与学生的现有生活经历相去甚远,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古诗中的某些情感。这样,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提供一些背景资料,提供一些有助学生理解诗歌情感的视频、音频、画面等。一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二来为学生理解古诗的“生命情感”铺垫。

    在学习柳永《雨霖铃》一词时,课堂一开始,老师先用flash营造一个恋人惜别的情境,让学生感受一下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离别却又不得不分别的心境。借此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真实的生活画面。这样,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有学生就很自然的联想到小虎队演唱的《一路顺风》,联想自己送朋友时的心情、场景,进而更投入的理解词人送别时的心态、动作。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怎样才能把握学生真正理解了该诗呢?可以这样设想:在读此诗时,学生的情感是否与作者的情感有了共鸣,学生是否被感动了。假如学生被感动了,那么该用自己的方式把自己的感动表达出来。为此,可以设置这样一道语言表达练习:让学生解读自己心中的《雨霖铃》,用自己的语言把诗词中离别时的难舍、离别后的相思等一系列悲伤的情感,通过景物的渲染、人物情状的描摹,惟妙惟肖的表现出来。这一设计,让课堂融入了一种灰蒙蒙的离愁别绪氛围。通过这个教学片段,学生可以尽情的用自己的生命情感诠释文本这一生命给自己带来的感动。情感的共鸣让课堂高潮显现,以致搞不清楚哪些是诗人的情感、哪些是学生的情感、哪些是老师的情感。

    又如在《虞美人》一诗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南唐李煜的电影《虞美人》剪辑片段,让学生在几分钟的影音播放中,感悟李煜那种丝毫不加掩饰的故国情怀,体会李煜对故国的无比深切的愁思。“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反复吟诵,更让人感受到李煜作为阶下囚饱含苦痛的生命情感:怀念往昔宫廷生活,体验当下沦落之苦,满怀无限怅恨。

    在今后的古诗词教学中,不妨为学生多提供一些与诗词有关的背景材料,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为学生学习诗词作知识、情感的铺垫,“润物无声”似的激发学生的个人情感。让学生学会声情并茂地品读文学作品,声情并茂地品读诗人的生活经历。这样,学生打破时空限制,把自己和词人联系起来,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对诗文的理解顺顺当当。

    三、悟人生境界

    在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归园田居》一诗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诗人的人生态度,提问:诗中的“尘网”“樊笼”“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等会让你产生哪些联想?比如有学生联想到《饮酒(其八)》“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表现自己隐居生活的情趣,寄托自己的人生志向。陶渊明毅然辞去官职,舍去富贵,得到了身心的自由和精神的解放。他的这一抉择,正体现了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如果说那洒遍庭院的浓荫是诗人“复得返自然的”之后的恬静心境,那么村落上空缓缓弥漫的炊烟就是诗人对故乡的依恋。老师也联想到一句人生格言: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也有同学联想到《归园田居(其三)》和《饮酒(其四)》所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诗人在描绘田园风光的同时,都巧妙地融入自己的生活理想、人格情操。这堂课不仅品陶诗,更悟人生,陶渊明最先影响我们民族的是他这种生活方式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然后才是他的诗歌艺术。欣赏他的诗,实际上是在欣赏他这个人。陶渊明归隐田园,也许他对自己算是负责了,他挑起了自己的人生,卸下了社会的责任。他这种悠然和寂静,恐怕属于自私的人生态度,能给弱者以精神空间,却无法呈现人类伟大的精神力量。

    站得高才能把事情看透。通过这样的理解,一方面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另一方面提升学生对人生的感悟和文化品位。

    又如在学习汉魏长诗《孔雀东南飞》时,在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和分析人物形象后再深入挖掘:像焦刘二人悲剧故事是不是个别现象,结合你的阅读积累,古代还有没有类似的情况?这些情况告诉我们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他们提到:陆游的钗头凤、觉新的抓阄、朱淑真爱情悲剧、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人物或作品。由此深入思考:焦刘二人爱情悲剧可以说不是一种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社会人生现象,无论是才华横溢的诗人,还是名噪一时的歌伎,都很难得到真爱,这些问题根源何在。学生从封建家长制,从妇女在社会中的不平等地位,从封建制度对青年的迫害,从封建婚姻制度的弊端,或是扼杀人性,摧残人性角度探讨。这些看法不仅汇聚了对封建制度的的认识,也汇聚了对社会人生思想意义的挖掘。

    诗歌的内涵往往是隐藏的,诗歌的感情往往是含蓄深沉的,诗歌所反映的人生哲理也是需要深入挖掘才能体悟的,这就需要师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动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借助媒体辅助来揭开这层面纱,以呈现出诗的形象,才会让诗歌中的情感上升为一种更有价值的情感,让学生在课堂里感受诗人的人生态度,进而不断地塑造和更新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作者通联:江西南丰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