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节入手解决诗词意境鉴赏难题

    王鹏

    诗词鉴赏是高中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进入高中前,学生也学到一些基本鉴赏方法,但是却难以形成系统,学生往往能分析这一首诗却不能分析那一首诗。进入高中后,学生接触到“意象”“意境”这样的专业词汇,看似在鉴赏方法上提升了一个级别,但是这两个词语本身所带来的疑惑又阻碍着学生的理解,因此,本来简单的学习方法反倒变得复杂了。

    那么怎样才能让诗词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呢?下面根据我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有效方法。

    一、初步感知应注意的细节

    古语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虽然如今学生的学习负担要让他们做到“书读百遍”是很困难的,却也不妨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多读,以读带解。

    1.浅读。浅读是学习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要求学生把握诗词整体性,从标题开始认真阅读,自己体会整体情感。浅读中,我要求学生第一遍快速阅读,扫清阅读障碍,理清诗词韵律上的问题;然后逐句慢读,细心体会,理出情感线索;在初步理出情感的情况下尽量读出抑扬顿挫。因为本阶段只针对文本本身,要求的只是初步理出情感线索,所以归入“浅读”。

    2.细读。在浅读之后进入第二个阶段“细读”,这一阶段要求是细节把握,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及课后资料阅读。一是要求根据注释中的作者介绍了解其所处时代及社会背景,并根据以往所学猜测作者情感。如“必修三”第五课《杜甫诗三首》,注释一内容为:“这组诗共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今重慶奉节)时所作……”根据以上提示,学生结合自己以前所学知识便能知道此时的杜甫生命已进入晚年,自然能想到晚年的杜甫那份漂泊的凄凉,因此情感上便可基本确定在漂泊的伤感上。二是细读注释,理解文本,如《蜀道难》一诗大部分语言都是通俗易懂的,学生可以自行解决理解,但是像“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样的句子却存在着一些难懂之处,课文下的注释对此有详尽的解释,解决了句子的理解问题,上有指天高峰,下有湍急河流的蜀道之险峻环境便呈现在学生面前,自然就解决了蜀道之“难”难在何处的问题,对本诗的主题把握已经不需要教师再做过多解释。

    3.针对一些不算难同时又有详尽注释的诗词,我将主要的时间安排在学生自主体会上。结合浅读与细读,先避开意象,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翻译”文本,在叙述中体会情感,以语言理解的方式来组织意境,最终达到理解诗词的目的。

    二、局部分析与整体理解相结合

    诗词鉴赏本身是一个整体性的过程,大部分诗词都是要把握整体才能窥其精髓。但是对于正在学习过程中的大部分学生来说,上手就用整体把握的方式不甚现实,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局部与整体的结合学习就显得非常重要。当对一首诗难以把握其整体的时候,不妨先将其打散,逐个击破,最后串联为一个整体。

    1.突破局部

    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像《长恨歌》这样的长诗是难以整体把握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局部分析的方式来重新构建本诗。

    《长恨歌》出现在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五第一单元中,虽然是一篇赏析示例诗歌,其后也有编者附带的解读文章,但是对于高二上学期的学生来说,要理解“长恨”,分析为什么“长恨”,仍然存在不小的难度。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首先根据“局部与整体结合”的原则,要求学生在自读过程中根据其叙事性特征划分出结构(教师指导),学生们基本能够划分出三至四个部分。在教师引导下按四分法统一,然后要求学生总结各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汉皇重色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其中关于杨玉环的美色以及唐玄宗对其的“万千宠爱”体现出玄宗这位中兴皇帝的“爱江山更爱美人”。

    第二部分(渔阳鼙鼓动地来……回看血泪相和流),关于渔阳鼙鼓,关于马嵬之变,玄宗仓皇的形象与六军不发的现实相对照,突出了世人对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的痛恨,而一句“君王掩面救不得”显示出玄宗的无可奈何,最终落个“花钿委地无人收”的结局,美人因“爱”而逝。

    第三部分(黄埃散漫风萧索……魂魄不曾入梦来),回程的凄凉,太液未央的孤寂,四季风景变换,层层渲染之下又将失去皇位的玄宗独居皇城的刻骨思念描绘了出来,“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简单的一句描写便展示出玄宗对杨玉环的思念,也写出这份爱的“真挚”。

    第四部分(临邛道士鸿都客……此恨绵绵无绝期),作为全诗的最后也是最精彩的一部分,此段的内容最多也最具奇幻色彩,仙界与凡间的交织,营造出一场浪漫的爱情故事,最终展示的是一份“人间天上情未了”的旷世爱情。

    局部分析阶段,不仅能将各部分的内容总结完整,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们也能从各个细小的句段中体会作者高明的写作技法,总结出诸如“侧面描写”“融情于景”等手法,更可以借用此种手段来体会到叙事长诗逐层展现的特点。

    2.整体把握

    前面的局部分析是将本诗拆解,是把握这样一首长诗的基础性工作,我们还不能就此确定全诗主旨。仍然需要将各个部分联接统一来解读。在局部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弄清了各个部分的内容,也因此熟悉了各个阶段的人物形象。

    从当年的“尽日君王看不足”到“君王掩面救不得”,我们看到一位因“爱”而行错的君王,固然应当对玄宗这种荒淫误国的行为无情地批判,但是当结合到第三部分“失位君王长相思”的情况,相思而不得见的痛苦,此部分并未涉及对玄宗误国的批判,反倒通过大量铺陈体现玄宗的刻骨思念,已经涉及“长恨”之“恨”。最后一部分天上人间的交织,营造出的奇幻色彩更像是为二人的爱情进行歌颂。他们既是悲剧的制造者,又是悲剧的主角,他们曾经共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然而现实的天人相隔,最终只能落得一个“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结局。无论是从爱情分析还是从政治讽喻来分析,此“恨”都有可说之处,但是,当我们用局部分析的结果来构建本诗时,那种超越一切的“爱”的因素跃然纸上,也更能将二人缠绵至天荒地老的爱情与人的身份职责结合理解,分析爱情故事的同时又能结合现实,古为今用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