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经济广播联盟的实践与思考

    徐强

    

    【摘 要】广播联盟在整合资源、优化传播、控制成本、拓展营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中央电台为龙头,各地方电台积极参与合作的全国经济广播联盟,在整合新闻媒体资源、实现组织结构和生产方式创新方面做出了诸多有益尝试,为广播媒体迎接“大数据时代”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

    【关键词】经济广播联盟 整合资源 合作 创新 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大数据时代来了,广播向何处去?面对这个类似“生存还是毁灭”的命题,广播人往往陷入“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的战术上的纠结。实际上,在战略层面突破现有的组织结构和生产方式,以制度创新带动“内容”和“渠道”的创新升级,将成为广播应对全媒体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特别强调“整合新闻媒体资源”。当前,以合作寻求共赢为理念的“广播联盟”模式方兴未艾,在整合新闻媒体资源、实现组织结构和生产方式创新方面做出了诸多有益尝试,更为广播媒体迎接“大数据时代”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

    一、广播联盟是广播传媒合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区别于以往的合作模式,广播联盟的标志性特点是常态化和制度化。除了生产固定播出的节目产品之外,还拥有健全的组织架构、成熟的运营平台、完善的激励机制和成功的营销模式,以实现多方共赢的合作价值最大化。

    1.整合资源。当前广播频率的爆发式增长带来了节目产品的严重同质化和单一频率的资源稀缺。广播联盟搭建的共享信息平台,不仅使各成员单位的信息资源得到极大丰富,而且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再加工,为节目产品的创新和创优提供了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

    2.优化传播。受制于传播方式、频率覆盖和受众习惯,广播媒体特别是地方广播往往面临传播到达率难以突破的瓶颈。广播联盟共同播出的节目平台实现了“超越传播”,不仅使受众群体呈现几何倍增,各成员单位的互动推广更可以实现单一频率难以企及的宣传效果。

    3.控制成本。长期以来,广播节目产品质量的优化与资金、人力成本的增加成为难以调和的矛盾。广播联盟以完善制度为保障的共同生产方式,使各成员单位能够以最小的成本付出收获品质优良的节目产品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实现了投入产出比的最优化。

    4.拓展营销。面对其他传媒形态的激烈竞争,广播在市场营销中处于相对弱势成为普遍现象。广播联盟的出现不仅大幅提升了相关节目产品的市场价值,更为各成员单位组建统一营销平台、通过整合营销占领市场优势并拓展节目外的产业化经营,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

    二、全国经济广播联盟的探索之路

    1991年6月,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经济广播委员会成立(2008年3月更名为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经济节目工作委员会),作为全国最早的专业化广播合作组织,自成立之初,就启动了全国经济广播联盟的建设工作,不断推进全国经济广播节目资源和产品的合作。目前,该会共有正式会员单位55家,联络单位20余家。

    2002年7月,由上海第一财经广播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广播携手打造,在北京、上海、天津、香港等全国十几个城市经济、财经频率落地播出的财经新闻节目《中国财经60分》开播,成为全国第一个多台制作、实时联播的广播节目,全国经济广播联盟在跨地域合作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2003年12月,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为龙头,联合全国近30家省级电台经济广播频率联合制作、共同播出的《全国经济联播》节目开播,以此为标志,全国经济广播联盟正式启动运行,并在组织结构、信息平台、节目产品等方面走向成熟规范。

    2008年9月至12月,全国经济广播联盟“改革开放三十年大型宣传项目——《见证三十年》”在全国30个城市陆续上线,30场大型现场直播和多媒体互动形成空前声势。以此为起点,“全国经济广播世博报道联盟”“经济转变100问”“《大国大时代》全媒体时事报告会”等大型合作项目相继推出,全国经济广播联盟的合作从线上走到线下、从传统广播转向全媒体传播。

    2013年12月,中国经济广播网启动试运行。作为全国经济广播联盟独家新媒体平台,中国经济广播网全面整合以中央电台经济之声为龙头的全国近60家经济广播的优质资源,并利用新媒体优势,全面服务于全国经济广播联盟的节目制作、品宣推广、全媒体呈现等各个环节,使全国经济广播的合作实现了从“量”到“质”的飞跃。

    20多年来,全国经济广播联盟的成员单位由初期的20多家扩展到近60家,联盟成员覆盖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成为中国传媒界的知名品牌,相继打造出《中国财经60分》《全国经济联播》《中国长三角》等多个优质品牌节目平台,成功实施《见证三十年》《中国最美村镇评选》《大国大时代》等一批财经特色突出、具有全国影响力和较高品质的大型活动项目。《经济转变100问》《深水闯关》等多个全国经济广播联合制作的精品节目获得中国新闻奖、广播影视大奖等国家级新闻奖项。目前,全国经济广播联盟以中国经济广播网新媒体平台为依托,正在努力开拓全媒体生产、全媒体传播、全媒体营销的创新模式。

    三、全国经济广播联盟的成功之道

    全国经济广播联盟的创建与成功,既是中国广播产业改革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经济广播的独特性质决定的,更离不开创新的理念和有效的机制保障。

    1.中央电台在全国经济广播联盟中的龙头地位

    作为国家电台,中央电台在信息、人力、品牌、管理、覆盖等各方面都具有地方电台难以比拟的优势。在目前我国四级办广播的金字塔型市场格局中,任何一个全国性、跨地域性的广播合作组织,都需要中央电台的参与和主导,以摆脱小(影响力小)、散(合作松散)、杂(管理运营难以规范)、弱(合作层次不高)的局面。

    中央电台对联盟的主导,可以在舆论导向、完善机制、运营管理、产品品质、品牌推广等各方面发挥重要而关键的引领、规范、提升作用,为全国经济广播联盟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以中央电台为龙头的全国经济广播联盟的建立,通过整合资源、优化传播,也为中央电台走内合外联、做大做强的改革发展之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地方电台在全国经济广播联盟中的积极作用

    全国经济广播联盟的建立,使地方电台突破信息资源的地域性局限、获取国家电台权威信息成为可能,通过台际联合、特别是中央电台的参与,更为地方电台打破传播覆盖的地域性局限、提升品牌价值和社会影响力提供了崭新的天地。同时,地方电台在新闻的生产上具有快捷迅速、鲜活生动、贴近民生、思维活跃、手法独道等独特优势,与中央电台的生产方式和特色可以形成良性互补。全国经济广播联盟在运作过程中,充分重视发挥地方电台的积极作用,特别是以上海、天津、浙江、广东、山东、辽宁等一批经济强省的经济广播为联盟骨干和区域合作核心,充分发挥骨干成员、区域核心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了中央电台引领、核心电台牵头、区域联动、全国参与的合作方式,有效推动了全国经济广播联盟的合作各地开花、全面深入。如以上海第一财经广播牵头、长三角地区20多家城市经济广播共同制作、中央电台经济之声联合播出的《中国长三角》节目平台已成功运作10年,牢牢占据中国最发达地区主流传媒市场。

    在具体工作中,全国经济广播联盟认真了解各成员电台的不同需求,求同存异,确定共同的目标和方向,改变以往“配合中央电台工作”的思维方式,树立“做大做强全国经济广播”的合作理念。同时,通过定期培训的方式帮助各台采编人员提升理念、增强业务水平、提高新闻产品质量,使全国经济广播联盟的合作质量和社会效果始终保持平稳上升的良性状态。

    3.经济广播的独特性质

    经济包罗万象又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一方面,大到宏观政策,小到衣食住行,无论经济事件,还是投资理财,在全国受众中都具有很高的关注度和相关性、参与性。另一方面,同样的经济话题,在不同地区却往往表现出鲜明的地域化特点或差异,具有很高的对比和分析价值。

    因此,相对于新闻、都市、交通、文艺、音乐等其他专业化频率,经济广播不仅对资源共享的需求更为突出,经济广播联盟在确定共同目标、组织实施多台联动的集团作战方面也更为便利,对新闻资源进行整合配置及再加工、深加工更是具有先天的优势。如全国经济广播联盟在2012年组织实施的12集系列述评《深水闯关》,围绕金融体制、税收制度、户籍制度、行政体制、医疗体制、土地流转等六大改革难点,全面深入报道、分析了“深水区”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在具体创作过程中,针对这些全国人民普通关注的经济问题,调动各成员电台的力量参与,充分发挥经济广播特长,突出鲜明地域特色,全面展示各地面对改革深层次问题的积极探索。整组报道既探讨问题,更引导舆论,增强攻坚克难的勇气,为十八大召开和深化改革营造积极的舆论环境,受到各界高度肯定。

    4.健全完善的制度保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全国经济广播联盟的成功运作,离不开健全完善的制度保障。

    组织制度。全国经济广播联盟建立了完善的组织制度。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经济节目工作委员会是联盟的合作基础,常务理事会作为常设机构承担联盟重大事项的审议决策职能,中央电台经济之声作为秘书长单位负责联盟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共同确定的合作节目、合作项目,由联盟指定项目执行单位,负责统一管理和日常运营,并接受联盟的指导。各成员单位、协作单位在执行单位的协调下分工合作。通过网上联络平台、定期会议以及全国经济广播年会等方式广泛沟通、紧密联系,为联盟运作提供组织保障。

    运行制度。全国经济广播联盟所有的合作节目、合作项目均实现了规范化、标准化运行。所有合作项目,联盟各成员均以书面协议方式明确责、权、利。如《中国长三角》区域合作平台,包括中央电台在内的20多家经济广播经过10年的探索,从定期会议制度、信息平台建设、节目运行流程、成员单位分工,甚至细化节目质量标准、各台工作量要求等方面,都确立了统一的标准和流程,确保无论哪一家频率轮值主播,都能做到生产方式整齐划一,节目产品质量统一。

    四、大数据时代的全国经济广播联盟

    “一个富于创造力却又充斥着巨大破坏力的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语)。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超过16%的中国人主要依靠移动设备获取重要新闻。而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去年发布的《互联网25周年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超过23%的美国人已经以移动设备为主要新闻获取方式。同时,2013年,全球通过推特(Twitter)等自媒体发布的消息突破5000万条/天,自媒体不仅在信息发布量上远远超过传统媒体,更逐步剥夺了传统媒体的传播主导权,迫使传统媒体由居于垄断地位的“信息主导者”变为了“信息转发者”或“信息评论者”。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于包括广播在内的传统媒体来说,不仅彻底颠覆了延续百年的生存方式,更引发了一场“生存还是毁灭”的危机。然而,广播联盟由于先期启动了媒介融合的产业链建设,在内容、渠道等各方面可以较为顺畅地顺应变革,并联动联盟内媒体应对竞争、实现转型。特别是已经具有成熟机制和多年成功运营实践基础的全国经济广播联盟,更有充分的优势积极利用这一伟大变革提供的历史性机遇,在大数据时代占据传媒产业的制高点。

    1.数据:打造中国经济广播云平台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将成为决定媒体成败的关键。近年来,各广播媒体不断尝试,通过Web网站、App、搜索工具、微博、微信等多种新媒体介质建立自己的数据平台。未来,全国经济广播联盟可以强势整合联盟内部各台以及中国经济广播网的数据资源,成立涵盖产品资源、用户资源,拥有数十家数据基站的全国经济广播数据中心,通过资源的乘数效应,实现数据量的最大化和质的最优化。在此基础上,打造中国经济广播云平台,实现内容、渠道的全面变革。

    2.内容:用户体验,定制生产

    近期,美剧《纸牌屋》成为大数据时代的经典案例,超过3000万受众每一次快进、回放的数据都被收集、反馈到制作方Netflix,成为指导后续剧集优化生产的重要依据。未来的全国经济广播联盟,将依托中国经济广播云平台海量数据的支持,以用户体验为生产导向,实现从专业人士主导的专业化生产向受众主导、受众参与的定制化生产转变。在生产组织上,延续全国经济广播联盟业已成熟规范的分工合作方式,适应全媒体时代要求,组织成员电台根据各自优势实现集合化生产。终端产品则跳出传统的“声音世界”,结合经济广播特色,向财经资讯的碎片化、数据化、可视化转型。同时,“在人人都会做饭的时代,好的厨师仍然抢手”,资讯数量和传播范围的爆发式增长,对媒体的资讯加工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唯有能够使信息增值、提供更优质内容的媒体方能立于不败之地。未来的全国经济广播联盟,将通过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集中力量完成重点报道的专业化、精品化,以独有的公信力、权威性和资讯品质彰显主流媒体价值,并引领行业的导向和标准。

    3.渠道:终端制胜,精准营销,每一次倾听都有价值

    未来广播的传播渠道,除了传统的无线、有线广播,以及目前被广泛使用的以Web网站为代表的有线互联之外,以手机和PAD为主要载体和互动工具的移动互联将成为受众接触广播的主要方式,最终发展为多终端获取、多维互动的新型广播传播形态。在此形态之下,广播媒体将逐渐呈现“圈子化”,即形成以产品终端为依托、以产品类别为标志,以内容黏性为纽带,不同用户规模和不同层次的传媒“圈子”。未来的全国经济广播联盟,将依托统一的云平台,实现终端和“圈子”的全面整合,在渠道建设上占据传媒领域制高点。同时,改变传统传播思维,用户无需寻找内容产品,而将内容产品通过云平台主动推送到用户,并通过移动支付平台建设和线上、线下产业开发等途径,突破传统的广告营收模式,建立以精准化、个性化为标志的全媒体营销,真正实现“每一次倾听都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