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决策制约因素的综合分析

    聂强

    【摘要】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制定了鲜明的外交决策,这些外交决策被形象的称为“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其中体现了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理想、阶级性以及反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这些外交决策的制定受到一定的制约因素,本文对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决策制约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

    【关键词】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决策;制约因素

    前言

    外交决策的意识形态和本质特征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建国初期,新中国的外交决策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这对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行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以上,本文综合分析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决策的制约因素,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决策的意识形态

    (一)社会主义革命理想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社会主义革命理想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了我国外交的根本原则,要倒向社会主义阵营,这就是“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指出我国必须要倒向社会主义,没有第二条路径可选。而苏联也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之后绝大多数的社会主义国家与中国建交。由此可见,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决策的制定是建立在社会主义革命理想基础上的。

    (二)反帝民族主义

    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恩来总理指出了我国两大外交任务,一是要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友谊关系,指出和平、人民民主、社会主义是共同的奋斗目标;二是要坚决反对帝国主义,指出了帝国主义对人民民主国家的敌视,而人民民主国家也要敌视帝国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反帝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被凸现出来[1],这标志着我国在外交上要坚决推翻帝国主义,消除其对我国特权的影响。建国之初,新中国“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外交决策的制定和实行就是以反帝民族主义为基础的。

    (三)阶级性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表明了中国与帝国主义的对立,强调导向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性,强调了反帝国主义、反官僚资本主义以及反封建主义的革命思维,这种泾渭分明的阶级性一直为我国看清外交形势、制定外交决策、实行外交策略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二、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决策的制约因素分析

    外交决策的制定和实行以实现民族和国家的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的,必须要考虑到国家所处的现实环境,因此,外交决策也必将会受相关因素的制约,而建国初期的新中国外交决策也受到了一些因素的制约,具体分析如下:

    (一)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

    国家利益是对外建交的根本,国家利益指的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利益而并非领导阶级的利益,新中国就是考虑到整个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才制定了“一边倒”的外交决策战略。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环境形势复杂严峻,国内形势也不容乐观,经历战争后百废待兴,各种建设任务繁重且紧迫,这就需要新中国在国际环境中要寻找到强有力的依靠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新中国的顺利发展,而根据当时的国际环境来说,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便是新中国发展的最有利支持者,因此我国制定了“一边倒”的外交决策,坚决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稳固新中国和苏联的同盟关系,对四方阵营起到了重要的威慑作用,保证了新中国的安全,同时争取了经济建设急需的资金和技术,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2]。

    (二)国际环境的影响

    从国际环境来看,对国际环境的正确分析是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决策制定的先决条件。具体来说,新中国成立之初是二战刚刚结束之时,国际形势发生率变化,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意识形态矛盾和势力范围矛盾日益凸显,冷战发生。这种冷战的环境促使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建立“一边倒”的外交决策战略。首先,建国前后中国共产党并不排斥与美国建立友好关系,并真诚希望美国不要为蒋介石国民党进行支持,不要对中国自己的内政进行干涉,但美国依旧我行我素,明目张胆扶蒋反共,从而将中国共产党放在了对立面。第二,中国共产党与苏联共产党关系密切,虽然苏联对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在一个时期有所怀疑,但建国时期,帝国主义敌视严重,新中国百废待兴,这就急需苏联的支持。通过以上国际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新中国制定了“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重要的外交决策战略。

    (三)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

    建国之初,中国共产党要巩固政权、发展政权,打破美国的封锁和鼓励,因此要与新中国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以此来缓和国际局势,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考虑,新中国必须自主决定外交决策战略方向,新中国与苏联关系密切,边界线漫长,得到苏联的支持不仅能够得到安全保证,同时有了与帝国主义抗争的资本,因此中国积极主动的制定了“一边倒”的外交决策战略,明确了外交决策,解决了在地缘政治上的依托问题。

    (四)中国近代史发展的要求

    我国近代史是旧中国的屈辱历史,饱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各种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被强制签订,我国从昔日的中华帝国沦为了“东亚病夫”。俗话说,弱国无外交,当时的中国百年屈辱、离乱动荡,何谈外交?因此,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与帝国主义划清界限,结束了帝国主义的半殖民统治,结束了半殖民式的屈辱外交,而在中国近代史上,苏联对于中国的帮助可以说是涌泉之恩,抗日战争无私援助,国共合作雪中送炭[2]。根据这些近代史发展的要求,新中国制定了对外关系和外交决策的基本立场和方向。

    结论

    综上所述,特殊的时代有着特殊的历史环境、国情和国民情感,这些都会对相关外交政策的制定产生影响。本文综合分析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决策的制约因素,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宫力,门洪华,孙东方.中国外交决策机制变迁研究(1949~2009年)[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11:44-54+4.

    [2]李志斐.建国之初中国外交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分析[J].甘肃理论学刊,2006,05: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