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对培养大学生领导力的思考

    陈思

    摘要:领导力是指通过自身个人素质和良好的处理外部关系的能力,积极有效引导一个人或者一个集体达到预定目标。结合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和实际情况,我把大学生领导力素质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健全的人格品质。二是具备关于领导力方面的专业知识。三是全面的社会管理能力。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力军,加强领导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时期;培养;大学生;领导力

    一、大学生领导力的构成要素

    (一)健全的人格品质

    领导者具备人格主要包括情感、意志、道德、心理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更多表现为一种非权力因素的影响力。

    良好的自制力方面:能够自觉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动,对自己的生活有很好的规划和安排,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能力。

    道德方面:大公无私的、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热爱团体、乐于助人的团队精神;尊重他人、谦逊容人的宽宏气度;忠诚守信、讲究信用的诚信的品质;积极向上,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心理方面:较强的责任心、事业心;积极的自尊心、自信心;具有坚韧的意志力、感召力、凝聚力和决断力等品质。

    (二)专业的领导力知识

    领导力知识来源于实践,并且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大学生要具备领导力素质,需要具有领导力理论知识,掌握领导理论知识,基础上,深入理解变革型领导力、愿景型领导力和危机型领导力理论、还需要具有与其相关的理论知识,例如组织行为学理论、管理学理论、心理学方面的理论。

    (三)全面的社会管理能力

    在具备知识基础上,还需要具备一系列能力,主要表现为理性思维能力作出决定和制定战略决策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交往和团队合作能力、整合多元文化能力。

    一是基础性能力,指的是任何领导者都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如理论实践结合能力、执行政策能力、掌握会议能力、安排时间能力、学习求知能力等。

    二是基本管理能力,指的是领导者履行基本职责、管理好本单位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如分析判断能力、计划运筹能力、事态预测能力等。

    三是综合性能力,指的是领导者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科学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并以实践经验为参照而形成高超的能力。如处理危机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权宜应变能力等。

    二、新时期培养大学生领导力的重要意义

    (一)是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必要路径

    随着国民对教育的重视和基础教育的普及,大学生越来越多,同时所面对的竞争和压力也越来越大。国家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仅仅具有专业技能是不够的,同时也要注重综合能力的提升,而领导力就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方面。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要特别注重自己各个方面素质的全面提升,努力成为一个各方面能力都很突出的有用人才。大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会遇到了很多问题和挑战,如怎样在单位里处理好与领导和同事的关系、融入到团队合作中;有的专业技能很强被提拔为领导却不会布署工作,不能有效发挥团队力量。这些都反应出大学生领导力的不足。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注重培养自身领导力各方面的素质,不仅要积极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更要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锻炼,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的功能。把“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作为战略主题的重要内涵。其中“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属于领导力素质范畴。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同样也是大学生们社会责任观确立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通过加强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让大学生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样才可能成为未来社会卓越的领导者,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贡献。

    (三)是应对国际竞争复杂局势的迫切需要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的加速,国家与国家的经济往来日益密切,逐步深入政治、文化、科技、信息等领域,引发了一系列的新的社会变革。随着世界越来越复杂、多变和不确定因素增加,对人的能力要求也越高。国家与国家之间竞争的核心在于知识和人才的竞争。陈朝晖博士指出,现在的世界跟以前不一样了,领导者需要有效面对四大挑战。培养具备全球领导力的人才,能够在面临复杂的经济全球化提出的各种各样的挑战,具有宽广的全球化视野,保持清醒的头脑,创新的思维,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突发的复杂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和策略。

    三、当前高校存在的对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制约因素

    (一)高校教育缺乏专业的领导力知识传授

    领导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领导的潜力,通过进行培养和开发,可以使之成为领导者。每个人都需要学习重要的领导技能, 以便领导在各个方向发生,而非总是自上而下。领导力知识和其他科学一样,是可以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中的锻炼,达到培养提升的目的。但是,由于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还属新生学科,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开展专门系统的领导力教育、没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领导力培养体系、比较完善的大学生领导力理论体系尚未出现。只有部分高校开设过与领导力相关的一些专题讲座,而参加过领导力提升锻炼的学生就少之又少了。因此,大学生领导意识缺乏、获取领导力知识的渠道狭小、掌握的专业领导知识几乎没有。

    (二)高校教育存在培养方式单一化现象

    培养目标方面,高校自身定位不准确,导致人才培养目标统一,缺乏个性化培养目标。将重点放在专业素质培养上,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培养内容方面,重视专业教育,忽视文化教育、通识教育。部分高校开设通识教育中存在课程设置体系不完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缺少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对象上看,高校领导素质培养对象仅仅局限于少数的学生干部。

    (三)高校教育存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式不健全

    现有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从评价指标上看,指标体系不健全。有的高校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四方面进行评价,还有的高校是从德智体美劳方面进行评价,但是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要的素质;从评价的主体上看,主要是专业课教师、辅导员老师对大学生进行评价,并未吸引大学生自己参与到评价中来;从评价方法来看,过于注重结果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

    四、提高对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对策思考

    (一) 高校要重视领导力的培养,将领导力知识教育纳入高校必修课程

    当前,我国各高校亟需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领导力培养体系,并通过革新教学方法和内容加强对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力度,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首先,明确领导力教育的目标。领导力本身作为一种影响力,其是能引导人们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能力或是组织和影响力人们为实现某种目标的能力。其次,在高校开设领导力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主要内容是涉及领导力的基本理论,包括领导理论、领导思维、组织行为学、领导决策学;选修课主要内容可以开设一些领导力理论与相关学科相结合的理论,例如领导心理学、媒体领导力理论、财务领导力、企业领导力等等。

    (二)借助有效合力为大学生领导培养搭建实践平台

    借鉴国外高校经验,高校倡导大学生们组成大学生自治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各个学院大学生们投票选举产生,委员会对内主要是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对外主要是向学校争取合法权益和切实的权利。大学生管理委员会设立日常事务办公室。委员会主要职能有:参加涉及学校建设、发展的会议;向学校提交合法化、合理化的建议等等。这样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民主参与、民主管理能力,有利于加强学生和学校内部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锻炼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高校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导,鼓励学生对社团进行自主管理、自主监督。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支持力度,给予一定场所、资金、人员的知识,可以配备专业的教师对学生社团的日常活动的开展给予指导,并在结束后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支持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建立高校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在服务过程中,需要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教育和培训,锻炼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进一步明确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利用新兴媒体的发展,为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扩宽渠道

    据统计,大学生75%的信息来源出自新兴媒体。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工具和信息媒介。所以,提升大学生的领导力,必须要有效的占领这一传播阵地。美国最早提出“领导力”一词,并已经建设有领导力教育研究中心。1986 年,美国大学协会报告显示有600个高校制定了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计划,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期,其数目增加到800个,2006年已有近1 000所高校在从事相关教育活动。美国领导力教育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而且已经具备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实践经验。相比较而言,我国开设领导力教育的时间相对比较晚。一方面,我们可以引进国外的领导力教育资源,例如领导力项目、领导力课程、领导力计划等,将国外的教育资源放在相应的网站上,便于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和大学生自主学习。聘请国外专家担任顾问,通过网络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指导,对学生的疑问给予解答。另一方面,尝试进行领导力网上实践教学。在网络上建设一个模拟的教育情境,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还可以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模拟的教学情境中去,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宏强.高校学生干部领导能力结构研究[D].河南 大学,2007.

    [2]牙韩高.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领导方式与领导效能 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

    [3]陈静.大学生领导力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研究[D]. 青岛大学,2012.

    [4]朱德新.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研究[J].消费导刊, 2008,(9).

    [5]中国科学院“科技领导力研究”课题组.领导力五力 模型研究[J].领导科学,2006,(9).

    [6]文茂伟,房欲飞.在通识教育中发展大学生领导力 [J].比较教育研究,2008,(1).

    [责任编辑:胡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