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软技能”的实践价值研究

    董文丽

    在新时代要求下,审视传统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软技能的不足,理顺“软技能”的多元内涵,方能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奠定基础,续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有鉴于此,重新审视软技能的多元内涵,赋予软技能的时代表征,探究软技能的实践价值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在治理中发展变革的应有之义。

    “软技能”是人力资源能力的核心内容,关乎人力资源的价值取向,影响公共部门管理的效率,作用于政治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政治生态,解决党内存在的种种难题,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政治生态就是各类政治主体生存发展的环境和状态,是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生活等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反映,影响着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和为政行为。

    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软技能”不足原因

    (一)行政管理体制与经济发展的不适应

    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革,经济体制的探索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对政府职能提出更高的要求。经济社会变革也不断要求行政管理体制做出及时回应,但仍有不少待完善的地方。我国目前政府职能转变的滞后造成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官商勾结,一些政府官员利用职权之便“创租”和“抽租”,破坏市场竞争规则,使权力的公共本质私有化、商品化、经济化。利用权力钻空子、搭便车,掌权者不断进行“权力积累”,为一己私欲极大地破坏自由竞争和市场秩序。在野者则视入仕为官是发家致富的捷径,为谋一官半职,不惜一切代价。行政管理体制的诸多漏洞和不完善致使公权力“变味”,公共部门人员“变心” ,公共精神“变质。

    (二)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有待完善

    治理需要政府、公共部门、社会组织、市场等多方面力量的协同合作,在实践的运行中必须解决好制度模式选择、价值体系建设等重大问题。治理能力体系现代化的进程中面临各种困境也会深深影响人力资源的利用开发,价值取向。尤其在政府机构中,治理纵向职责关系划分僵硬导致地方政府自主性不强,难以自我科学决策,领导干部往往过度“依赖”上级,忠于上级而不是忠于法律,面对突发状况层层上报被动等待,以此避免承担责任,缺乏从政者的智慧,造成一系列庸官懒政的现象,对社会造成重大危害。官员不担当、不作为,严重忽视和违背了民意。这种公务人员自身治理能力的欠缺又反过来阻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是治理能力和体系的绊脚石。

    (三)唯“GDP”论英雄的政治锦标赛

    十三大”中央确立了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之后,尤其是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经济发展是硬道理”,地方政府围绕着经济增长的竞争日益激烈,更加热衷于GDP和相关经济指标的排名。往往中央确定经济增长目标后,地方政府層层加码,层层下传压力,展开GDP之间的博弈。盲目追求GDP既会危害社会经济的发展,又致使一大部分干部为了个人的乌纱帽和政绩工程,违反当地实际发展规律,不顾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生态问题,一股脑的推行“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在数字政绩盲从指挥下,有些领导干部难以抓住利民惠民的关键要点,被动地围绕GDP追赶城市排名,营造出一种经济繁荣的表象,把踏实作为、真正解决百姓需求的服务意识抛之脑后。

    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软技能”的时代表征

    (一)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双重标准

    公共部门的语境中,授予了软技能“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双重标准。马克斯·韦伯认为,“价值理性与终极价值相关联,是区分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 ; 而工具理性与价值相剥离,只是通过最有效的途径,以实现一个个的具体目标,以最小的成本,博取最大的收益”。由于公共部门享有公权力,面向公共提供产品和服务,务必保障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性质,兼顾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必然要求。然而,回溯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主线,极大程度受到科学管理理论的影响,强调“效率优先、”“工具主义”、“企业管理方法技术”。片面追求工具理性强调效率第一而忽视公共部门内在的公共价值、行政伦理,道德精神、人员素养严重污染政治生态环境,滋生贪污腐败,为“政治两面人”提供温床。确立公共部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双重标准,保障效率与公共精神的有机统一,是新时代“软技能”的重要特征。

    (二)能力与价值的双本位要求

    首先,能力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基本门槛。公务员能力是指公务员能够履行公共行政职能、胜任岗位责任而必须具备的人格素质,包括一定的认知水平,也包括价值观、态度、自我形象、社会动机等个性品质。早在2003年人事部门制定了《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公务员的能力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包括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九种通用能力。2018年修订的《公务员法》中公务员应具备的条件、履行的义务,职位资格等能力都作出详细说明。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又带来新挑战,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要求治理主体能力现代化,治理方式的多样化,数据共享、数据治理催生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软技能的新内涵和正确价值取向。在确保党的统一领导下,公共部门人员必须抓住新的发展机遇,不断学习和发展,具备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理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关系,有力回应新科技革命的高要求。另一方面,能力的形成核心在于价值观的塑造。尤其对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来说,人员价值和素质的引领使公共行政不偏离公共本质,真正在现实中践行为人民服务,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的公共情怀。价值本位改变了传统人力资源“重智轻德”的模式,不只突出知识能力型人才的选拔培训,更加强调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价值本位是人力资源的软技能,是人力资源的核心,更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题中之义。

    (三)矗立家国情怀的精神灯塔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家国大义,在家尽孝、为国尽忠,“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不论是陆游笔下的“位卑未敢忘忧国,”还是林则徐心里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以及 范仲淹胸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家国情怀和奉新精神传承至今,是治国理政重要内涵。从习近平主席的家国情怀中直接体现:一,重视家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二,勤政亲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三,实干兴国:“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进入新时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梦献身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理想追求,对国家高度的认同和支持,更是彰显职责与使命所在。

    三、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软技能”的实践价值

    (一)保证公共本质的核心之义

    公共部门以公共权力为基础,以公共利益为目标,以公众满意为导向。从公共部门层面来看,软技能中所蕴含的为人民服务的公共精神和以公共利益优先的公共价值,符合公共部门的本质要求。首先,权力来源于人民,必须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在权力的行使过程中掌权者自身素质尤为重要,软技能从掌权者应该自身具备的特质出发,确保權力规范运行,保障权力的先进性,纯洁性。其次,公共部门最终目标是实现公共利益。围绕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软技能要求公共部门人员始终以公共利益优先,保持公共本心,避免公共权力沦为满足个人私利的“工具”。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尤其目前我国公共部门普遍存在的首长负责制,一旦缺乏有效约束,便造成权力滥用、贪污腐败、政治生态环境恶化。最后,公共部门以公众为服务对象,以公众的满意为行为准绳。在为公众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软技能的丰富内涵既在能力上确保公共部门人员的匹配,又在价值选择中保证公共本质,科学有效真真切切为百姓办实事。

    (二)塑造全面人才的必要标准

    纵观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发展历程,确立了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改革目标,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在全面深化改革阶段,软技能符合时代特征,进一步提高人才准入门槛,优化公共部门人才队伍,提防政治“两面人”,保证了国家政治秩序稳定性和行政体制健康运行。同时,软技能明确公共部门人员义务,打破传统片面强调能力、唯“GDP”论的刻板要求,积极推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吸引、选拔、培养人才的良好氛围和社会环境。在这样的氛围中为人员自身发展提供明确依据,引导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使人才更加关注自我成长,树立崇高理想信念,防止腐朽思想的侵蚀和不良风气的诱导,有助于公共部门人员不断追求卓越,保持初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软技能更深一层次还体现的是民主化、科学化的内涵。秉承“公开”、“透明”、“公正”、“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贯彻软技能的时代要求,合理规范人员的行为方式,为全面考核人才奠定基础,科学约束公共权力,最大程度保障民意,是扩大民主范围提升民主质量的重要体现。

    (三)稳步迈向善治的基本保障

    执行力是落实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放眼基层,治理主体职业道德缺失,社会关系扭曲和自主文化落后等因素导致的“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层出,严重阻碍了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进程。所以,对治理主体能力的塑造和提升是有必要且重要的,软技能的时代特质与迈向善治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

    善治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民生活幸福、社会和谐有序以及国家长治久。治理主体只有正确认识善治理念的价值并内化为行动自觉,才能真正把握推进国家治理的逻辑起点,了解国家治理的生成缘由和发展脉络,才能使国家治理获得正当的合理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有助于在整个社会达成价值共识,以人民为中心,稳步推进良法善治、育新机开新局,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

    (作者单位: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