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视域下学生就业价值观引导路径研究

    摘? ?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关系“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也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切入点。应当借助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形成思政教育合力,让所有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让专业课程与职规课程相辅相成,帮助学生结合专业做好职业规划;让专业课程与地方企业产教融合,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让整个引导过程与学生自身发展相得益彰,坚持学生中心和产出导向。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就业;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5-0012-03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开篇即强调教育的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并指出全面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高校作为人才培养重地,最终的人才输出是对“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最有力回答,学生就业之际即向国家、社会和人民交付答卷。而学生就业行为会受到其自身的就业价值观影响,与此同时,就业价值观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经历高等学校教育后的一个及时反馈。另外,就业价值观可通过学生就业行为和最终去向加以判断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既是高校育人的职责所在,又能对学生实际就业情况进行质量评价,是满足《纲要》精神进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将围绕《纲要》具体内容,论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要性,并阐述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也是对“怎样培养人”作一个理论探讨。

    一、学生就业价值观引导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要性

    《纲要》第一条、第二条提到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所以,高校人才培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其中,抓好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就业是对高校育人育才工作的最终检验。目前高校对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多局限于就业率、专业相关度等,对学生的就业要求也局限于能找到个工作就好,缺乏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就业价值观引导,进而引发人才流失、低职高就等社会问题。因此,必须认识到学生就业观、价值观引导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事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

    《纲要》明确指出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既回答了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又强调了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古今中外, 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对此,习近平总書记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也提出要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高校作为学生接受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级中等教育后的最后一道教育关卡,直接关系学生最终会成为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则是高校在学生接受最后一段教育期间进行时刻自省的重要育人标准,要始终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培养出来的学生要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逐步完善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才需求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化教育,每年大量高校毕业生离开校园步入社会。随着逐年积累,高端精英人才出国留学后定居海外、国内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导致的人才流失现象日益严峻,特别是后者还引发了低职高就的人才浪费问题,显然与党和国家对高校育人要求相违背,对此,急需加强对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认真做好四个“服务”。

    (二)能有效解决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

    课程思政的开展并不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强行加入课程教学,而是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但部分授课教师缺乏开展课程思政的认识,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课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但迫于国家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形势和学校检查要求,生搬硬套,应付了事;或者因长期专注于专业领域的研究和学习,缺乏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对于如何挖掘思政教育资源不知所措。最终都将导致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

    因此,课程思政的开展需要找到原有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连接点,并由点及面。就业问题是每位学生都较为关注的问题,即使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最终仍要面临就业问题。特别是在时代发展迅速、社会变化加快以及网络信息爆炸等因素影响下,学生对于就业问题会感到焦虑不安并特别希望能够从教师那里得到答案。学生在接触这类教育时就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由于师生接触时间有限,学生之间也存在具体差异,很难就当前复杂的就业形势和可采取的应对行为进行具体指导。由此,就业价值观引导的现实性和可行性就得以体现,既可以坚定学生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信心,让学生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避免他们受到社会阶层、潜规则、黑幕等消极方面的影响而产生怠学情绪,同时又可以将课程思政做到有血有肉、血肉相连,有效避免“两张皮”问题。

    二、学生就业价值观引导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实施路径

    就业价值观是学生发生就业行为的价值指引,也是高校育人成果的重要反馈。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就业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于2020年7月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回信中,赞许了这届毕业生同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奋斗、致力西部建设的人生选择,并寄语全国广大高校毕业生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3]。其中既包含了有志向、不畏难的较为基本的价值要素,也提出了为党、国家和人民作贡献的高层价值追求。就业价值观没有绝对的具体定义,但高校育人应当高屋建瓴,占据高地引领价值观潮流,引导学生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把个人就业行为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把人生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和为人民服务之中。所以,应当借助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形成思政教育合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一)所有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

    《纲要》指出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这就深刻表明了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更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向标。

    当代大学生出生在21世纪,成长在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物质水平大幅度提升的时代,并且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多人呵护和社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多注重自我满足和个人目标的实现,对如今生活的来之不易、党带领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并实现全面小康的艰辛过程缺乏感同身受,对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处理等问题缺乏深刻认识,存在较强的个人主义倾向,另外,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价值观形成处于步入成熟但还没有完全成熟的阶段,并由此带来充满理想但易脱离实际、热爱生活但易心里受挫、思想活跃但易偏激片面等矛盾的心理世界。并且,由于涉世未深、缺乏深入分析事物的能力,很容易被一些博眼球、不负责任的网络发文所影响,产生消极负面情绪。

    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就业的权利,但同时要认识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度认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引导的重要性。所有课程都应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自身经历、社会阅历、生活实例等帮助学生掌握规律观、矛盾观、运动观、量变与质变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并紧跟思政课程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義思想。同时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学习过去和当下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典型人物事迹,弘扬他们为国家和人民作出突出贡献的奉献精神,培植学生吾辈“更”自强的就业价值观意识。

    (二)专业课程与职规课程相辅相成,帮助学生结合专业做好职业规划

    目前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创业基础”等职规课程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提前做好规划以备毕业后顺利就业。但课时量少,且都安排在较晚的学期开课。因多由辅导员负责讲课,还存在授课形式单一、内容过于拘泥课本理论知识,对于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缺乏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有效指导等问题。另外,在当今各方面交流频繁、矛盾多发、竞争压力日益剧增的时代,也很难通过几节职业规划课程来培养学生形成与其今后就业相关的行业领域的职场能力和职场心理素质。

    对此,专业课程应弥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相关不足,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并通过前置化的就业价值观指导工作,让学生得以提前了解自身特点,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尽早确定职业取向,再按照《纲要》要求,在学生入学后的各个阶段,适时、科学、合理地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和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在前期夯实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专业知识基础,在后期帮助学生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构建专业知识的学习体系,制订就业准备计划,逐步形成正确的、坚定的就业价值观。

    (三)专业课程与地方企业产教融合,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大学生的思维已从经验思维转向理论逻辑思维,并在日常学习和处理问题中起主要作用。随着网络等知识获取途径增加以及家庭的社会关系积累,学生的接触面较为广泛,在思考人生问题时很难满足于现象的罗列以及现成的结论。教学过程是从感官认识到抽象思维再到实践的认识过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引导从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到切实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最终要落地方能见真知。要让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艰苦奋斗中发现自身不足,拓展视野,锤炼品质。《纲要》指出要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思政体系。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注重让学生“敢闯会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

    产教融合本是针对应用型本科和职业学校提出的作为推进人才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性任务。但在当下就业结构变化持续加快,就业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突出的时代背景下,高校都应重视并发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育人作用。学校方面积极为企业提供所需的课程、师资等资源,企业方面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4]。在引导大学生进行能力、兴趣、价值观等各方面的特质分析之后,让学生实地了解自己适合的行业领域,明确就业方向。通过与地方企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让学生切身感受所学专业的实际应用和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并在实践过程中提前感受现代企业结构、运行模式、企业管理和人际交往等校园内无法传授的内容,消除其对毕业后初入职场的焦虑和不安,主动适应职场的需求,增强自身求职竞争力。同时还能间接培育学生公共服务意识和弘扬工匠精神,让学生从字面到内涵深刻地理解教师平时教导的课程思政内容和相关精神。

    (四)整个引导过程与学生自身发展相得益彰,坚持学生中心和产出导向

    《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既强调了学生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中心地位,也说明了学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第一受益人。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是以引导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就业价值观的引导是以学生为中心,走情感路线,引导学生自我建设和改善。教师应与学生坦诚相待,建立信任关系,获悉学生最真实的思想动态,并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先了解学生发展,从分析学生社会背景、学习风格、成熟度等特征入手,确定学生已成形的价值观,如存在较为消极或狭隘片面的部分,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予以引导。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性格差异、自我意识的差异,在相关教学设计和思政教育资源的融合上,要选择适合大部分学生的内容,即能够引导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并具有启迪性,和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时内在的认识规律同步。在课堂外要及时关注每一位学生,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改善学生的认识方式。整个引导过程与教师的自身经历、知识储备、时政关注、社会阅历、邏辑能力、教学风格的展现紧密相连,彰显教师才能,增加人格魅力,进而促进引导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学生自身的积极发展是相互融合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的过程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实现学生各方面素质提升的过程。就业价值观引导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最终是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下和校园内外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2020-05-28].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2017-02-27].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

    [3]习近平.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的回信[EB/OL].[2020-07-0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7/08/c_1126211499.htm.

    [4]石泽玮.新时代职教背景下高校工会如何助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劳动保障世界,2020(5).

    编辑∕李梦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