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即兴口语表达特点探析

    崔鹏 韩笑

    【摘 要】广播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的即兴口语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存在着很大区别。本文将两种口语进行对比,就主持人即兴口语表达的特点进行总结。

    【关键词】即兴口语 日常口语 主持人 语言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的媒体行业飞速向前发展,其中主持人的角色和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语言方面,“播”的越来越少了,“说”的越来越多了,讲述的成分更多地充斥在主持节目当中。也正是由于主持人的语言日趋生活化、口语化,于是有些人就把主持人的这种即兴口语同日常生活中的口语混为一谈。一些主持人在进行无稿主持或遇到突发情况需要即兴发挥时,语言啰嗦无重点、信口而言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与主持人语言功力不够、积累不足、准备不充分等原因有关,但也与能否理性及准确区分主持人即兴口语与日常即兴口语的差异性的认识有关。主持人即兴口语和日常口语在某些方面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但主持人行业的特殊性质赋予了主持人即兴口语特殊的使命,二者在实际运用上存在的差异自然不容小觑。

    一、主持人即兴口语与日常口语的差异

    主持人的即兴口语是相对于有稿播报而言的,因此,这里的即兴不仅包括了主持人在现场主持的过程中根据现场状态随机做出的反应,还包括主持人事先已经知道和了解、经过思考但没有形成文字的部分。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口语大都是完全的即兴内容,随意性比较强。生活中的口语交流都是口耳相传,是一种小范围内的传播。主持人的即兴口语则是一种大众传播的模式,信息的接受者数量大、构成复杂,影响范围也广。相对于日常口语,主持人即兴口语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着更高的要求。形式上,语音规范优美是对播音员最基本的要求,但是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流只要做到传、受双方能听懂就好。内容上,“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①。“出口成章”即是对主持人即兴口语划定的标准,它包括了对语言中的条理、逻辑的把握。因此,概括地讲,主持人即兴口语应该是规范化、条理化、普适化了的日常口语。

    二、主持人即兴口语表达的特点

    (一)语音标准,语言准确

    1.语音形象的标准化

    日常交流中,语言只是人们沟通的工具。人们对语言的判断标准往往是听懂即可,因此,同地区的人们交流可能使用当地方言的频率更高,身在异地的同乡人见面说上两句家乡话马上就觉得距离拉近了。人们在说到兴奋处或者想要强调什么内容时可能会故意使用一些奇怪的语调,以唤起听者的注意。有的时候一句话里可能使用几种不同的语言或者方言。而这些对于主持人来说,除非是要制造特定的娱乐效果,否则是不被允许的。播音员主持人的行业具有很强的特殊性,他们面对的是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受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在我国,播音员主持人大多毕业于专业院校,接受过系统的学习,上岗之前还要先考取普通话证书、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证书等。因此,语音形象的规范化是对播音员主持人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每一位播音员主持人必须坚持的原则。

    2.语言内容的准确化

    普通人的言论只代表个人,因此,遣词用句相对随意。言语中,信息的来源比较混杂,很多时候只是道听途说,传者不去追究信息的真实性,听者也不会照单全收。而主持人是媒体的代言人,应具有较强的公信力,从主持人口中传递出的每一条信息都应该是真实准确的。真实准确的标准是什么呢?首先,主持人在对事件进行描述时,应认真衡量所选词语带有的感情色彩,在描述信息的过程中,主持人所持立场应是相对中立的,不应带有过重的自我感情色彩,以免影响听众的判断。其次,对事件程度的描述应尊重客观事实,不能为了达到某种轰动效果肆意夸大事实。再次,主持人还应保证自身的严肃性,在播讲的过程中只能使用文明用语、规范词语,不能使用脏话和不规范的网络用语等,更不能哗众取宠。最后,语言内容的准确还与主持人的准备工作做得是否充分有必然联系。即兴口语的特点是边想边说,没有完全现成的文字稿件。这不仅考验主持人的日常积累,也要求主持人有很好的临场发挥能力。节目播出之前要对与节目相关的人和事进行了解,查阅相关资料。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话说,说出的话精彩贴题。在这一点上,主持人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去做,做得不好就会闹笑话,甚至招来嘉宾和听众的反感。中央电视台《开讲啦》栏目曾有一期节目,主持人问电影演员文章:“有些媒体说你很拽,问你很多问题,你只慢悠悠地回答一个,你不认为应该和媒体搞好关系吗?”文章回答时以自己的经历说明了其中的原委:媒体采访提问时提到的戏并不是自己出演的,这样的主持人一点儿功课都不做,他对我的不尊重,让我很不爽。

    (二)简洁直观,引导得当

    1.语言的呈现要简洁直观

    广播电视行业是一个和时间赛跑的行业,尤其是对于新闻类节目主持人来说,及时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价值就在于它的“新”。因此,新闻发生后,必须在第一时间把新闻事件的实时情况准确清楚地报道给广大听众。听众无法亲身感受的内容很大一部分要靠主持人直观、准确的即兴口语表述。信息化时代要求节目内容有一定的信息量,无论是现场报道还是日常节目,每档节目都有时间的限制,这就要求主持人在传递信息的时候要有足够的密集度,用最简洁的口语,清楚明了地表达想要传递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时并不将要表达的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一个眼神或者一个表情,让对方心领神会。这与广播电视中对主持人的要求完全不同。主持人一定要用最简洁、最生动、最直观的语言让受众尽快明白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

    2.主持人的语言应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

    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角色不仅是串联者,更是引导者。要想发挥这种引导作用,首先就要求主持人的语言要真诚生动,让听众产生信服感,帮助听众做出正确的判断,引导听众认知社会的真善美、假恶丑。有的时候可能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件小事通过主持人恰当的言语引导却能带给人不一样的精神升华。河北人民广播电台音乐广播《雕刻时光》节目主持人莎莎在一次节目中说:“天气转凉了,早晨我出家门时发现几只流浪猫躲在小区停着的车底下蜷缩成一团避寒。我们希望司机朋友们在早晨启动您的车的时候能够关注一下这些小生命。天气原因可能他们的行动会比较迟缓,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爱心,让它们顺利度过这寒冷的冬天。”相信莎莎描述的场景我们每个人都看到过,但莎莎从这样一个常见的现象入手,引导听众去关爱身边的小生命,让人易于接受,印象深刻。

    (三)妙语连珠,新意迭出

    大文学家巴尔扎克曾经说过: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蠢才。这句话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再美味的饭吃的次数多了也会让人产生腻烦的感觉,主持人的即兴口语表达也是这样。第一次主持的时候很成功,一些主持人往往就会惯性地持续下去,主持的次数多了,这样简单的模仿就会使听众产生厌烦情绪。主持人是公众人物,人们对他们的要求高于常人,听他们说话的时候总是带着一种挑剔的眼光。对于主持人在话筒前或是荧屏上的表现,人们总是抱有很高的期待。因此,主持人的即兴口语不但要合情合理、通顺连贯,更要妙语连珠、新意迭出。

    1.语言传递的情感新

    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处在巅峰状态的时候,主持人朱军曾受到大家的普遍好评,认为他和嘉宾的交流很到位,在节目中,很多嘉宾也总是能真情流露。但是很快,大家就发现出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无论嘉宾什么来头,主持人总是能找到他的“哭点”,把嘉宾弄哭。于是,有些人戏称“来朱军的节目,不哭不让走”。节目的新意就是听众期待的看点,如果不看节目都能猜到主持人要说什么,节目的内容都是什么,那么,听众自然就会对节目失去兴趣。《艺术人生》栏目收视率下降成了必然。当今媒体环境下,听众的选择越来越多,节目缺乏吸引力不但不能把不稳定受众转化成稳定受众,反而会造成稳定受众的大量流失,节目的关注度自然也就节节败退了。

    2.语言选取的角度新

    湖南卫视的大型娱乐节目《我是歌手》总决赛之夜,主持人汪涵和何炅在台上妙语连珠让人叫绝!第一组周晓欧和谭维维演唱完毕,汪涵巧妙地利用了两人的名字,趣称二人是“晓谭组合”,并称自己是“老谭”,话语一出,让观众眼前一亮,对于主持人的反应速度也极为叹服。一来因为汪涵做了“老坛酸菜”的广告,这个称呼合情合理。二来一“小”和一“老”形成对比,可谓妙绝。第二次是黄绮珊和韩国歌王搭档演唱完毕,他说自己叫“汪涵”所以他说的话就是“涵语”,再一次是运用了名字读音上的巧合,这一系列从名字角度出发引出的即兴口语令人印象深刻。

    “受众本位”的趋势把主持人的风格从高高在上的“说教”时代带到了平等的“交流”时代。主持人的语言也从中规中矩的“照本宣科”过渡到了随意亲切、即兴发挥。主持人的行业有着极强的特殊性:他们是万众瞩目的公众人物,他们的话语不仅代表他们自己,更代表所在广电台、所在地区,甚至国家。也正因如此,受众也赋予主持人即兴口语更多的要求与期待。

    注 释

    ①张颂 《中国播音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2版 ,第305页。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广播电视台)

    (本文编辑:刘浩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