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堂”教学改革的行动研究

    陈文斌

    一所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的学情,使人们很难把它与优质的教育和深入的教改联系起来。然而,福建省厦门市蔡塘学校(以下简称蔡塘学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十余年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生动而有效的“新课堂”,取得了优异的教学成果,引发和促进了区域教学改革。

    一、“新课堂”研究的提出

    蔡塘学校是一所以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主的公立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起始条件非常薄弱。建校初期,学校用两年时间来建立工作规范,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管理基础,使教学质量逐年提高。但也引发了“蔡塘人”一系列的思考:一是课堂教学呈现更多的是“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状态;二是青年教师急于出成绩,一些“填鸭式”“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方式露出端倪;三是对一所新建校而言,要避免落入“千校一面”的老路子,必须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正是基于这些思考,学校提出了“新课堂”理念,并开展了相应的实践研究。

    二、“新课堂”改革的历程

    从2008年开展教学改革至今,学校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经历了四个渐进式的蜕变提升阶段,建构了“新课堂”教学改革模式。

    1.建构教学案课堂模式,转变教与学的传统形态

    在前期的教改理论准备和尝试中,“蔡塘人”认识到,取得良好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在于建构合理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协调发展。于是,学校对“新课堂”提出了两个核心理念。一是“教学并重”,即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同等重要,不可偏废。二是“教学合一”,即教师不能只想自己怎么教,而要多想想学生怎么学;学生要在学会学习的同时学会教人,在教人中增进习得,从而实现“在教中学,在学中教”的“教学合一”。

    在以上两个理念的支撑下,学校将教改载体命名为“教学案”。教学案是以记忆遗忘规律、课堂45分钟的价值曲线、六段式课堂教学法、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为理论基础,重在突出教师的导教作用、学法指导和思维启发,具有“导学、启思、拓展、提升”的作用。

    教学案围绕三个维度设计与编写:一是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自主学习出发建立学习路径;二是改革教学方式,少教多学,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益;三是针对学情差异提出学习要求,落实分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实践,教学案逐步形成了“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分层落实、分类发展”四个概念模块。

    2.融合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经过两年的探究,学校已初步完成了各学科教学案课堂模式的建构,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更加凸显,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提高。随后,学校把教改重心转移到了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就如何在教学案课堂中建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了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则把“合作”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手段,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展示,并通过教师的引导、评价,促进小组成员的共同发展。

    在教学案课堂中,自从采用了“合作学习,展示交流”的教学方式,教与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合作与展示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这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主动参与的热情更加高涨。

    3.开展学习型展示的研究,突破低效展示的困境

    在初期的合作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低效展示的现象,如展示目的不明、展示机会不均等,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为此,学校构建了“学习型展示”模式,成为突破课堂展示困境的抓手。

    学习型展示通过展示者与学习者对内容进行展现、质疑、探究和拓展,使二者都能实现知识的丰富与能力的提升。对展示者而言,展示是一种表达、证实与展现;对学习者而言,展示是一种借鉴、吸收与分享。可见,展示过程就是一个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学习的过程。构建“学习型展示”,首先要明确学习者所具备的基本特征,然后从展示的酝酿、过程的调控等多个维度进行组织和实施。总的来说,学习型展示是必要的、有序的、有效的,既能面向全体,又能兼顾弱势群体,同时也使低效展示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4.建立班级“互助小组制”,发展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

    教学改革是一个涉及教育教学整体工作的系统工程,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而要跳出课堂看教改,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基于此,学校尝试建立“学生共同体”,把围绕学习活动的合作小组转变成综合型互助小组,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班级“互助小组制”自主管理模式。

    “互助小组制”是以小组为基本单元,搭建“自主管理,互助学习”的教育平台。该模式的建构从小组的建设、文化的培育、机制的运行等方面着手,把互助小组建设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共同体,通过组员间的相互帮助、互助学习、自主管理,实现小组成员“各展其长,共同进步”的目标。从功能上说,互助小组既是教师管理班级的基本单元,又是学生参与班级课内外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集体。

    “互助小组制”跳出课堂做教改,着力于课堂之外,作用于课堂之内,使小组的功能更强了、作用更大了,促进了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新课堂”带来的变化

    一是使學生得到了发展。学习方式的改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习结构由传统的“教而后学,课后作业”转变为课前“先学”、课中“合作展示,反馈落实”的良性循环。而能力发展型的学习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是使教师得到了发展。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由主讲者、控制者转变成参与者、引导者和调控者。在这个过程中,对教师在深研教材、把握学情、驾驭课堂等方面的能力要求更高了,促使教师在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创造中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三是促进了学校发展。教学质量实现了大幅度提升,突破了“生源基础、教学条件限制教学质量”的困境,建立了以“学生参与度、时间有效度、目标达成度”为主要指标的新课堂标准,形成了扎实严谨、创新发展的教学文化。如今,“以科研促发展”不仅是学校的需要,更是教师自我提升与发展的需要。

    教学改革由课内而及课外,由教师而及学生,由教学而及教育,已经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改革,而是扩展至学校的整个教育教学。学校试图通过建立一种长效的教育机制,把课堂还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着眼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和自主与合作、表达与交往、探究与创新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形成“群学、乐学”的课堂生态。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