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

    马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要在“三全育人”理念下,不断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一、坚持全员育人,搭建心理健康教育育人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应该发挥学生、教师、学校等育人体系的作用,协同处理心理健康工作。发挥学生朋辈教育功能,打造心理健康三支学生工作队伍,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一是打造宿舍心理信息员队伍。宿舍是学生生活的场所,大学生的喜怒哀乐都会在宿舍里表现出来,每个宿舍设置一名心理信息员至关重要。心理信息员这支队伍是我们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关键一环。二是打造学生心理委员队伍。明确各班必须设立心理委员,负责召开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了解班级同学心理状况并及时向辅导员报告。组織全校心理委员集中培训,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咨询的意义;开展优秀心理委员评选,调动心理委员积极性。三是打造学生心理社团骨干队伍。学校、学院要建立心理社团,由经过心理知识培训的心理社团成员有针对性地给其他同学辅导,以朋友的姿态,通过情景游戏引导新生恰当地处理好同学间的关系并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发挥教师专业融合功能,建立心理健康三支教师队伍,围绕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一是建立心理辅导与咨询专业教师队伍。按照师生比不少于1∶4000配备从事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的专业教师。二是建立心理辅导员教师队伍。心理辅导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能够取得学生的足够信任,随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使学生能够保持情绪稳定,乐观地面对生活。三是建立心理健康兼职教师队伍。要充分动员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将其列入心理健康兼职教师队伍。宿舍、教室、图书馆、食堂、运动场这些都是大学生经常出入的地方,管理人员要在服务中关心学生,能够及时发现学生中的一些不正常现象并及时向心理健康中心报告。

    二、坚持全过程育人,服务于心理健康教育阶段目标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全程化。大一学生初入大学,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进行适应性教育与人际交往方法指导。大二开始接触专业基础课,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学习进行心理调适至关重要,要掌握心理学中的遗忘曲线规律,了解交替学习、认知策略等学习策略与方法。大三面临考研与就业的抉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讲授情绪管理与疏导方法,讲解人格的特点与类型,帮助学生形成自我认同感。大四学生面临就业,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讲授非智力因素与职业的匹配关系,讲授面试心理技巧等。

    2.心理咨询服务全程化。大学生心理咨询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以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指导,以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塑造学生情感品质,完善学生个性为主要内容,促进学生心理和谐发展。在心理咨询前期,利用心理普测,逐一回访心理问题学生,确定重点关注对象,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在心理咨询中,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引导学生认识自身问题,运用正确方法,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心理咨询后,做好学生的追踪,随时了解学生变化,及时进行关注与随访。总之要由治疗性教育向预防性与治疗性教育并重转化,从问题障碍学生向学生大众转变,注重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将心理问题控制于伊始。

    3.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全程化。开展系统性、周期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激发心理学兴趣,引导学生发现自我、欣赏自我。春季开展大型心理健康月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放松学生心情;夏季、秋季开展21天习惯养成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冬季开展心理健康盲行团辅活动,为学生彼此信任、大胆交流提供平台。

    三、坚持全方位育人,扩充心理健康育人途径

    1.宿舍跟进提供心理支持,打造温馨家园。大学生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当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宿舍同学将成为他们的心理支持者,和谐的宿舍氛围能给学生更多的安全感与精神支持。加强宿舍人际关系处理技巧的宣传,帮助学生养成换位思考,互帮互助的行为习惯,让每个同学都能把宿舍当成家,放松心情,主动表露,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

    2.网络互动宣传心理知识营造心理氛围。一是要建立心理健康网络平台,开设心理知识宣传、心理测评、心理问题应对技巧等相关栏目,通过电脑、手机终端,使学生随时随地能按需阅读。二是要建立心理咨询网络平台。教师通过网络与学生互动交流,提供咨询服务,让学生畅所欲言,倾吐真情,释放心理压力,这样可以弥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盲区。三是要建立心理互动体验平台。通过网络播放心理剧或心理微电影,让学生体验剧中人物的心理感受,丰富内心体验。通过角色扮演,增强体验的真实性,使网络教育成为互动性教育、预防性教育。

    3.家校联合反馈心理问题,解决心理危机。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行为方式、家庭关系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成长。当学生发生心理疾患时第一时间通知家长,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询问学生的精神病史,熟知学生的思维处事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要动员学生家长随时与学校保持联系,经常与孩子互动,让孩子感觉到家长的关心,给孩子以解决困难的信心与决心。

    4.教医共建畅通联络渠道,方便学生转介。充分利用当地精神卫生医院等社会资源,积极争取它们的合作与支持,聘请精神卫生医院精神科医生来校坐诊,接受学生求助,对学生的问题给出评估意见,提出治疗建议,并就如何帮助学生,防范学生自杀、自伤等为学校提出工作建议。与精神卫生医院签订合作协议,邀请专家到校,提供专业的支持,为严重心理疾患学生建立就医、住院等绿色通道。

    本文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全模式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215-02)

    作者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朱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