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曼传》(节选连载)

    李云桥

    

    “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是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在阐释人生价值时的一句名诗,每当我诵读这句诗时,就会想起一个人,她生就的傲骨美人儿坯,她所创造的生命价值比夏花还要绚烂;她死得很悲壮,但比秋天的落叶还要静美!

    她就是著名的时代先觉者,民族自由解放的女神——赵一曼。

    本刊连载《赵一曼传》一书,此书,真实全面地记述了赵一曼的生平事迹、心路历程及后续评说。

    第一章翠羽·丹霞·伯阳觜

    1.丹霞女儿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四川省宜宾县人。宜宾位于天府之国四川南部的神奇丹霞地貌带。丹霞地貌如同朝霞映空,呈现鲜红色,酸性土质,适宜生长楠竹、桑树、茶叶、柑橘等植物,种植水稻、小麦、花生、油菜等农作物。

    宜宾地区“东距泸水,西连大峨,南通六诏,北接三荣”,金沙江、岷江于此交汇始成长江正流,沟通中印古道的“南丝绸之路”由此延伸。

    赵一曼,就出生在宜宾东120里,翠羽丹霞、茂林掩映的白花乡伯阳觜村。

    伯阳觜是李氏家族在相距500米的凸形小山丘上建起的三处院落,共20几户人家。上冲口叫上伯阳,下冲口叫下伯阳,而居中凸起的叫中伯阳。这三处院落都背依丹壁青山,面向沟谷平川。一条河床布满石头的小河在村边流过。

    中伯阳的建筑是川南典型的四合院,三间堂屋雄踞正中,坐北朝南。东西厢房是上下两层的走马转角楼。院中间是一个海面石平坝。门前是一溜“之”形石阶,丛山脚到大门有一二百阶。站在坝场上举目远眺,前面是层迭起伏的山峦,脚下是绿水潆洄的稻田。屋后的山坡上是楠竹林,那竹林茂盛的遮天蔽日,翠绿的叶子从顶部弯下来,远看像古代传说中凤凰的尾羽。

    1905年10月25日(农历九月廿七日),在秋风送爽、丹桂飘香的日子,中伯阳李鸿绪家上上下下都在忙碌着,准备迎接一个婴儿的诞生。子夜时分,东厢房里传出了清脆的婴儿啼叫声,接生婆喊道:“老爷,你好福气,是个妹子,生出来就睁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长得白白净净、端端正正的。”

    于是李鸿绪给女儿起乳名叫端女。后来,又依着女孩的排行,大女儿坤俞,二女儿坤杰,三女儿坤篪,四女儿坤能,五女儿坤舆,给幺女起名坤泰,字淑宁。他希望这个幺女能给李家带来安宁和康泰,因为这个世道实在是太乱。

    20世纪初,中国封建帝制经过二千多年的历程,已经进入了穷途末路,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开始进入繁荣时期。还是在欧美一些国家从17世纪中叶开始确立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又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革命,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统治者却盲目地以中央帝国的“康乾盛世”而自傲,闭关自守,拒绝扩大与外国交往,仍陶醉于昔日的辉煌之中。然而仅过百年,清王朝开始走向衰败。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沦落到深重苦难和极度屈辱的境地。

    中国人是带着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国联军侵占首都北京的民族耻辱进入20世纪的。那时,展现在中华民族面前的是一片濒临毁灭的悲剧前景。

    赵一曼的父亲李鸿绪,在伯阳觜李氏家族中是最有威望的一位。他参加过乡试,清末捐过监生,有顶戴花翎,见了县官可以不下跪。至今在中伯阳正门前东侧还矗立着功名柱。相传,功名柱都是御赐的,其先人考中进士取得功名后留下的标志。如今赵一曼家族中哪位先人中过进士已无从查考,不过,功名柱尽显李氏家族的荣耀。

    李鸿绪捐官并没有走上仕途,而是超然地处世,自学中医,成为乡间医生。他治病救人,坐堂行医。李鸿绪思想开明,家道殷实,乡下有良田,城里有商行、店铺,深得乡邻的信赖。在当地,李家是声名显赫的大家族。

    赵一曼的母亲蓝明福是个大家闺秀,完全符合门当户对的条件嫁到李家的。她秀美俊俏,温柔贤惠,无论是操持家务,还是针线女红,不仅在妯娌之间,而且在族人和邻居的眼里都称得上一把好手,是个当之无愧的贤妻良母。她生了八个儿女,赵一曼还有一个小她三岁的弟弟绍唐。弟弟出生后母亲身体就很虚弱,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照顾她。赵一曼从小就在坝子上、竹林里自由自在地玩耍,成为大自然的天使。

    2.崇拜英雄

    伯阳觜,常年温暖如春。李家屋后一丛丛青翠欲滴的竹林,永远是孩子们捉迷藏的好地方;山坡上烂漫的山花和飞舞的彩蝶永远是孩子们追逐的战利品。赵一曼每天带着弟弟和侄子侄女们在竹林里、山坡上、花丛中,扑蝴蝶、捉蜻蜓、逗蟋蟀、戏蝈蝈、逮螳螂,在小河沟里摸鱼虾。只有玩累了才跑回来找吃的。俗话说:皇帝宠小妃,百姓爱幺儿。李鸿绪夫妇40多岁得幺女、幺儿时,大女儿都结婚了。赵一曼是在父母的娇宠下,在大自然的怀抱里长大的。

    每到夜幕降临的时候,深蓝色的天空,犹如独幅的大幕,覆盖在伯阳觜的凸形环山上。在这月色清辉笼罩的风景画中,劳作一天的大人们都坐在竹椅上休息,孩子们干脆把凉席铺在坝子上。这时赵一曼总是给父亲点一袋水烟,然后坐在父亲怀里,等着讲故事。她爱听抗金英雄岳飞的故事,但更爱听“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等中国古代女英雄的故事。她常常听得入迷,想着自己将来也像梁红玉、穆桂英那样尽忠报国,成为英雄。赵一曼不光是崇拜女英雄,在玩游戏的时候也喜欢充当英雄的角色,每当她看到谁以强凌弱仗势欺人的时候,不管比自己大多少她都敢于打抱不平。就是在比她大8岁的哥哥李席儒面前,赵一曼也从不示弱,她认准的理就绝不认输。当她讲不过的时候就吵着去找大人评理,往往理由都占在她这边。每到这个时候,父亲总是疼爱地说:“我的端女又逞了一把英雄”。

    

    父亲李鸿绪常常感叹地说:“端女投错了胎,要是个男儿就好了。”

    赵一曼愤愤不平地说:“男儿有什么好,女子哪地方差!我就不信女子不如男儿。”父亲就喜欢她那股不服气的劲,但又怕幺女这个脾气长大了要吃亏受罪。

    和所有的孩子们一样,赵一曼小时候也盼着过年,在李家这个大家庭中过年过节就更热闹。亲朋好友,请客送礼,杀猪宰羊,祭祀祖宗,李家每天都摆酒席。孩子们不光穿新衣服,吃年饭,还会迎来贵客。出嫁的姐姐带着姐夫也会在年节时回门来探望父母及兄弟姊妹。还常常带来一些新鲜玩意儿,讲许多外面的故事。

    大姐夫郑佑之是父亲眼里的乘龙快婿。李家的大事小情都要请他来处理。他性格豪爽,仗义直言,文韬武略,见多识广,风度翩翩。对大姐温柔体贴,对弟弟妹妹们关怀备至。由于大姐李坤俞一直肺病缠身,1918年就过早去世了。李坤俞死后,赵一曼的五姐李坤舆又为郑佑之续弦。

    赵一曼的二姐李坤杰,是姐妹中最幸运的一个,她嫁给了曾家湾的肖简青,肖简青是郑佑之的同学。肖家是大地主。结婚后感情甚笃,后来都追随大姐夫郑佑之,成为川南早期革命活动的热情支持者。

    赵一曼的三姐李坤篪,是姐妹中的小秀才,但才高命薄,嫁了一个吝啬鬼,过门不久就抑郁而死。

    赵一曼的四姐李坤能,在婚姻上的遭遇最为悲惨,听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一个疯子。由于婚姻的不幸,她冲出了家庭的牢笼,后来成为郑佑之和李坤杰夫妇的同路人。

    赵一曼的大哥李席儒,是父母眼里的宝贝疙瘩。父亲给起名席儒,字世珍。“儒为席上珍”,父亲李鸿绪把兴家业,显门庭的希望寄托在大儿子身上。李席儒天资聪敏,口齿伶俐,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在家读几年私塾又到叙州府的学堂读书。18岁娶了举人周海如的女儿周邦翰为妻。他也和父亲学医,但不钻研,后来还染上了赌博和吸食鸦片的毛病。他性格孤傲专横,封建意识较浓。

    赵一曼的弟弟李绍唐,成为赵一曼的追随者。大革命失败后被迫离家,1939年病逝于唐坝。

    每当郑佑之一来,中伯阳就热闹非凡,酒席宴上不是赋诗就是大摆龙门阵。什么辛亥革命、推翻帝制、走向共和,这些新名词小一曼虽然还不太懂,但她喜欢听。小一曼总是眨巴着一双大眼睛,安静地听大人们讲,有时还要问一句她没听懂的话。休息的时候她就缠着大姐夫给讲故事。

    “鉴湖女侠”秋瑾的故事就是大姐夫郑佑之讲给赵一曼的。这位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女英雄,1875年出生在绍兴一个官僚地主家庭。1903年在京城联合女子组织“天足会”,宣传不缠足。1904年离夫别子,只身东渡日本求学,积极地投入反清革命斗争。1905年,赵一曼出生的时候,秋瑾已参加同盟会,被推选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省主盟人。1906年,她又加入了光复会,并在上海设立机关,主持《中国女报》,为中国妇女解放吹响了第一声号角。1907年,秋瑾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联络金华、兰溪等地会党,组织光复军,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7月,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起义失败后,壮烈牺牲。随之清军包围大通学堂,在危难之际,秋瑾决心做中国妇女界为革命牺牲第一人,不顾个人安危坚决留在大通学堂与前来包围的清军作殊死战斗,被捕后,于1907年7月15日英勇就义。

    秋瑾的故事深深地感动着赵一曼,成为赵一曼心中的楷模。

    3.游洋梦

    赵一曼七八岁的时候,父亲李鸿绪在自家的楼下开办个私塾学堂,私塾先生李相臣,是李家的一个远房哥哥。除了一曼、绍唐之外,还有本家的侄子灿久、少基、世满等六七个孩子,读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课本。先生每天带着一群孩子咿咿呀呀地读书,像一只老母鸡带着一群小鸡雏,村里人便把这种私塾起名叫做“鸡婆学堂”。在交通闭塞、山高皇帝远的川南贫困山区,村里百姓十有八九没念过书,祖祖辈辈蜗居在山乡里,没去过宜宾城。像赵一曼这样的女孩子能在私塾读书更是凤毛麟角。

    开始,赵一曼还是十分认真读书的,她天资聪颖,先生教的书很快就能倒背如流,但读的时间长了就感到乏味。背会了她就精神溜号,开始玩起夹在书中的蝴蝶、树叶等小玩意儿。不过每当先生让她背书的时候她都能流利地背下来。当谁背不下来书的时候,只要给赵一曼使个眼色,她就在旁边高声大气,若无其事的跟着背。这一伴奏式的提示,再难的书也顺利地背下来了。先生心里明镜地知道她这个小灵精在捣鬼,也不当面戳穿她。

    赵一曼从小就立志读好书,她对弟弟和侄子们说:“将来我要到县城里去念书,到京城里去上大学。”侄子们都不信,认为她是吹牛。

    “幺姑,上县城要翻好多道山,上京城要走上几个月,你去得了吗?”

    赵一曼自信地说:

    “怎么不能,我还想去游洋呢!秋瑾不是就游过洋吗,我也能。”

    “游洋”,对那个时代的女孩子来说,确实是一个遥远的憧憬,对于赵一曼也是一个童年美丽的梦。

    从此,侄儿们见着她就笑着喊:

    “游洋生来啦!游洋生来啦!”

    侄儿们讽刺她说:“幺姑只能从中伯阳游到上伯阳,再从上伯阳游到下伯阳(伯阳觜三个相连的小村庄),这不就是‘游洋了吗?”

    后来,赵一曼真的“游洋”了。1927年她在武汉军事政治学校给二姐李坤杰写信说,我可能要到苏联去,先不要告诉别人,如果去不成,就成了幼年时“游洋”的笑话了。赵一曼到苏联后又给李坤杰写信说,“游洋”的事你可以讲了。

    4.蝴蝶的启示

    宜宾是川南的一块膏腴之地,历来为兵家必争。1914年夏天,军阀刘文辉、刘甫澄叔侄俩为各自扩张势力,争夺地盘,在川南一带打了起来。李鸿绪一家为躲避兵灾,不得不带着全家老小,到蓝明福的娘家蓝家凹去。蓝家也是一个大宅门,还专门为李家腾出三间房居住。

    赵一曼第一次离开伯阳觜到一个新的环境中,自然高兴得不得了。她不用去上那枯燥无味的“鸡婆学堂”了,每天和表弟表妹们玩个不亦乐乎。更为高兴的是,没过几天大姐李坤俞和大姐夫郑佑之也来到这里。对于这位可敬可畏的大姐夫,孩子们都怕他三分,只有赵一曼一点也不怕他。总愿意缠着他讲故事。原来,大姐夫辍学返乡,一面潜修学业,准备深造,一面接触农工开展调查,也准备在蓝家凹住上一阵子。这样赵一曼可以经常听他讲故事了。

    巧的是父亲李鸿绪也要求郑佑之在这段时间里教弟弟妹妹们读书,别误了学业。郑佑之也答应每天上午自己看书,下午和晚上就管管弟妹们的学习。郑佑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和别的先生不同。他以国文、算术和常识取代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老一套的私塾课本。更不可思议的是,郑佑之还带着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上常识课。

    一天,他带着孩子们来到山坡上,给孩子们上昆虫课。让每个人捉一只昆虫来。这时,赵一曼首先去追逐她平时最喜欢的蝴蝶,跑来跑去总算在规定的时间内捉住了一只漂亮的蝴蝶。而弟弟带回来的是一只毛毛虫。还有的小表弟小表妹捉到的是蜜蜂、蚕儿等。

    面对孩子们手中的战利品,郑佑之开始讲昆虫的知识。他从生物进化的历史讲起:“昆虫最早出现在几亿年前,有翅昆虫在三四亿年前,蝴蝶在2500万年前,而人类的历史才300万年,和昆虫比起来,我们人还是小弟弟呢!”美丽的蝴蝶是由卵、幼虫、蛹最后变成蝴蝶。他指着赵一曼手里的蝴蝶,又指着绍唐手里的毛毛虫说:这婀娜多姿、绚丽多彩的蝴蝶就是这丑陋的毛毛虫蜕变而成的。接着他又讲蚕儿也和蝴蝶的生长发育过程差不多。但蚕儿要在蛹的发育中吐丝做成茧,古诗就有“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名句。他还讲了蜜蜂对人类的贡献等等。自古以来就有庄周晓梦迷蝴蝶的传说,这小小的蝴蝶对多少人有过启迪和梦想,而对赵一曼来说是一种对科学的探索和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她从这丑陋的毛毛虫嬗变成美丽的蝴蝶,看到一种神奇的力量。她还想人要像蝴蝶那样,无忧无虑、美丽漂亮,又能自由自在、飞来飞去该多好呀!

    5.绝食抗争不缠足

    20世纪初,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统治二千年的封建帝制,但长期禁锢和统治人民的封建意识,封建陋习还根深蒂固地占据着人民的思想。特别是对妇女的束缚是畸形的残酷的。女孩子在七八岁的时候,更有甚者在五六岁的时候,用一条长长的裹脚布,把脚缠成一个辣椒形状,穿上尖尖鞋,最后发育成一个带尖的“捣蒜锤子”。走起路来一摇一摆的,一步迈不到1尺远,再多走几步路就会钻心的疼痛。在民国初期的四川南部山区,妇女缠足还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赵一曼10岁的时候,族里的长辈就开始议论,一个女孩子整天混在男孩子群里念书,疯来疯去的成何体统。哥哥李席儒和嫂子周邦翰也提出应该给幺妹缠足了。

    赵一曼的母亲蓝明福从小身受缠足之苦,终生痛苦不堪。但按照那个社会习俗,脚的大小是女孩子美丽和社会地位、身份的象征。而一般穷人家的女子下田劳动才不缠足,称作大脚婆娘。如今幺女已经长大了,再不缠足就成为大脚女人了,会影响她日后的生活,嫁不到好人家。在母亲的思想里,男人是树,女人是藤。女人最重要的是要嫁一个好丈夫。于是,她点灯熬油为女儿赶做一双绣花尖尖鞋。

    这些天来,赵一曼见母亲连夜赶做鞋子,做得那样认真精细,还以为是自己穿的。她劝母亲有鞋子穿就不必赶着做,年纪大了别太劳累,说得母亲心花怒放,更把爱缝在一针一线里。

    鞋做好后,母亲把赵一曼叫过来,心平气和地说:“我的幺女长大了,长得越加水灵了,妈妈给你做了一双鞋子,穿上看看漂不漂亮!”

    赵一曼明白了,母亲这些天精心做的这双尖尖鞋,是要给她缠足的。她看见婶娘家的姐妹比她还小就开始缠足了,疼得直哭,自己的几个姐姐也都缠过足,现在也轮到我了。她下决心坚决不缠足,缠了足就像蝴蝶被捆上翅膀再也不能自由自在地飞了。

    “妈,我不缠足,缠足有什么好,看你走几步路就脚疼,每天晚上疼得直哼哼。”赵一曼企图说服母亲。

    “千百年来女人就是这么过来的,不能坏了祖宗的家法。”“缠了足虽然有点小痛,也会带来更大的幸福,将来找个好婆家。”这就是母亲让她缠足的硬道理。

    看说服不了母亲,赵一曼又哭又闹又撒娇,就是不缠足。然而,任赵一曼怎么哭闹,母亲是铁了心。她叫来王妈、惠嫂,按下赵一曼把脚缠住,穿上那双小尖鞋。还把赵一曼关在房里,不让上学。

    赵一曼见哭闹、撒娇全没有用,于是她就不吃不喝,用绝食来抗争,表示宁可死也不缠足。母亲还以为小孩子闹几天就好了,饿大劲就吃饭了。哪曾想赵一曼真的不吃不喝,任母亲送来她最爱吃的,她也不闻不看,倔强得像一头毛驴。任母亲怎么哄、劝都没用。

    赵一曼趁母亲有些心软,一瘸一拐地跑出房间,找一把柴刀,几下就把小尖鞋、裹脚布砍得稀巴烂。

    父亲看在眼里,只好慨叹:“幺女性格倔强、刚烈,生就是个男儿性格。”

    老迈的母亲拿这个娇惯坏了的幺女没办法,缠足的事也就不了了之了。穿耳就更不干了,她说:“好好的耳朵穿个洞,戴上那些金银圈子有什么好看。”为了表示对旧习惯势力的反抗,赵一曼还故意当着别人面洗脚。那时候女子的脚是不能露出来让外人看的,只有自己的父母和丈夫才能看见。因此,在伯阳觜长辈和族人眼里赵一曼是个不听管教的“疯丫头”。

    赵一曼追求自由,摆脱封建束缚,以绝食来抗争保住了一双天足,为她日后走出伯阳觜,走进县城的学堂,走出国门去“游洋”,走上抗日救国的道路创造了重要条件。□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