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杨慎玉堂诗对《诗经》语词的袭用

    内容摘要:明代“博学状元”杨慎,少有诗名,然不幸于嘉靖三年被遣戍滇南,以此为界,其诗歌创作亦分为前、后期,即玉堂时期与南中时期。杨慎诗歌创作讲求“无一字无来处”,注重对历代诗歌的继承与发展。通过对其玉堂时期诗作语词来源的分析统计,发现其对古典诗歌的源头文本《诗经》的承继特点突出,具体表现为:一是对《诗经》文本中叠音词的袭用,计有123处;二是以《诗经》篇名入诗,具有借原篇之意抒当下之情的作用。

    关键词:杨慎 玉堂诗 《诗经》

    杨慎尝举少陵“不及前贤更无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我师”一诗(《戏为六绝句》之六),衍刘须溪语罗履泰之说云:“此少陵示后人以学诗之法,前二句戒后人之愈趋愈下,后二句勉后人之学乎其上也。盖谓后人不及前人者,以递相祖述,日趋日下也。必也区别裁正浮伪之体而上亲《风》、《雅》,则诸公之上,转益多师,而汝师端在是矣。”[1]此外,他也常以“风雅”作为评判诗歌优劣的标准,认为李东阳、何景明的诗为“剽窃雷同,比兴渐微而风骚稍远”之作,上亲“风雅”当是学诗之典范,因而其诗歌中多有来源于《诗经》《风》《雅》篇的词汇,笔者对明嘉靖刻《杨升庵诗》[2]五卷本以及明嘉靖抄本《升庵玉堂集》[3]一卷两种玉堂诗集所收诗歌进行细读,统计其对《诗经》的袭用情况如下:《小雅》45处,《大雅》11处,《周南》11处,《豳风》7处,《邶风》7,处《郑风》 6处,《卫风》7处,《秦风》5处,《王风》4处,《召南》4处,《唐风》3处,《墉风》3处,《魏风》3处,《齐风》1处,《陈风》5处,《桧风》1处。

    杨慎诗歌的语词对于《诗经》《风》《雅》篇的引用共123处,仅《小雅》部分的引用就达到了45处,涉及范围囊括了《小雅》的大部分作品,而對于“十五国风”而言,除《曹风》以外,其他十四国风篇目,均在其引用之列,由此看来,杨慎对于《诗经》的表达习惯和艺术技巧是十分了解并格外推崇的,杨慎用词对《风》《雅》的继承与探索,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量叠音词的使用;二是以篇名入诗。

    一.叠音词的使用

    《诗经》语言之生动精炼,历来受到文人们的追捧,而造成其语言生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量叠音词的使用,据统计,《诗经》305篇中共有160多篇有叠字的运用[4],共出现过600余个叠音词[5],这些词或拟声,或摩状,或写情,将事物的形象刻画得鲜明活泼,具有很强的艺术表达效果。

    杨慎对此类叠词的沿用共33处,具体有“采采”,杨诗《周彦通侍御秋斋》“采采篱边菊”,词出《诗·秦风·蒹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英英”,《梁白纻舞歌》“英英白纻雪色光”词出《诗·小雅·白华》:“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傞傞”,《将进酒》“歌乌乌,舞傞傞”,词出《诗·小雅·宾之初筵》:“侧弁之俄,屡舞傞傞”;“抑抑”,《将进酒》“无愆抑抑仪”,词出《诗·小雅·宾之初筵》:“其未醉止,威仪抑抑”;“洋洋”,《送郭价甫》“洋洋北流水”,词出《诗·卫风·硕人》:“河水洋洋,北流活活”;“冥冥”,《出嘉陵江》“冥冥下无极”,词出《诗·小雅·无将大车》:“无将大车,维尘冥冥”;“萋萋”,杨诗《郫县子云阁》“城隅纤草晚萋萋”,《次韵刘润之岁暮见怀》“衡门榛草晚萋萋”,词出《诗·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青青”,《春郊即事》“陵麦青青雉子斑”,词出《诗·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泛泛”,《送黄才伯(佐)册封藩府南渭》“泛泛东行舟”,词出《诗·小雅·采菽》:“泛泛杨舟,绋纚维之”;“肃肃”,杨诗《送周子庚都宪抚边》“肃肃戒严程”,《送石熊峰阁老代祀泰山阙里》“肃肃攀归鞅”,《送尹舜弼祗祀南岳分韵得王字》“肃肃戒归装”,词出《诗·小雅·黍苗》:“肃肃谢功,召伯营之”;“萧萧”,《邹生行赠谦之编修谪官广德》“凉风萧萧吹五两”,词出《诗·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斾旌”;“迟迟”,《首夏送东城邵园饯彭子充给谏得送字》“迟迟东晷移”,词出《诗·邶风·谷风》:“行道迟迟,中心有违”;“悠悠”,《首夏送东城邵园饯彭子充给谏得送字》“悠悠隔江梦”,《寄严维中》“湘滩何悠悠”,词出《诗·王风·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翩翩”,《善哉行》“翩翩空疾”,词出《诗·小雅·四牡》:“翩翩者鵻,载飞载下,集于苞栩”;“离离”,《送雷时若还蜀兼寄刘参之》“离离剑上斗”,词出《诗·小雅·湛露》:“其桐其椅,其实离离”;“靡靡”,《送严维中》“靡靡君行迈”,词出《诗·王风·黍离》:“行迈靡靡,心中摇摇”;“煌煌”,《与方思道别》“煌煌京洛都”,词出《诗·陈风·东门之杨》:“昏以为期,明星煌煌”;“济济”,《与方思道别》“济济英贤躅”,词出《诗·大雅·旱麓》:“瞻彼旱麓,榛楛济济”;“摇摇”,《行旅》“客心中摇摇”,词出《诗·王风·黍离》:“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猗猗”,《送郭价甫》“猗猗扬馨香”,词出《诗·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緑竹猗猗”;“明明”,《送石熊峰阁老代祀泰山阙里》“明明翊化工”,词出《诗·大雅·常武》:“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发发”,《送江景熙》“晨风方发发”,词出《诗·小雅·四月》:“冬日烈烈,飘风发发”;“僮僮”,《李文正母麻太夫人寿九十诗》“僮僮月仪”,词出《诗·召南·采蘩》:“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上列如杨诗《涉江采芙蓉》“娟娟东邻子,采采惜芳华”句中“采采”一词,出自《诗·秦风·蒹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指茂盛,众多貌,是以对植物茂盛的描写来形容时间的推移,杨慎在这里用来形容女子的“芳华”已盛,然征夫仍不得归,其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与《蒹葭》中那位等待爱人的主人公的焦急与失落是完全一致的。再如《将进酒》“歌乌乌,舞傞傞,歌舞未终良夜过”和《于役江乡言辞友生》“广筵开秩秩,飞爵引傞傞”二句都用到“傞傞”一词。“傞傞”,出自《诗·小雅·宾之初筵》:“侧弁之俄,屡舞傞傞。”是形容醉舞失态貌,杨慎用在此处,生动的刻画出了宴饮的欢乐和士人酒醉而起舞的潇洒风流之貌,情态十足。诸如此类,不再详细说明,然这类叠音词的使用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诗歌的音乐性,将诗人的情感于一咏三叹之间表现得委婉含蓄而动人。

    二.以篇名入诗

    除了继承《诗经》多用叠词的传统,杨慎还常常直接以《诗经》中的篇名入诗,这样的引用常常是为了直接借用原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抒发作者当下的情感。如《言将北上述志一首答苏从仁恩王子衡(廷相)》是杨慎于正德十五年秋所作的一首赠答诗,自正德十二年劝谏失败辞官回乡后,杨慎仍一直关注京城和武宗的动态,得知武宗仍然喜好玩乐,荒嬉朝政,他的心中多有忧虑和不满,而此时,他正好又收到诏令要回京城复官,因此感叹道:“晨夕咏凿井,春秋歌《伐檀》。”“《伐檀》”是《诗经·魏风》的篇名,其序云:“《伐檀》,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进仕尔。”后因以“伐檀”为讥刺贪鄙者尸位素餐而贤者不得仕进的典故,杨慎用此,是讽刺朝政混乱,如江彬、钱宁这一类的佞臣当道而真正有贤德的人却得不到重用的悲哀。再如《春郊得紫字与张惟信同赋》中“晋禊首洛滨,郑风咏溱洧”一句,《溱洧》是《诗经·国风·郑风》的一篇,溱和洧是两条河的名称,诗中写青年男女到河边春游,相互谈笑并赠送香草表达爱慕的情景,十分美好。杨慎的这首诗是描写春天在郊外出游时的场景,风光优美,心情愉悦,与原篇情感意境可谓投合。再如《凤翔阻雨兼闻寇未清橃闷一首》作于正德八年杨慎自京回乡的途中,其中“故乡望处惊烽火,远道愁时赋蓼莪”一句中的“《蓼莪》”是《诗经·小雅》的篇名,此诗表达了子女追慕双亲抚养之德的情思,这一年,杨慎的继母喻夫人卒于京师,杨慎此行就是为了扶柩返乡丁忧,因此心情沉重,有悼念亡母之凄。另有《八月二日经筵纪事》是正德十六年杨慎在京中任经筵讲官时所作,记载了当时开经筵讲经论史这一史实,其中“湛露晞兰省,卿云烂桂宫”中的“《湛露》”是《诗经·小雅》的篇名,《左传·文公四年》:“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于是乎赋《湛露》。则天子当阳,诸侯用命也。”后以此喻君主之恩泽。杨慎用此是对帝王开设这类御前讲席行为的褒扬,同时也是表达对自己受到帝王恩泽的感激之情。还有作于正德元年的《送张惟信册封唐邸因归省母》,这首诗是嘉靖元年杨慎在京中送张潮回乡代祀并归省时作,其中“还将《南陔》什,一奏北堂中”中《南陔》是《诗经·小雅》的篇名,《诗·小雅·南陔序》:“《南陔》,孝子相戒以养也;《白华》,孝子之絜白也;《华黍》,时和岁丰,宜黍稷也。有其义而亡其辞。”《仪礼·乡饮酒礼》:“笙入堂下,磬南北面立,乐《南陔》、《白华》、《华黍》。”后用为奉养和孝敬双亲的典实。《文选·束晳〈补亡诗〉》:“循彼南陔,言采其兰,眷恋庭闱,心不遑安。”李善注:“循陔以采香草者,将以供养父母。”杨慎引用此典是称赞张潮孝敬父母的德行。

    综上,杨慎作诗用词对于《诗经》的继承可主要归纳为多用叠音词和以篇名入诗两大特色,这样的引用丰富了诗歌的表达形式,使诗作的表意达情都更凝练精准。

    参考文献

    [1](明)杨慎撰.王大厚笺证.升庵诗话新笺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8:193.

    [2](明)杨慎撰.杨升庵诗.[M].明嘉靖刻五卷本.

    [3](明)杨慎撰.升庵玉堂集.[M].明嘉靖抄本.

    [4]孙晓榴.析《诗经》中的叠字[J].语文学刊,2010(01):76-77.

    [5]贾娟.《诗经》的语言特色研究[J].名作欣赏,2019(23):91-92.

    本文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杨慎全集》整理与研究”(14ZDB07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介绍:余琼,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7级古代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