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高校志愿服务的现状与路径

    周谋灵

    摘要 新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高校大学生响应国家号召,成为志愿服务事业的推动者和践行者。然而,形式主义、关爱不均衡、价值目标偏移等问题也伴随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逐步显露。强化大学生主体认知,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加强志愿服务制度建设成为发展志愿服务事业的现实需求。

    关键词 新时代 高校 大学生 志愿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1.339

    志愿服务是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生动体现。这鼓励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最具青春力量的团体,更要积极主动作为,奉献青春力量,积极加入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来。据2017年数据统计,全国注册志愿者人数已达6136万,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的数量最多,占比高达62.11%,绝大部分青年志愿者来自高校。基数之大,队伍之壮,足以显现大学生志愿者为社会奉献青春力量的热情与潜力。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志愿者在关爱儿童、关爱老人、扶贫助残、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其问题也逐步凸显。在对某高校261名大学生志愿者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形式主义、关爱不均衡、功利主义等成为突出问题。本文通过探析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现实路径。一、高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

    (一)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思想道德建設,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高校作为大学生培养的主要阵地,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精神的志愿服务活动,则是高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积极主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坚定理想信念,巩固文明素养,促进大学生文明成长。

    (二)增加大学生社会实践经验

    高校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建立健全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社会是个大课堂,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高校是大学生走进社会的孵化园而不是目的地,大学生最终还是要回归社会,与社会生活接轨。因此,尽可能多地在大学生活中参与到社会实践中,能减少日后在社会中碰壁的几率。志愿服务活动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良好平台,也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优质渠道与多元选择,让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成长锻炼,增加社会实践经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各高校、各学院、各班级以及各学生组织常态化共识。

    (三)帮助大学生远离消极情绪困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节奏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正遭受抑郁症的侵害。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报告,中国有超过5400万人患有抑郁症,占总人口的4.2%,而中国高校也成为了抑郁重灾区。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曾经的一项调查发现,39.9%的受访大学生曾怀疑自己患有抑郁症。志愿服务活动往往与小孩老人结伴,与积极阳光同行,一向以其“向上向善”“追求美好”的独特风格引导大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积极鼓动大学生参与到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丰富其校园文化生活,远离抑郁症等消极情绪的困扰,促使其积极参与社会互动,健康、阳光、快乐地成长。二、高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

    新时代下,越来越多大学生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中来,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也在关爱老人、关爱儿童、扶贫助残、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志愿服务自身存在的问题也随着其发展日益显露。

    (一)形式主义问题严重

    在本次对某高校261名同学关于志愿服务活动的问卷调查中,有51.37%的同学认为活动形式主义严重,只是走个过场而已;有65.07%的同学认为目前学校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内容方式单调,略显乏味,内容千篇一律,体验感不佳。此外,在关于关爱老人方面的志愿服务活动调查中,有81.51%的志愿者表示,他们在通过学校或学院集体组织的形式参与到志愿活动后,几乎不会再次独自前往或与好朋友一同前往看望老人。形式主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志愿者的参与感与体验感,也不能给予志愿者或志愿服务对象深刻的交流与互动。

    (二)关爱不均衡问题凸显

    以该高校关爱老人志愿服务活动为例,该高校所在地区范围内三区六县共计44家各类规模的养老院,A区14家,B区7家,C区8家,其余15家则分散在其余六县(数据来源于养老网),而包括该高校在内的几所高校则主要分布在A区以及B区,该校大学生志愿者也主要去往位于A区的几家养老院进行关爱老人志愿服务活动。2017-2019两学年该校共计高达1100余人次去往A区几家养老院,而分布在其余区县的养老院,则几乎未曾考虑前往。因此,对于距离其校区较近的养老院的老人来说,往往是志愿者来了一批又走一批,走了一批,又来了一批地流水化关爱。对于距离其校区较远的养老院来说,志愿者关爱则是少之又少,存在着严重的关爱不均衡问题。

    (三)价值目标偏移问题突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普及与完善,高校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普遍向好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对高校大学生发展要求的越发严格,大学生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在问卷调查中,有29.45%的学生持着挣取志愿服务学时的心态而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在这样的利益驱动下的“志愿者”在高校校园内不占少数并且上升势头明显。其次,许多志愿活动的开展是“为了活动而活动”,现实中许多相关活动仅仅是出于办好一场活动、拍好一些活动照片存档的考量。站在这样的层面上看,许多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存在价值目标偏移的问题,老人儿童等理想主角往往变成了“作秀”的现实道具。三、高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创新能力缺失

    相比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起步晚,且政治性干预强。1978年起,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革命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和社会的发展式微,但是政治干预与政府主导的特征依旧旺盛。如中国红十字会、中国慈善总会等都是由政府直接发起建立或者直接控制。如此背景之下,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拘谨性,在志愿服务活动方面创新能力也一定程度上受阻,因此其活动呈现出来的效果也倾向于形式化、表面化。

    (二)活动资金欠缺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所存在的现实困难,与政府层面给予的支持力度大小脱不了干系。从政府层面来看,除了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以外,相关的资金支持更是直接成为高校开展志愿活动的一大瓶颈。高校志愿者对养老院地理位置的考量与选择以及最后呈现出来的地区关爱不均衡的现实情况即可很好地折射出目前高校志愿服务“钱少事多人劳累”的现状。同时,由上至下,全国高校对于志愿服务的资金划拨力度存在较大差距,但普遍是相对偏低的。

    (三)社会认知局限

    社会大众对于高校志愿者及其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还存在着认知上的局限性。一方面,许多养老院、社区、学校、社会组织等不愿意给予大学生志愿者更多的支持与配合,认为其行为只是儿戏;另一方面,许多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对高校志愿者有着“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看法,将其视作“廉价劳动力”“摆布道具”,既没有给予大学生志愿者应有的尊重,也没有良好地发挥大学生志愿者应有的作用。

    (四)功利主义严重

    随着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校园内外的竞争不断加剧,伴以同学间的相互传播与影响,高校校内功利主义、利己主义大肆蔓延,对大学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现实中,许多大学生不愿意牺牲时间、精力去参与相对“无价值”的志愿服务活动,而是以获利多少作为自我行为的出发点。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占据主流,侵蚀着本该备受推崇的无私奉献的志愿服务精神。

    (五)相关制度不完善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就已经开始通过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形式来支持志愿服务的发展,并通过立法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如20世纪70年代的《国内志愿服务法》,20世纪90年代的《国家与社区服务法》等等。反观国内,志愿服务立法工作显得十分单薄。目前已出台的有关志愿服务的相关法律法规仅有2013年新修订的《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以及2017年颁发的《志愿服务条例》受众范围较广,对于志愿服务的法律法规保障是极其不完善的。四、高校志愿服务问题的解决路径

    (一)强化大学生主体认知

    强化大学生的主体认知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有着内在的推动作用。从大学生自身来看,应对自我进行客观理性的分析与评价,切实认识到自我对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价值,切实发挥自我社会价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刻领悟志愿服务精神的核心内涵与时代精神,积极引导自身朝着正确的方向大步走。此外,国家与高校也应积极作为,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与保障机制,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发挥大学生在志愿服务领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志愿服务精神建设,大力打压高校内肆意蔓延的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等不正风气,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文化环境;积极引导学生良性竞争,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竞争观。

    (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高校要积极做好鼓动与鞭策工作。加大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在课程安排中的比重,严格考核标准,提高师生重视程度;培养创新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创新氛围中成长;积极鼓励学生创新活动形式、内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从学生自身角度来讲,应当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开拓眼界与思路;不拘泥于形式,不墨守成规,大胆创新,锐意进取。

    (三)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政府方面应积极主动作为,加大对高校志愿服务的支持力度,不仅在政策上要提供良好保障,在资金方面也应予以充足保障。政府应加大对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资金支持力度,更高层面上解决高校志愿服务在资金方面所面临的窘境,尽可能解决其后顾之忧;对于优秀的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个人等进行奖励,并加大宣传力度,起好模范示范作用;对于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划拨专项资金以资鼓励,鼓动更多志愿服务组织或团队积极打造精品活动。

    (四)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推动志愿服务的发展,除了高校、政府要积极作为以外,社会层面也应积极出力。社会各界人士要加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尊重、理解与认知。只有社会大众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普遍正确、理性的认知,才能对大学生志愿者起到良好的鼓励和引导作用;同时,社会各界人士也应认识到自我在推动志愿服务领域的作用,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营造良好社会风气,对大学生志愿者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

    (五)加强志愿服务制度建设

    国家应加大对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视程度,大力推进志愿服务立法工作,为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制度保障,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同时,高校也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志愿服务审核准入、评选评优、服务认证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制度,严格按照规定执行,根本解决在志愿服务问题上“摸着石头过河”的现实问题,绝不再讓一些目的不纯的同学钻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