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的年味:年轻态创出新活力,家国共识显出大情怀

    林玮

    作为电子媒介时代的过年仪式之一——“看春晚”早就成为一种民俗。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味越来越淡成了全社会的焦虑——旅游过年使“团圆感”不再,出于环保需要而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让“热闹感”降低,物质的充盈更使得年夜饭、压岁钱和新衣服带来的“满足感”下降。在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日趋强烈的新时代,过年期间的春晚意义变得更加复杂而重要。2021年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则给出了新时代满意的回答。

    这种回答充满了时代感与年轻态。从作为春晚预备节目的《春晚GO青春》开始,那种“读懂年轻人”的媒体融合感就极为明显。而广泛启用的诸多春晚新人,如杨幂、王一博、黄子韬、周深、李现、迪丽热巴以及在2020年荧屏走红的张雨绮、万茜、杨迪等人,都是这台晚会拥抱年轻观众的表达。此外,春晚还将年味诠释得更富民族意识与未来指向。

    回归年味:战胜疫情与全脱贫的家国认知

    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明显拉大,此次“就地过年”的倡议更使“团圆”成了人们在后疫情时代的普遍向往。2021年的春晚就是疫情常态化之中的特殊“团圆”。这种语境让这台春晚具有了独特的“回归年味”意义,“云团圆”和想象中的团圆,在荧幕上得到了极好的体现。

    从开场歌舞《万事如意》的“牡丹图”到相声《年三十的歌》,再到歌曲《亲戚》,观众对春晚曾经赋予社会的年味想象逐渐变浓。最受关注的小品《一波三折》《阳台》《每逢佳节被催婚》,以及相声《如此家长》等,都以家庭与亲情的不同侧面为表达的对象。《开往春天的幸福》用四对恋人的故事,使外出打工与“就地过年”的离散情感在流动的列车上得到了理解、弥合与升华。而《阳台》更是直接以疫情为背景,不同家庭的内部情感通过疫情隔离中的一架无人小飞机串联起来,让平凡的人们感受到邻里与社区的温暖;在结尾处,更用“武汉解封”唤醒了人们对全国驰援的记忆,使小家瞬间上升为国家。

    这种由家到国的情感,在特别节目《向祖国报告》中达到了顶峰。四位航天功臣将“中国”与“宇宙”关联在一起,点燃了民族自豪感;而全国脱贫攻坚奖的获奖个人与组织代表的登台,又将这种自豪感“从天上降落到地面”。后脱贫时代,人们对年味的直观感受在歌曲《亲戚》的创意表达中得到体现:从“鸡蛋炒个香椿芽”到“六荤三素”,不变的年味是“热饺子总有一碟醋”;后脱贫时代,人们对“年味”的精神升华在小品《每逢佳节被催婚》的扶贫干部婚恋观中得到体现:从“拉郎配”到“事业合拍”,不变的年味是“年年有余”。

    传统年味的回归,是2021年春晚的一条主线。除了家国情怀,就连小品的讽刺特征也重新进入了《大扫除》之中,让从“家”到“国”的意识中不但有温暖,也有鞭策、寄望与期盼。在这里,“家的团圆”是第一重年味。

    强化认同:共同体与中国味的全球想象

    从“家”到“国”,春晚的核心命题始终是民族意识。而2021年的春晚,把这种意识向两个方向进行了拓展:

    一是走向全球的“中国年”,是多元文明融合共生的象征。它可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中包容不同文化想象。如西方古典芭蕾与中国传统舞结合的《朱鹮》,就暗含着生态文明的意识;大型歌舞《节日》,更汇聚了五大洲的特色歌舞,将不同民族、不同群体之间彼此欣赏、交流互鉴的形态以文艺形式加以表达,把“一带一路”主题转化为“美美与共”的文明悦纳,表现了热闹与喜庆在世界节日文化里的民心相通。

    二是彰显自信的“中国年”,是中国韵味诗意呈现的典范。2021年春晚的年味回归,除了“家的情感”之外,更有中华美学精神的突出表达。歌舞《茉莉》《吉祥,吉祥》表现的都是东方美學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时装走秀《山水霓裳》,更用中华传统服饰与现代设计美学的结合凸显了中国韵味;民族舞《万众一心》把中华各民族的彼此融合和团结奋进极富动感地显现了出来。

    充满自信地走向全球,是新时代春晚彰显的第二重年味。而这重年味的表达不是简单的成绩罗列,而是把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的光荣历程用奋斗的艰辛,把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用追梦的征程,把疫情防控的战略性成果用共克时艰的坚忍不拔与众志成城,在不同节目中予以深化,使年味变得更深刻,也更悠远。就如歌曲《灯火里的中国》所表现的那样,它是不同人群追逐同一个民族梦想的结果,是不同形态的个人梦想在同一个时空中汇聚的结晶。

    共同体的价值观深植于“脱贫攻坚”与“疫情防控”这两件2020年的历史性大事之中,而祖国始终是整个中华民族认知共同体的底色。从钢琴与舞蹈《我爱你中国》到歌曲《请放心吧!祖国》,从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到特别节目《国宝回家》,都体现出这一底色在岁末年关的闪亮。

    守正创新:形式感与融合态的未来指向

    春晚高度突出技术化的呈现,以此吸引年轻人的目光,也刷新老观众的认知。多项新的视觉呈现技术,使春晚的媒体融合具有无可动摇的引领力。如首次采用的环形屏幕,154块高清大屏与舞台主屏、地屏和装饰冰屏的彼此呼应,让王一博也不禁感慨“非常酷”;而刘德华、周杰伦、安德烈·波切利父子在“云端”,虚拟的卡通形象洛天依用VR技术“严丝合缝”地参与晚会,更让整场节目凸显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意味,以及这种意味带来的形式感。

    这种形式感的嵌入,不突兀又具融合态,使春晚作为全民族审美意识“最大公约数”的底线思维转化为“最小公倍数”的放大效应。此即“守正创新”在媒体变革之中的表达。所谓“融合态”,是指2021年的总台春晚没有一味求新求变,而是新老结合、新中寓旧,把正态与奇体的融汇、科技和人文的交织作为舞台呈现的基本思路。创意表演《牛起来》中,机器人写的毛笔字;儿童歌舞《听我说》中,洛天依与王源歌颂的是“节约不浪费”的传统美德;新生代歌手周深与资深歌唱家张也搭档,偶像艺人张艺兴的solo表现出的是书法河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就在这种“融合态”中体现了出来。就如魔术与小品结合成魔术剧《喜从天降》,传统相声里常见的《叫卖》被用在直播带货之中,创新没有脱离传统,而是使形式感自然地“流淌”出主流价值观。这是中华文明不断发展的独特形态——即使“流浪”也要观照“地球”,即使在天涯海角打拼,最终也要回家过年。而在疫情防控的新形势中,这种执著于“回家”的传统形式,也被2021年总台春晚用插播广告的方式,赋予了“一声爸妈,就是过年”的新意;用预备节目《春晚GO青春》中“把年味儿送到家”的环节,赋予了“就地过年”仍然不失温暖的共情。

    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出现的2021年春晚,使“回归年味”倍显多彩,使强化认同更具格局。这台晚会显现出总台不仅“读懂了年轻人”,更引导着人们读懂了新时代的中国。它不是一味“拥抱”年轻,更要有对传统和过往的尊重,对民族精神与主流价值的维护。新时代当然要凸显年轻态,但它不仅限于年轻态。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春晚的未来指向更是一个“老—中—青”三代结合、“中国—亚洲—世界”全球华人彼此认同的“大团圆”意识。在2021年总台春晚的舞台上,年味不只是热闹与喜庆,它是“家的团圆”,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人的共情”,是中华民族风雨无阻、团结奋进的又一新的征程。

    (作者系浙江大学影视艺术与新媒体学系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