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背景下典型人物通讯的采写策略

    梁璐

    【摘? ? 要】典型人物通讯是主流媒体引导社会舆论、传递正能量,彰显主流价值观的一种重要新闻宣传形式和载体。然而眼下,短视频、H5等新媒体产品的冲击使之逐渐失去对受众的吸引力。本文重点分析探讨长期以来典型人物通讯的采写误区以及媒体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记者要使典型人物葆有其魅力需要采取的采写策略。

    【关键词】典型人物通讯;误区;深入一线;深度采访;静心写作

    长期以来,成功的典型人物通讯可以形成积极向上的干事创业氛围,从而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然而在新媒体技术应用日益广泛的新时期,受众接受信息的途径日趋多元,典型人物通讯正逐渐失去对受众的吸引力。因此,主流新闻媒体的典型人物通讯采写亟待走出误区,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长,转变思路策略、提升报道质量、强化宣传效果,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一、典型人物通讯采写的误区

    (一)采访蜻蜓点水程式化

    一直以来,由于基层典型人物的选择缺乏标准和成熟的人物推荐体系,“纸媒的典型人物通讯的人物采写,多为‘自上而下的命题式创作,基本模式是人物受到上级重视,要求记者前往采访成稿”。[1]文风八股化、采访形式化、报道程式化,成为基层新闻单位典型人物通讯的通病,也导致其逐渐失去对受众的吸引力。

    (二)人物形象被“神化”

    “人”是新闻报道永恒的主角,典型人物通讯旨在宣传先进人物,通过选择其身上的典型事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以实现“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媒体使命。但是一段时间以来,媒体典型人物报道过程中,存在着人物形象“脸谱化”、报道方式说教化的问题,往往过多地强调典型人物在国家与民族等宏大价值观层面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教化功能,形成了“高大全”的形象,却缺少了生活化气息,缺少了受众阅读的舒适性和“春风化雨”般的影响力,使报道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三)人物塑造扁平化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不同文化层次、价值追求的人都在寻求自我展示的平台,典型人物通讯自然要与时代要求贴近。以往,典型人物的塑造形式单一、扁平,但那是由当时的时代环境、写作方式、文体文风等因素决定的,而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主流媒体在塑造典型人物时,也应该以丰富、多元、接地气的姿态展示其形象,从而显露出真实的人性光辉。

    二、典型人物通讯的采写策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走出误区不能一蹴而就。好的人物故事是需要用心打磨,用细节、情感、故事支撑起来的。媒体融合背景下,典型人物通讯要冲破博人眼球的新媒体产品的重重围堵,从而实现亮眼、动心、吸引受众、撼动人心的目的,就需要记者用专业能力捕捉挖掘有故事的典型人物,并把握采访和写作两个环节,用讲故事的形式将典型人物的形象传递给受众。

    (一)深入一线,捕捉平凡人物的不凡处

    报道典型人物,既要把握人人皆有的共通情感,又要展示其“不凡人性”的光辉之处。“建国以来,人物通讯不乏精品力作,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铁人王进喜》《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歌德巴赫猜想》《为了周总理的嘱托》《新时代工人许振超》等。”[2]但是,更多的作品常常为了塑造而塑造,缺少了典型人物作为鲜活生命的生动性和立体性,忽略了其做出不平凡事的心理动因,这往往使得新闻作品的传播效果甚微。

    笔者在2020年8月的一次采访任务中,无意间发现了一名生活在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上杨回族乡小岔村的年仅23岁的致富带头人米红军。经交谈,笔者得知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在缺少系统学习的情况下,依然借着脱贫攻坚的东风,通过规模化养兔、养牛脱贫致富。同时,成立合作社带动周边村民就业脱贫,借助新媒体直播平台学习养殖技术、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并依靠地方政府的扶持争取到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的场地。这一好的新闻素材令记者眼前一亮。最终,经过笔者的悉心采写,题为《蒸馍小伙转型記》的人物通讯获得了中国新闻网、中国日报网、甘肃经济日报、平凉日报等10余个主流媒体平台的刊登转载。

    “永远拥有一颗像儿童一样的好奇心,对事物的发展充满疑问,才能催生探究事物本质的激情。”[3]唯有带着好奇心和新闻敏感性,新闻工作者才能不错过一个个好的新闻素材。

    (二)深度采访,挖掘细节支撑人物形象

    媒体融合背景下,典型人物通讯要想在诸多新媒体产品中获取受众的关注度,并获得预期影响力,就需要记者从采访环节开始,更加用心地做足功课、列好提纲、观察揣摩、层层击破、捕捉被采访者身上的新闻点。

    每个新闻当事人的身上都会有若干亮点,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应分清主要与次要,矛盾冲突和发展趋向,而不是刻意求全,只要把典型人物的典型特点和最具新闻价值的闪光点说深说透就行。例如,平凉市第二中学数学老师张立中,获得了全国模范教师的荣誉称号。他的教学方式、教研工作均有诸多亮点,但他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遇到的难题:一类无理函数最值运算太过复杂。于是,他提出一个把难题简单化的公式,从而让学生减少了运算程序,通过“化繁为简”破解教学难题,最终用教研反哺教学。这在基层教师的教学工作中,是非常鲜有的情况。记者立马抓住这个最有价值的亮点,采写了人物通讯《甘肃教师“化繁为简”反哺教学:让学生的眼睛“发亮”》,并在中国新闻网、光明网、中国日报网等主流媒体平台刊登转载,同时,在“崆峒发布”官方订阅号平台上配以相应的新媒体视频发布后,在当地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因此,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对典型人物的采访更要注重深度和细节,“寻找人物自身、人物之间以及人物与环境的对立冲突关系。故事要有情节,情节就需要矛盾冲突;记者在采编过程中要善于发现、设置矛盾冲突。”[4]

    (三)静心写作,谋篇布局搭建故事结构

    “把大量的事实放进文章里,总得有先有后有主有次。”[5]我国电视新闻界的前辈陈虻曾提出好的纪录片或电视节目需要“用结构深化主题”,于通讯稿而言亦如此。

    典型人物通訊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运用细节,借助语言还原出一个个场景。在具体的采写实践中,笔者形成了如下两点思考:

    其一,典型人物通讯的开篇要使受众有阅读下去的欲望。在典型人物通讯的写作过程中,需要运用更多构思与技巧。其中,亮眼的标题和充满矛盾冲突的新闻事实的导语会让典型人物通讯的写作获得成功的一半。

    脱贫攻坚阶段,笔者采写了不少基层驻村帮扶第一书记,兰州大学教师、平凉市崆峒区峡门回族乡山口村任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的唐重华就是其中一个。第一书记很多,采写多了容易形成写作套路。在普遍之中寻求新意,从而将典型人物的独特形象塑造出来,首先得实事求是,其次就是打造亮眼的开篇。川籍教师唐重华在驻村工作中走了一些弯路,但后期借助兰州大学的平台资源,探索出了适合当地产业发展的路子。笔者于是采用了时间表式的叙述将新闻当事人的行程安排层层推进:“2018年7月,第一书记唐重华就位。2019年底,山口村全体村民脱贫。眼下正值2020年6月上旬,脱贫攻坚留给唐重华的冲刺时间不多了。”这一开篇为受众营造出紧迫又期待的阅读体验,从而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追寻第一书记唐重华在脱贫攻坚“冲刺阶段”究竟做了什么。该通讯以《第一书记在冲刺!》成文,在多家主流媒体刊登并在当地官方公众号上转载后亦得到了较高点击量,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其二,典型人物通讯的写作过程是呈现事实、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如果说结构是骨骼,细节就是血肉。

    为了避免说教,写作典型人物通讯时要善用细节,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并借助白描的写作手法,以简短的描写新闻事实的句子呈现典型人物的形象,最大程度上给典型人物“去脸谱化”“去扁平化”,使其成为“他自己”。

    在《秦正文“重生记”》一文中,笔者写道:

    “春分后的清晨,暖寒相伴。平凉市大秦乡大秦村的第一声鸟鸣,唤醒了48岁的回族汉子秦正文。他翻个身,手肘一撑,拿起枕边的外衣披在肩上,坐在炕沿上穿好了‘右小腿。

    ‘腿是秦正文的义肢。自从2011年3月11日装卸货物受伤被截去右小腿后,它就没离开过秦正文。

    同样没离开他的,还有悉心照料他的妻子和4个像树苗一样向上蹿腾的儿女。6年多来,他躺着,瞧着头顶的房梁;坐着,盯着窗外的四季。媳妇种地回来,他明明盼着,可等饭端到炕头,他又忍不住地叹气。

    3个女儿不爱在屋里玩闹了。儿子的高中班主任打来电话,说儿子在班里不仅成绩下降,而且性格越来越偏执内向。”

    笔者之所以下大力气还原当事人的生活场景,是因为这些细节能更好地诠释他后来在同村先富者和残疾人政策的帮助下逆境重生的动因,且作为通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更让人信服。同时,在与新媒体视频产品竞争阅读时间时,细腻的描写能够调动受众的感官,弥补了报纸文字的短板,用深度报道带给受众高质量的阅读体验。

    综上所述,媒体融合背景下,典型人物通讯采写更加考验新闻工作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扎根一线,用饱满的激情采访挖掘典型人物新闻线索,用坚定的新闻专业素养塑造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讲令人回味无穷的故事,做展现人性光辉的报道,才能提升主流媒体公信力,真正实现正面引导社会舆论、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传递社会正能量的目的。

    注释:

    [1]张艳芳.新的媒介环境下纸媒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J].媒体观察,2018(13):99-100.

    [2]陶必福.浅议人物通讯采写中的人物选择、形象塑造及情感浸润[J].新闻世界,2017(11):31-32.

    [3]周琳华.想打动读者先感动自己——谈典型人物通讯采写[J].青年记者,2014(08):61-62.

    [4]丁永富,黄贵.浅谈挖掘“走心”的人物故事[J].今传媒,2018(07):153-154.

    [5]白云.典型人物报道直抵人心的三步骤[J].采写编,2018(06):4-5.

    (作者: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融媒体中心编辑)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