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职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路径探究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职学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学校,在中职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工匠精神等使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研究中职学生具备创新思维的现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在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指导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创新思维;培养路径

    2020年1月19日,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的通知(教材〔2020〕2号)中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核心素养进行了说明,明确了“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离开创新就意味着落后。中职学生作为社会的技能型人才和劳动大军,创新思维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与紧迫。

    一、中职学生创新思维的现状

    根据对中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调研的数据显示,他们希望被重视,喜欢探究问题,但不能持久。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创新思维能力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成绩好坏不代表创新思维能力高低。学生在总体上属于一般水平,有进一步提升和改善的空间,男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比女生略强。从不同专业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有区别。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路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都有创新思维,但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用它,大量的创新思维被埋没了,因此需要教师去点燃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创新思维的能力的培养从教师的课堂引导开始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有的会影响学生一生。因此,从学校的角度要经常不断地培养教师的创新思维能力,从教师自身的角度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和观念,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灵活创设教学情景,开启创新思维空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创新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有创新才会引起学生对创新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常常可以选用情景教学模式,再现当时的情景,正如人们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学生就会融情于景,开启创新思维的空间。如在《雷雨》的教学中,我让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把文本中的一幕经过课前多次的排练后搬进教室,在上课时进行表演。在《雷雨》片段的演出中,参与演出的学生为了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突出人物心理变化过程,就需要思考人物心理状态,思考就是创新的开始;观看的学生要进行评价,评价就需要有对比,对比同样也是在思考。在分析周朴园的人物形象时,有学生提出少年时代的周朴园对鲁侍萍是“真爱”质疑,后来是被家庭逼的,我们不能否认学生的这一观点。

    2.合理应用信息化手段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当今是信息时代,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教师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能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如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先让学生想象当年赤壁之战的宏大场景,为学生创新思维发展搭建平台,然后播放电影《赤壁》的片段,展现当年周瑜的年轻得意的形象,最后把作者的现状与年轻的周瑜进行对比,学生就创新了一个新的苏轼人物形象。又如在《壶口瀑布》的教学中,教师应用多媒体展示壶口瀑布的图片和视频,配上《黄河大合唱》的音乐,用信息化手段设置逼真的教学情景,学生就如同身临其境,自然感受到壶口瀑布壮观的景色、民族精神,联想到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山川和文化的热爱,从而创新出壶口瀑布学习的深层次意义。

    (二)在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思想内涵极其丰富。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第四方面“文化传承与参与”中强调:“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古代先贤创新的文明成果,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相结合,在学习传统文化中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人们常常会提到“四书五经”,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读不懂,无法理解,这就需要学生用时间来沉淀,慢慢去感悟和体会。正如孔子《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一样,学习要有方法,在学习中要善于思考,在学习中只有不断地思考才能有新的收获,才能有所创新;又如老子《道德经》中说“道可道,非常道”一样,一个“道”字,包罗万象,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要有创新的思维能力去逐步理解;再如《周易》阐述的天地间关于萬象变化的规律,我们后人还在不断地研究和学习中,有些东西我们现在都还没有解开其中的奥秘,这需要我们穿越到几千年前与古人对话,然后创新思路解决当代的问题。因此,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不断地思考,做到知行合一,才能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从而创新思维方式。

    (三)把创新思维与工匠精神相结合进行培养

    工匠精神与创新思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内涵上却又密切相关。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第四方面“文化传承与参与”中指出:“培育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合并进行培养。

    1.从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人物身上学习创新思维。古往今来有许多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物,如古代的鲁班、张衡、庖丁等,现代的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等,在他们的身上都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如果没有古代的发明创造就没有今天的文明,如果没有现代的发明创造就没有现在国家的强大和人民美好幸福的生活。因此,向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人物学习,学习他们善于创新的精神,用榜样的力量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2.从具有工匠精神的文学作品中探寻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有涉及工匠精神的课文《庖丁解牛》和《绝品》等,在对文本的解读中,对于《庖丁解牛》中庖丁技艺形成过程的描述中,强调一个“道”字,就是发现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发现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是创新思维在发挥积极作用;对于《绝品》中常先生将国宝的倒装置,从王商人的口中道出:“若复原,怕是要有绝代高手才行。”说明常先生的技艺之高非常人能及,把绝品装裱成赝品的样子,使国宝不至于流失,常先生用心良苦,这是常先生创新了装裱技能的结果,是创新思维在常先生身上的体现。

    (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跳出思维定式,运用创新思维。如在《藏羚羊跪拜》的教学中,通过视频播放藏羚羊的生活状态,通过PPT展示藏羚羊被残杀的图片,使学生对美丽的藏羚羊产生热爱和同情的情感,引导学生从认识到母爱→爱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这一主题,通过递进式学习,使学生明确了学习本文的意义。当老猎人消失在藏北高原上后,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创新一个全新的老猎人人物形象,这时学生就能充分发挥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出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同时,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虽然是个体行为,但需要合作。在《项链》教学中,讲到得知项链是假的后,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续编结尾,然后小组派代表发言,评比哪一组的结尾更有创意,在这样过程中,学生通过团队合作,集体创新思维能力就得到了培养。

    (五)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大量的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要求,在教学工作中,为了增加学生阅读量,可以建立班级学生图书角,学生每人每年至少带一本书到学校来,由教师进行检查和登记,全班同学进行共享,要求学生每月至少读一本书。教师可以采用检查读书笔记或让学生談读课外书的心得体会的方法了解学生阅读的收获,必要时教师要进行有效的点评和鼓励,在阅读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对比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的异同之处,通过不断分析,学生学习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发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任重道远,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创新思路,不断探索和发现,诗与远方就在足下,我们一路前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7.

    [2]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S].2020.

    [3]郭浪.论新时代高职学生工匠精神与创新思维的契合[J].江西化工,2018(6).

    作者简介:邓华锋,1967年生,土家族,重庆人,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