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核心素养科学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理念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点之一。语文作为学生初中教育阶段知识学习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文化品质、思维建设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发展中,大多数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内在素养的培养,过于注重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灌输”教育,导致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不均衡。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展开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是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学生的主体发展和认知成长具有积极作用。同时,核心素养也是我国教育方针具体化的表现内容,有助于对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的转变。但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素质发展,阻碍其核心素养的渗透与发展。因此,本文从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现状、核心素养的概念和意义、培养策略三个方面出发对此进行探究。

    一、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现状

    (一)教育思想落后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大多数的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注重对应试内容的讲授,忽视学生的主体发展状态,缺乏有效的引导手段,导致学生的学习方向和思考模式陷入僵化的发展窘境。同时,部分教师依然沿用本位教育思想,保持对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缺乏对学生细节和学情的把握,导致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这不仅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还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得不到根本性的提升。

    (二)教育方法单一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育方法的运用,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还能使课堂整体的学习氛围得到加强,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实现其共同参与的课堂效果。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发展中,部分教师在教育方法的使用上呈现单一化的问题,传统教法运用依然占据上风,缺乏对教法的创新与优化,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课堂效果得不到有效提升。

    (三)素质培养不足

    素质是学习者结合科学知识和课堂教育而产生的一种内化品质,其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但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大多注重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讲授,缺乏对学生内在素养的培养与指导,导致学生陷入“死学习”“形式化”等发展模式,这不仅对学生的主体发展产生阻碍作用,还违背教育发展的本质原则,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和主体需求。同时,部分教师在培养的策略运用上缺乏教育渗透的效果,影响其整体学情的发展。

    (四)文化渗透欠缺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是文化渗透、文学品质培养的重点课程,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达成学习目标或教学任务,通常以灌输式的方法进行阅读理解活动,未能从实际出发,从文章的主体出发,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鉴赏与评判,导致学生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学习状态。同时,作答式的语言教育导致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理解处于浅显的层面,无法体会文化故事背后的情感价值。

    二、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和意义

    结合新课标的理解与实际学情的发展,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由“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发展和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组成。其中,语言建构和运用,主要是说话和写作方面的能力培养;思维发展和提升,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维探究等方面的学习习惯和课堂意识;审美鉴赏与创造,主要是对学生文化理解和语言欣赏等方面的能力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主要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文化意识等方面,筑牢学生发展的文化之魂。将核心素养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不仅能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更加灵活且高效,还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和思维价值,使学生的学习意识和责任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从而实现其主体发展的目标。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问学互动,促进学生语言建构

    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师生关系是课堂活动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效能,丰富课堂活动的语言形式,形成学生愿意反馈、教师愿意聆听的课堂氛围,进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因此,在语文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变化和教材内容,合理创设问学互动,以问题为导引、以互动为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构语言体系,组织学生展开互动交流,从而增強学生的语言运用和组织能力。如在《济南的冬天》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通过诵读法、比较法等形式,深入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体内容,掌握作者对生活景物的描写手法,为了提升学生的建构能力,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展开师生问答活动。“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描述中,请你找出文中中心句和关键词。”“中心句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太难起,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关键词是温晴。”“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进行描写?这些景物与济南冬天的特点有什么关系?”“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展现了泉城济南的景物特色,描绘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征。”通过师生之间的问学互动,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重点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

    (二)解析文章信息,重视学生思维发展

    在文章学习和理解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章细节的把握和解析,提高学生的文化感知和语言理解,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此外,对文章细节的深入探究,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得到加强,有助于进一步体会中心思想和情感价值。因此,在语文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文章内容展开导学解析,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文章细节的学习,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和认知基础,设置不同方向的导引问题,以此来帮助学生对文章主体的解析,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①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说一说在第八自然段中哪些语言最能传达出儿童捕鸟时最真实的乐趣?②对于这种复杂而又微妙的心情变化,为什么作者没有直接表达呢?③有人认为,百草园是乐园,三味书屋是苦屋,你赞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④作者在儿时的百草园主要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对文章细节的导引与把握,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学生的探究效果。

    (三)挖掘文学特色,引领学生审美鉴赏

    审美鉴赏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对文章语言的一种体验、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这就需要教师在語文教授的过程中,注重对文章的文学特色进行挖掘,深化学生的内在体验,使学生在不断认知和阅读理解的过程中,丰富自身的情感价值,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如在《秋天的怀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作者的生平故事和创作背景导入其中,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精神寓意和内在情感,从中体会到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如在《散步》的教学中,这是围绕亲情和家庭生活的一篇文章,教师可以从文章的生活细节出发,借助其文章语言,如“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语句,让学生感知到相互映衬的文字之美,有助于增强学生审美鉴赏的能力,并根据其语言形式进行创造和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四)注重传统渗透,关注学生文化理解

    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直是我们所要传承和弘扬的重点,也是学生所要学习和理解的内容之一。在部编教材的编纂中,传统文化的篇目和文化内容得到极大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继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文化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如在《世说新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言语的使用和故事的整体寓意进行学习。在《咏雪》的学习中,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营造语言中下大雪的画面,指导学生对“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的比喻用法进行对比,同样在《陈太丘与友期行》的学习中也可以将有关待人接物的一些错误行为进行展示,并把握“君、家君、尊君”等词语,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古时少年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综上所述,通过对问学互动的创设、文章信息的解析、文学特色的挖掘、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意识得到提升,还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有效发展,从而实现其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同时,采取多样化的组织策略,丰富学生的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语言、语句、段落等方面的深度挖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还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品质,这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学慧.初中语文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研究[J].考试周刊,2017(14).

    [2]徐俭翠.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7(10).

    [3]雷建运.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J].教育界,2017(19).

    [4]张宏.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策略[J].黑龙江科学,2017(23).

    作者简介:路志云,女,1971年生,河北唐山人,大学本科,中学高级,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