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如何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张玮梦 于钦

    【摘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十四五”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总规划,将民生福祉建设作为党未来的重要工作目标,体现了党对人民群众的重视。全面实现这一工作目标,需要继续发扬密切联系群众这一优良作风。全党上下应对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有更加明确且深入的理解,全面把握其内涵与时代意义,探索其贯彻落实的路径。

    【关键词】 新时期;密切联系群众;时代价值;路径

    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增进民生福祉、保障社会公平、服务人民群众的建设,在“十四五”规划中,民生福祉建设是党的重点工作目標。做好民生福祉建设,需要做好党的群众工作,需要继续发扬密切联系群众这一优良传统作风。

    一、密切联系群众作风的理论基础与确立过程

    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是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生动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党与人民群众共同奋斗、不断提升为人民群众服务水平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克服困难取得胜利,就是因为广大共产党人真正做到了密切联系群众,他们时刻谨记党的要求,一切工作真心为了人民,使党获得了牢固的执政基础,这正是党的事业无往不胜的关键。明确的理论基础与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特殊实践相结合,是密切联系群众这一优良作风形成的基础。

    (一)密切联系群众作风最初理论来源

    马克思在不同的论述和著作中都提到了人民群众的重要性。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代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进行社会革命、促使生产关系产生变革,以此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取得进步。社会历史是由社会中占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所创造,人民群众是不可争议的社会历史主体。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这是无产阶级政党最根本、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二)密切联系群众作风逐渐确立的过程

    密切联系群众作风于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被正式确立,这一作风是党对群众工作经验的精炼概括,生动体现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工作原则。

    大革命时期,毛泽东采用全面客观的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将马克思主义观点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系统分析了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领导和依靠力量等问题,作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该文尤其分析指出了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初步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

    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正式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号召广大党员同志要深入群众,开展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实践调查研究,是得出正确结论的关键,在当时毛泽东已对群众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深入理解。

    经过1935年遵义会议这一伟大转折之后,党开启了在延安的十三年时期。1943年,中共中央在对延安整风运动中的领导方法进行经验总结时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密切联系群众这一优良作风。

    二、密切联系群众作风的时代意义

    坚守党的性质和宗旨不褪色,关键在于重视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在于党的群众工作的落实。密切联系群众这一优良作风不仅在过去的历史时期起到了重大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中华民族不断走向伟大复兴、中央已经作出“十四五”规划的今天,这一优良作风的坚持和弘扬仍然是保证党的事业顺利进行的关键,全党同志应深刻认识这一作风的时代意义。

    (一)确保党实行正确领导、作正确决策

    密切联系群众这一优良作风深刻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党工作的力量来源,是党作出正确决定的关键。在各个历史时期党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功、党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党的各项工作取得成功最为深刻的原因。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属性,决定了党始终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决定了党和人民群众紧密关联。保持好同群众的联系,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是党制定出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正确政策的前提,是党进行正确领导、不断取得新成就的关键。

    (二)加强作风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脱离群众是当前作风建设所面临问题的根源,全党应对作风建设问题与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之间的辩证关系有所了解,简单来说,党的作风建设得不好,党就会脱离群众,党的作风建设取得进步,党就会获得人民群众的热烈支持。密切联系群众作风的贯彻落实有益于党的作风建设,且能促进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促进广大党员为人民做实事做好事,获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稳固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三)是造福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属性表明,党始终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党的各项工作不为谋私利、不为自身特殊利益,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最广大人民群众。党带领受尽压迫的中华民族成功取得革命胜利,使中国人民真正挺起脊梁站了起来;通过实施改革开放伟大战略,一心一意发展经济,我国人民富了起来;在社会主义建设步入新时代的今天,党带领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中华民族正经历着由富到强的转变。党的事业之所以不断取得新成就,原因就在于党坚守了为人民群众工作的信念,在于最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各项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实现“十四五”工作规划、继续造福最广大人民群众,党仍要做到坚守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这代表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

    三、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作风、贯彻群众路线的路径

    (一)发展经济,保障民生

    发展经济是第一要义,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改善保障民生的经济基础。要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做事,注重社会经济的健康良好可持续发展,树立绿色发展、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放弃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工作方法,杜绝“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发展真真切切对人民群众有益的绿色经济。

    发展经济和保障民生是相辅相成的,经济水平上去了人民生活水平也会随之提高,但改善民生同样需要切实的工作方法。广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关注民生问题,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群众,要做好扶贫工作,预防返贫现象的出现。

    (二)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理论学习

    邓小平曾经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群众路线的顺利实施同样需要制度保障,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制度,确保制度的可行性,用制度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争取党员干部内心对制度的认同感。要建设完备的监督制度,不能仅仅依靠各职能部门的监督,要通过制度建设扩大监督参与度,引导人民群众、新闻媒体等参与监督,及时对广大党员干部工作的不足作出指正。

    思想对人的行为具有指导作用,广大党员干部应切实树立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理念,而不是流于表面或是应付上级要求,要将党的群众路线学习深入到内心、深入到信仰,才能转化为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广大党员干部要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注重学习马列经典原著,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尤其要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下达的各个文件有深入理解,积极主动地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

    (三)做好基层工作,抓好基层作风建设

    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必须真正了解基层群众的诉求,倾听群众的真实声音。广大党员干部要在基层工作中锻炼自身工作能力,提升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在基层实践中认真对待群众反映的问题,使人民群众满意。基层党员干部要用平等的态度对待群众,摒弃“官本位”思想,牢记人民公仆身份,对人民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认真对待,听取群众智慧。

    另外,贪腐行为最使人民群众痛恨,也是我们党明令禁止的行为。基层干部由于工作上贴近群众,在基层群众心中直接代表着党的形象,若作出不良行为极易歪曲社会风气,因此基层党员干部要时刻注意自身作风,不仅要保证自身的清正作风,而且要尽职尽责地发挥监督作用,坚决同危害党形象、损害党执政的行为作斗争。

    (四)拓宽民意诉求渠道,重视网络监督反馈作用

    及时了解民意诉求是党作出正确决策的基础,也是不断赢得民意支持的关键。领导干部要切实做好对人民群众到访的接待工作,当地政务部门要公布民意反映热线电话、手机信息接收站等民意诉求渠道的信息。领导干部在作决策时,要给人民群众预设听证位置,广泛征求人民群众意见,确保最终实行政策既符合实际、又满足群众要求。还要公开保证党务政务,方便群众监督,允许群众质疑,及时对群众所上报的问题作出反馈。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数量达到9.04亿,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沟通交流更为便利,同时也成为党做好群众工作的平台,通过互联网可以迅速地了解人民诉求。各地要建设好网上政务平台,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网络平台上开通民意反馈通道,快速解决问题。同時也要注意排除网络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党的群众路线得到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22.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

    [3]谭虎娃.历史的转折——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97.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66-367.

    [5]严书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J].理论学刊,2010(3).

    [6]徐仲华.摸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J].领导科学,2013(11).

    [7]于昆.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的确立及其历史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7):54-58.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