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关青

    众所周知,基础教育各学段的语文课本改版后,古诗文的阅读量大幅增加,小学语文课本的古诗文相比之前的教材增加了87%(1-6年级共增至128篇),初中的古诗文数量也增加了一倍,达到51%。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与原来人教版教材相比,变化约占40%。编入的67篇(首)古诗文占总课文数量(136篇)的49.3%,占据半壁江山。语文高考试卷上对古诗文的考查难度也逐年加大。迄今为止(2019年),语文高考涉及与古诗文阅读直接相关的试题分数达34分之多。事实表明:从小学开始,如果不好好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学生将难以赢高考!

    从高考这个教育的“指挥棒”来看,传统文化所占比重越来越高,相关知识考试难度也逐年加大,其受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但文言文和古诗阅读题目通常是学生丢分的“重灾区”,针对时下中学生觉得文言文含混晦涩而怕学甚至厌学的现状,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中体验到快乐,感受文字魅力,有充分的获得感,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了老师们共同探讨的话题。笔者之前也试过一些方法,但效果欠佳。

    同样是语言学科,就语法知识而言,高中生对英语的很多语法知识可能了如指掌,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但在文言文中,这些倒装句也是常见句式,甚至比英语语法更简单。可每遇此类问题,很多学生反而束手无策。这些知识点不掌握好,不仅会造成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困难,而且会成为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题的失分点。

    比较分析法原是会计学中的方法,后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社会及日常生活中,是通过事物异同点的比较,分析事物之间的异同,达到对各个事物深入的了解和认知的方法。能否通过此法比对文言文和英语语法中的类似现象来帮助学生区分并掌握文言文的相关语法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精神呢?为此,笔者在高三文言文句式的专题课堂教学中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并收到了显著效果。

    一、比较文言文中常见的宾语前置与英语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如文言文: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劝学》)翻译成:不懂得断句,不能解开疑惑。宾语“句读”“惑”分别前置于谓语“不知”“不解”。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翻译成:这样还不能称王的,是从来没有過的事。宾语“之”前置于谓语“有”。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翻译成:那两种动物又怎么会知道呢?宾语“何”前置于谓语“知”。

    英语:What a beautiful girl she looks like!(她看起来很漂亮!)宾语“beautiful girl”前置于谓语“looks like”。

    She was a famous singer,Ive heard.(我听说她以前是一位著名歌手。)宾语“She was a famous singer”前置于谓语“heard”。

    二、比较文言文的定语后置与英语的定语后置现象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翻译成: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定语“利”和“强”分别后置于中心词“爪牙”“筋骨”。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翻译成: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低头观察繁多的万物。定语“大”“盛”分别后置于中心词“宇宙”“品类”。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翻译成:太子和知道那件事的宾客们。定语“知其事”后置于中心词“宾客”。

    英语:This is the village where I was born.(这是我出生的那个村子。)“where”引导的定语从句后置于中心词“village”。

    The girl in red under the tree is her daughter.(穿红衣服站在树下的那个女孩是她的女儿。)“in red under the tree ”定语后置于中心词“girl”。

    三、比较文言文的状语后置与英语的状语后置现象

    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翻译成: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介词“于”引导的状语分别后置于谓语“出”“徘徊”。

    尤致思于天地阴阳历算。(《张衡传》)翻译成:特别喜欢思考有关于天文阴阳历算方面的问题。介词“于”引导的状语后置于谓语“思”。

    英语:Mr.Zhou is a friend of my father.(周先生是我爸爸的一位朋友。)介词“of”引导的状语后置于“a friend”。

    The boy in the classroom is Tom.(教室里的那个男孩是汤姆。)状语“in the classroom”后置于中心词“boy”。

    无需深究文言文和英语的倒装句式这种语言现象产生的根源,笔者仅通过上述文言文和英语中常见句式的比较,让学生看到了千百年前我们祖先的语言表达方式跟西方人有如此雷同之处。人们都为了强调句子中的部分内容而不约而同将其放到句子的重要位置上。这种比对式阅读强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好像顿时豁然开朗,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本或学习资料,试图找寻更多的例子,中西结合、融会贯通。此后,学生经常在课下三五成群地讨论类似问题,并乐此不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文言文中的这些常见倒装句式相关知识点在专题复习中被学生迅速掌握。而且,英语老师也意外发现有几个英语语法学习“困难户”已经熟练掌握了这几种英语语法知识。

    一次大胆尝试,达到了“双赢”的效果。相比之前语文和英语老师在各自的课堂上反复列举、归纳的传统复习模式,这种比较式分析,让学生感觉耳目一新,并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精神,教学效果显著,供广大同行参考。

    作者通联:湖北潜江市园林高级中学。